APP下载

音乐素养教育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研究

2024-06-10罗苏雅

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音乐素养综合素养

罗苏雅

摘 要:基础音乐素养教育是当代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提高一个人的音乐审美水平、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演水准以及音乐创作能力,对培养音乐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西方音乐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音乐素养培养中实现重要的育人价值。要实现这类价值,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多维度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音乐专业学生基础音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音乐素养;西方音乐史;综合素养

注:本文系三亚学院第二批课程考核改革试点项目“基础音乐素养”(SYJGKH2023049)研究成果。

随着用人单位对艺术人才整体要求的不断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当今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分析能力以及音乐创作能力,能够针对某一经典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等,结合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分析,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音乐实践活动。基础音乐素养培养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旨在使学生积累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中西方音乐流派的表达方式和作曲家的创作历程和风格,掌握视唱练耳、合唱指挥、钢琴基础演奏等音乐表演技能。西方音乐史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的特点,而且在授课内容方面与其他音乐理论专业课程相辅相成,因此,拓展西方音乐史的教学路径可以在基础音乐素养培养中完成培育音乐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西方音乐史的理论概念

西方音乐史一般指的是在文化史、艺术史大背景下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的音乐艺术风格概况。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西方音乐就是“欧洲音乐”或者“外国音乐”。其实不然,这里的“西方”并不是一个政治或地理名词,而是作为文化名词出现的。“西方”在政治方面泛指资本主义国家,然而苏联音乐也被列入了西方音乐体系;在地理方面,“西方音乐”除了包含西半球的欧美音乐之外,还包括东半球的澳洲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其他国家所产生的音乐,如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合唱、交响乐等。由此,西方文化将基督教文化中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汇聚在一起。而在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的具有基督教特殊文化基质的音乐,才是所谓的西方音乐。

二、西方音乐史课程在音乐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在现代教育中,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情感表达方法。如今,尽管音乐教育逐步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以文化与社会为视角的理念,但是其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从未改变,即能够提升人的综合素养。这种功能和价值使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构建在文化本体上,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表达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因此,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的音乐与文化能够体现出基础音乐素养的育人价值。

(一)提升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与听觉相关的艺术形式。在古代的西方,音乐产生于基督教,无论是宗教礼拜还是音乐厅,听众的音乐审美活动都有一定的空间限制。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的覆盖和电子技术的普及,音乐不再是不可高攀的艺术,艺术的流行、世俗化逐渐让音乐听觉审美有了转变。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音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音乐艺术的欣赏始终离不开人们的听觉。听觉能力是人们体验音乐内涵的最基本的能力。人生来就有认知音乐的本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简单的音乐可以直接带来轻松愉悦的体验,但音乐的鉴赏能力并不是天生的,很多人不懂音高、音色、和声、节奏等音乐理论知识,更不理解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历史背景等。在西方音乐史课程中,音乐的鉴赏能力需要通过理论传授与音乐实践培养出来。因此,在教授音乐理论与技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力,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培养情感价值

音乐的本质是以乐感人、以乐养人、以乐化人,人心活动由外物引起。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也是聆听者释放情绪的最佳方式。聆听慷慨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聆听抒情柔美的作品能使人心情愉悦,聆听大自然的音乐能使人舒缓安神,这是音乐作品与心灵产生共鸣,感性直觉转化为理性内涵的艺术审美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建立在现实的情感表达基础之上,其传递出的内容还包含人文、民族、历史等元素。音乐专业的学生要了解西方音乐史中作曲家的艺术追求、音乐作品的审美意境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段,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在音乐审美体验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三)激发创作潜力

音乐创作是作曲家把自身的生活体验转化为大脑的灵感,再使用各種作曲技术将其升华为具有鲜明特征的音响效果,从而诠释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理解。基础音乐素养培养的目标在于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在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教授学生基础乐理、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采用聆听、演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聆听、分享音乐作品,让学生发挥个人音乐想象力,拓展音乐思维;在课后让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分析任务,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内心中原始的创作潜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美妙的音乐作品。

