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中古典生活美学传播研究

2024-06-10万玲玲

大观 2024年2期

万玲玲

摘 要:生活美学的传统由来已久,并非仅在当下才出现,宋代将古典生活美学的观念发展到了极致。热播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生动展现了宋代点茶技法,将文献中记载的宋代茶文化和热播影视剧中饮茶场面进行比对,還原宋代点茶的过程、器皿和场景,以此窥视宋代生活美学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生活美学;点茶法;审美传播

“生活美学是实用美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美学的理论,研究生活中的审美对象,揭示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的一门学科。”[1]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良好的生活基础上追求“美”,即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精神需求,使人们的生活更品质化,更具审美意蕴。关于生活美学的类型,刘悦笛认为可分为“生理的”生活美学、“情感的”生活美学、“文化的”生活美学,强调“生理的生活美学,是关乎广义之‘性的,如饮食、饮茶等,饮茶在东方传统当中不折不扣成了‘生活的艺术,所以才有‘茶道的艺术”[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传统,《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来,陆羽在《茶经》中又记载“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3]。从神农氏始发现茶,至唐形成全民饮茶风俗,再至宋,中国茶文化更是发展到极致。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在还原宋代人日常生活的同时,呈现了大量宋代制茶的镜头,导演费尽心力呈现宋代饮茶方式,却并未收到较好的效果,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以宋代的饮茶方式为切入点,进一步思考生活美学与现代人的审美关系,以及古代的生活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关联,以此窥探生活美学观念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宋代的饮茶方式

自唐代的陆羽《茶经》问世,中国开始出现系统记录茶文化的著作,至宋代,涌现出诸如蔡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以及黄儒的《品茶要录》等多部著作,同时宋代的文人像欧阳修、苏轼、范仲淹等人也写了大量的关于茶的诗文。这些诗文和专著都有助于人们了解宋代的饮茶技艺。宋代的饮茶技艺以斗茶、点茶、分茶、煎茶和泡茶为主,其中点茶是宋代极为普遍的饮茶方式,受到各个阶层的喜爱,而斗茶和分茶更具有竞技趣味。

斗茶源于福建地区,唐末五代时期便已出现,至宋代,“福建地区的斗茶方法借贡茶之机为全国范围内的人们所熟识、接受和使用”[4]。斗茶和点茶的基本步骤大致相同,其出现时间早于点茶,评价标准也有所不同。斗茶主要通过“斗色斗浮”评茶叶品质好坏,以及点茶技巧的高低。蔡襄在《茶录》中明确记载,斗茶即“斗色”与“斗浮”。所谓“斗色”,“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5]124。斗茶中茶色是评价标准之一,其中以白色为最佳,青白、灰白、黄白次之。一杯茶汤,茶水占茶碗的十分之六,剩余十分之四是有一定厚度的泡沫,这些被蔡襄称之为“云头”,而“斗浮”,则指茶汤“云头”的存留时间。茶汤的“云头”若不露缝隙且保持时间较长,乃属佳品。斗茶是点茶活动的最高境界,比点茶更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点茶技艺在宋代极受贵族阶级和文人雅士推崇,无论是蔡襄的《茶录》还是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对点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蔡襄《茶录》中将点茶的步骤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燲盏和点茶等。碾茶是用干净的白纸将茶饼包裹起来,以砧椎从外部敲碎,随后置入茶碾,快速研碾成粉。罗茶在碾茶的基础上,用筛网罗出较细腻的茶粉。候汤的难度较大,水未熟茶粉则浮于表面,过熟则沉于水底。接下来,将茶碗烤热,将茶粉放入其中,浇入热水后,用茶筅迅速搅动,调膏,之后再注水。关于注水,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提到要打出完美的茶沫,注水也要分七次才能完成,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打,最后当茶末与水融为一体后,茶末上浮且久久不散,茶汤鲜白且能够咬盏者则为最佳。

分茶技艺是宋代极为特色的茶艺活动,在五代时期已出现,当时并未有确切名称,被称为“茶百戏”,直至北宋前期才被确定为“分茶”。分茶技艺实质上是对点茶技艺的升华,步骤与点茶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点茶注入茶汤时,用茶匙击拂拨弄,从而使浮在茶汤表面的茶沫变成花鸟鱼虫、山水草木等各种各样的图案。与点茶相比,分茶的步骤更为细致,对美的追求也更加深刻。分茶与斗茶类似,都具有竞争的性质,比点茶技艺更具审美意蕴。

煎茶起于唐,是唐代主要的饮茶方式,延续到宋代。煎茶主要是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喝那锅茶汤”[6]。但是煮出来的茶汤会有些许苦味,因此唐朝人会在茶汤中加入食盐、姜片、花椒甚至是核桃仁,以此来中和或者压制茶汤中的苦味。

泡茶法又被称为瀹饮法,是现代常见的饮茶方式,将晾干的散茶叶直接放入烧好的沸水中,饮其汤。这种饮茶方式在唐代已经出现雏形,宋元时期浙江杭州龙井一带的茶叶已经开始使用直接瀹泡的方法饮用,明朝以后泡茶法一直都是中国主要的饮茶方式。

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对宋代饮茶方式的还原

以往的古装热播剧中虽然也出现过饮茶的场景,但这些场景大都为推动剧情,往往一闪而过。由于明代之后中国的饮茶法以瀹饮法为主,因此《甄嬛传》《延禧攻略》等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中对茶的品评仅围绕茶之味,很少对饮茶技艺进行展示。而《知否》中对宋代饮茶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展现。

