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的叙事路径与内涵创新研究
2024-06-10单文盛彭冰莹
单文盛 彭冰莹
摘要:数字化时代,短视频作为传播媒介,是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弘扬的重要渠道。文章采取案例分析法,以抖音账号“意公子”为例,发现其短视频采取了内焦点叙事视角、多重叙事符号以及双向互动的叙事策略,给予人们新的思想启迪,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的雅俗共赏。“意公子”抖音账号短视频的成功出圈给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范本。基于此,文章针对性提出了语言表达生动化、创新表现形式以及聚焦作品价值的短视频创作策略,以期借助流行的传播媒介广泛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 叙事方式 艺术传播
一、引言
为了实现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迎合当前受众的媒介选择偏好,短视频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当前,短视频因其“短、平、快”的特征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一。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67亿,网民使用率高达97.7%。”①短视频庞大的用户群体,为更广泛地传播传承中华文化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在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实践中,抖音账号“意公子”取得了较好的成就。2022年,一袭绿衣的“意公子”走进了大众视野。她以短视频平台为载体、以传统文化艺术为优质内容,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内核,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了历史长河中值得被铭记的有趣精神和作品。截至2024年3月,“意公子”抖音账号粉丝量已达944.1万,她的成功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典范。基于此,本文将以抖音账号“意公子”为例,探究短视频传播的叙事方式,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中蕴含的时代内涵,并提出创新传播的策略,以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二、创新叙事方式,赋能文化传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了当下热门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以短视频为载体,以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艺术作者为内容创作基点,以全民讲述为方法,形成了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渠道。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的创作者而言,如何利用短视频展开叙事、输出艺术内容、传递价值理念、表达思想观点是他们考虑的重点。在众多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中,“意公子”采取了内焦点叙事视角、多重叙事符号以及双向互动的叙事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给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一)内焦点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叙事视角是叙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叙事者采用何种视角展开叙事将会影响到受众对叙事内容的了解程度与理解角度。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从叙事者如何观察人物的角度出发,将叙事视角分为内聚焦、外聚焦和零聚焦。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长期实践中,叙事者通常会采用外聚焦的方式,以独立于故事之外的第三视角对传统文化艺术展开客观讲解。这种叙事视角虽然能够对传统文化艺术知识进行普及,却因缺少第一视角下的具身体验,难以让传统文化内容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效力。
“意公子”的短视频则主要采取内聚焦的视角,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对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之中,用自己的故事来削弱屏幕所带来的距离感。视频里的她未施粉黛、身着一袭绿衣、手拿抱枕,结合自身的经历将古籍里的文字述说出来,在传播国学的魅力与智慧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的故事触达受众的内心深处,引起情感共鸣。例如,“意公子”对《庄子》的解读多从自身经历出发,用生动的例子将国学文化艺术讲得贴近人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則短视频为《人生需要松松绑》。在这则视频开头,她介绍了自己在进行内容创新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表达了自己所承载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也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而《庄子·杂篇·列御寇》中的“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给予了她巨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反思了自己前段时间的焦虑是源于自己给自己上了太多的枷锁,从而追溯到做视频的初心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而不是为了期期都出爆款视频。这是“意公子”借古人的文化艺术理念、生活艺术理念,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艺术,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振。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不仅能让晦涩难懂的文字活跃于移动终端,帮助人们展开了一场古今对话,还能借用自己的故事以情动人,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亲近感,唤起受众相似的经历回忆,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扩大传播音量。
(二)多重视听符号叙事,提升用户观感