三、音乐素养培养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探索

西方音乐史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的显性成果。要想更好地学习西方音乐史,不能只将西方音乐作为日常生活的消遣或背景音乐来聆听,而是需要借助学术的方法去了解西方人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情感、方法创造了音乐,探索西方人将抽象思想转变为具象音乐的过程。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目的在于熟悉最基本的经典人物、风格以及数以万计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想通过西方音乐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西方音乐史是一个漫长的学科历史,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七个时间段,从横向来看可根据流派、风格、体裁、乐器、创作技法等进行归纳,其内容繁多,涉及范围很大。由于课程内容增加了音乐作品鉴赏的比例,因此传统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这为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来调整课堂内外时间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的资源预习课程基本内容;在课上,学生能够专注于研究与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学生进行交流。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提前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增强。西方音乐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中实施、课间讨论和课后作业四个阶段。第一,課前预习。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锁定知识范围;其次将基本知识点、重难点转化为问题,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预习后回答视频中的问题,完成思维导图知识点的填空;最后通过线上平台查看完成情况,根据作业提交数据,制定课中实施阶段的教学方案。第二,课中实施。教师先帮助学生解决课前预习阶段出现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通过PPT演示的形式对组员分工、学习章节等内容进行梳理与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课间讨论。小组展示结束后,组织学生针对知识把握、理解水准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细节进行小组互评和讨论,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再根据每组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梳理知识脉络,查漏补缺。第四,课后作业。该阶段主要在线上平台实施,教师不仅可以对存疑学生开展线上交流与辅导,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作业要求,个人与小组作业都可以在线提交,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批改和评价。

(二)基于综合素养培养理念优化教学内容

基础音乐素养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认知水平、音乐艺术表演水准、音乐实践技能熟练度以及音乐鉴赏与创作能力等。西方音乐史课程不仅研究西方音乐史上的各项活动、作曲家所做出的贡献以及音乐事件,还与很多音乐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覆盖了基础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创作以及基础理论等元素。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熟悉的音乐作品为基础,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期间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第一,在史学理论学习中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西方音乐史不仅建立在文化与历史层面,还与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深度融合。在音乐史理论讲解方面,教师需要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来阐释音乐思想,加强对作品中涉及的西方政治、历史与人文等内容的解读,并引导学生关注西方音乐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如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的旋律。第二,在作品欣赏中培养音乐创造力。西方音乐史直观来说是由数以万计的西方音乐作品堆积而成的,想要达到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目的,就必须理解音乐作品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主题、和声、曲式结构等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和音乐作品的风格,通过音乐理解文化,激发创造思维。第三,在多声部演唱中提升实践技能。视唱练耳和合唱指挥是基础音乐素养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唱文艺复兴或者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作品,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识谱与视唱技能。

(三)完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必须通过多维度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当下音乐专业人才需求,将培养综合素养理念和课程内容贯彻在教学中,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在实践工作中。

第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统筹相关教学内容。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培育的内容之一,充分发挥音乐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对西方音乐史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民族形态、社会发展等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提炼,按照专业为主、思政为辅的原则,开展设问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的转变。第二,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除了混合式教学所使用的互动平台之外,Sibelius软件的使用也可以有效缓解理论授课的枯燥性。Sibelius在播放音乐时,乐谱上会有闪烁的提示光标,可随时暂停播放,这能够帮助不熟悉乐谱的学生及时定位。除此之外,Sibelius还具有强大的音源库,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第三,增加集体化演唱活动。音乐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增加音乐作品的视唱及合唱活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西方音乐史教学在基础音乐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西方音乐史作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一直在持续不断地改进。基础音乐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前提,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海南省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将只获取历史、人物和作品风格特点等知识的课堂学习转化成以合唱、和声、创作为主的音乐实践活动,与其他音乐课程技能相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演水准以及音乐创作能力,也使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理念与方式,从而全面推进学生基础音乐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殷英.音乐审美教育背后的价值与精神[J].人民论坛,2021(36):120-122.

[3]朱乐.从技能到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转向[J].美育学刊,2020(3):116-120.

[4]李倩.高校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2(16):105-108.

[5]祝军.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育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118.

[6]王晡.西方音乐史:上[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西方音乐史音乐素养综合素养
西方音乐史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