(一)点茶过程的还原

剧中点茶的场景不仅在小姐们学习四艺时出现,其他诸如林小娘和小秦氏等的日常交流中也出现过关于点茶的场景,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还原了宋代贵族阶级的日常生活。剧情中呈现出来的演员们点茶的场景大多只是剧中点茶的某一个片段,较完整的一个点茶场景是盛大娘子和老太太聊天时,仆人在茶台上点茶的镜头:先是烧水,热水入茶壶,接着跳过温盏,直接调膏,然后热水回环,一边注水,一边调膏,最后端上来的茶汤确实是如《茶录》中的记载别无二致。

剧中明兰在学习点茶的场景中说道“我们左手扶住茶碗,右手扶住茶筅,上下摇动”,如兰向自己的母亲抱怨点茶难学,“这行礼问答倒还容易些,可这点茶实在难学,别说茶山水,就是咬盏也咬不起来”,从这些台词中也可以看出来《知否》剧组对宋代点茶技艺的还原度很高。

(二)饮茶器皿

蔡襄在《茶录》的下篇《论茶器》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5]127。而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7]。宋徽宗和蔡襄都明确指出建安盏是点茶最合适的茶器,宋代茶汤尚白,而黑色的茶盏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宋代独具的“兔毫盏”有着黑釉兔毫纹,不仅在颜色上能与白色茶汤相得益彰,而且“云脚”能够紧咬盏沿,并且只要盏内漂有厚厚的“云脚”,不管在何位置,均可透过“云脚”看相应部位盏底。如果“云脚”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呈现被拉动的现象,十分生动有趣。《知否》中出现的茶碗虽不都是“兔毫盏”,但也都是黑色的茶碗,这很符合宋代点茶技艺的审美意蕴。

(三)饮茶场景

在《知否》中,导演邀请了专业人士教授演员们宋代的点茶技艺,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像宋代人一样熟练自如地展现点茶技艺。为了完美地还原宋代人的日常生活,导演不惜让剧情略显拖沓,细致地向观众展现宋代点茶技艺。剧中的几位女演员如盛明兰、盛墨兰、盛如兰、老太太、盛大娘子、林小娘和男主人公的后母小秦氏等人都有与点茶有关的片段展示,场景多在客厅或书房,屋内装饰盆景和字画,环境甚是清雅高洁。导演花费大量精力去呈现宋代的点茶技艺,一方面是因为点茶技艺是宋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对宋代茶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三、古典生活美学观念的传播困境

以往一些制作优良的影视剧也展示过中国茶文化,但大都是瀹饮法,更注重茶叶的品质与茶的味道的品鉴,并未像《知否》中这么详尽地展示某一饮茶技艺。《知否》制作精良,一开播就受到极大关注,开播51天微博热搜榜上榜180多次,单日最高上榜12次,话题讨论阅读量超过170亿,并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纸媒和新媒体“大V”的好评,受众广泛。《知否》收视成绩极佳,但大多数观众对《知否》的关注仅停留在剧情上,并未对宋代高雅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大多数媒体也都是从情感、价值观方面对《知否》加以评论。而《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这堂传统文化普及课应该合格了》的文章,对《知否》展现的古代清雅韵致的宋代生活大加赞赏,“动有投壶、马球,静有插花、焚香、点茶,甚至曲水流觞即兴赋诗的社交活动等,在展现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优雅生活的同时,也能感觉到生活质感、烟火气”[8]。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对大众的审美具有引导作用。从《甄嬛传》《延禧攻略》到《知否》,热播剧越来越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生活美学观念的传播,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能回避的两难的境况。

(一)传播载体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越来越多人希望能够通过饮茶、插花等方式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饮茶能够很好地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起来。在品茶的过程中,雅致的茶器、精致的制茶步骤能够丰富人们的感官世界与精神世界,使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知否》剧情中对传统茶文化的展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代人的精神诉求的回应。但是也不能回避一个问题,即影视剧中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段,其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大多流于形式,缺少精神内核。如果借助纪录片的形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则趣味性不足,容易导致受众大量流失,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如何处理好趣味性与知识性、专业性的问题是当代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饮茶主体审美能力的变化

点茶法是宋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但如今只有小部分人熟知,于大众而言,点茶技法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大众的美学素养有着极大的关系。宋代注重“文治”,文化繁荣,宋代人民在茶文化的熏陶中,审美水平较高。当今社会,一些人还停留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上,常常忽略精神生活的充实,大众的审美能力亟待提高。虽然蔡元培早在20世纪就提出了“美育”,但其一直到现在都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落实。只有提升大众的美学素养,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才能有利于古典生活美学观念的传播,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生活美学”现在已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无论是茶艺、插花、熏香,还是汉服、家居,甚至城市规划都与其息息相关。传播生活美学的观念,践行生活美学的理念,既有利于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艺术形态之一,具有受众广泛、影响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充分利用影视剧的优点来宣传生活美学观念,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翠梅,丁虹,刘剑.生活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

[2]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4.

[3]陸羽.茶经[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17.

[4]沈冬梅.宋代的茶饮技艺[J].中国史研究,1999(4):103-113.

[5]蔡襄.茶录[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

[6]李开周.宋茶[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4.

[7]赵佶.大观茶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20:155.

[8]王晶.这堂传统文化普及课应该合格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1-31(12).

作者单位:

信阳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