索绪尔将符号概念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联想;所指通常指所表述对象的概念或意义。①符号的选择与使用能够成为文化传播的助推器。在传统文化艺术短视频中,创作者主要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画面等视听符号来传达信息,帮助受众理解经典古籍、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及其传递的价值理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发展,短视频创作者开始在视频中嵌入动画,丰富用户视觉感受的同时,为他们营造了独特的体验空间。②除了采取口头讲解的方式外,“意公子”还会在进行环境、场景、情节描述的地方切入动画片段与人物图片,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搬到受众眼前,实现历史场景的再现。这不仅增强了视频的表现力,还为受众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与此同时,“意公子”的每一期视频都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配上轻快、活泼、婉转或是低沉的背景音乐、音效及手势姿态,营造出一种与受众“面对面”交谈的情景,将受众的思绪拉进视频里,实现沉浸式的故事体验。在短视频《我在王弗墓前为她读了〈江城子〉》中,“意公子”来到了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她置身文化发生地,通过对《江城子》的解读,讲述着苏东坡与王弗的梦幻情缘。当谈及二人的婚礼时,视频中穿插了有关古代婚礼的动画;讲述到苏轼写下《江城子》的内心独白时,视频又呈现出一幅“词人坐在窗前提笔创作,窗外大雪纷飞”的动画场景,并搭配了低沉忧伤的背景音乐,给受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可见,在“意公子”的短视频中,她不仅使用了常见的视听符号,还较多采用背景音乐、手势、表情等符号展示艺术作品的魅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双向互动式叙事,提升用户参与感
叙事就是将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记述下来。通俗来说就是讲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文化内容通常被当作知识进而完成传递与宣扬,是一种单向传播。然而在“意公子”的短视频中,她向人们讲解知识的同时,还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用故事引出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并向受众抛出问题,实现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意义协商,激发受众的能动性。由此可见,在叙事的过程中,叙事者不仅要注重叙事的故事性,还要注重受众的体验性,与他们积极展开互动,以交互式叙事策略助力文化艺术传播。
在短视频《你选择哪一种人生?》中,创作者采取交互式叙事策略,用“三种人生,三种结局,你选择哪一种”作为开头,激发了受众的强烈好奇,接着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本则视频的三位主角,介绍了嵇康选择与现实决裂回归山林;山涛选择了“出淤泥而不染”;阮籍则是处于矛盾之中,接着点明他们的困境与选择。他们像是一盏明灯,为人们提供了指引——无论做出何種人生选择,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情感认同。不少受众在该则视频评论区发出“选择你能承担的,承担你所选择的”“嵇康是理想,山涛是现实,阮籍是你我”的感慨。由此可见,“意公子”的短视频并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单向灌输,而是站在人生的高度以及抚慰人心的立场上,针对当前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不断挖掘传统文化艺术宝藏,将历史长河中那些能打动我们的文艺创作、文艺家、文艺作品采摘下来,从中寻找人生答案、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真正让受众参与到文化艺术交流感悟之中。
三、丰富时代内涵,艺术抚慰人心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①她深度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及其背后的人物故事,试图从古人的经历中寻找共鸣、从古人的文字里缓解焦虑。她的作品,不仅给了人们新的思想启迪,与人们共赏文化艺术,还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
(一)思想启发:“快”节奏下的“慢”思考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休闲娱乐、阅读碎片化信息。在此背景下,“意公子”的短视频创作并没有迎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聚焦于“术”,如利用视频前五秒留住用户、低俗化解读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迎合受众喜好等),而是聚焦于内容的“魂”,专注于研读文艺古籍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在拍摄“意公子讲苏东坡”系列视频之前,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北宋历史、苏东坡文集以及与苏东坡家族相关的典籍与论文,坚持“找到知识的原点”,做到了深入浅出。正如“意公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所说:“向内求,别去争抢一时一刻的红利,而是应该关注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
通过分析“意公子”的视频,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作品时长基本处于10—15分钟的区间,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时长极短的视频。但即便如此,她依旧能够凭借优质内容在抖音上获得百万粉丝。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人们也逐渐向往田园生活中的“慢节奏”,希望自己放慢脚步、调整心态。但与此同时,来自周围人的压力、亲人的期许又会让这部分人陷入矛盾之中,从而不断内耗。“意公子”的短视频在传播文化艺术的同时,很好地帮助人们从这种矛盾中走出来,从古人的智慧里汲取能量。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放慢脚步,驻留在“意公子”的视频前,并通过她分享的内容获得思想启迪,展开关于人生的思考。
(二)知识传播:从阳春白雪到雅俗共赏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亿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5.5%。②故受限于知识结构水平,人们难以快速理解传统文化艺术所蕴含的精髓,让许多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如同阳春白雪般,只有学术研究者才具备一定的阅读与赏析能力,普通受众难以进行文化艺术的品析。③在此背景下,人们一度很难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珍稀的古典文集也因此面临着被束之高阁的困境,这给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设置了重重障碍。
然而,“意公子”的视频却真正做到了让人看得懂、读得懂,实现了“出圈”的传播目的。其成功的背后,是源于创作者自身对文艺内容的深度挖掘,并将她对文化艺术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了受众。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涵盖了诗词、绘画与书法等多个领域,是国人心中的“全能偶像”。苏东坡与东坡文化也成为了代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重要符号。为了做好《苏东坡系列》短视频,“意公子”读了全套苏轼文集以及查阅北宋时代横向发生的事情,甚至还对苏东坡祖上四代的历史进行了解。依靠钻研精神,她从一个文化历史领域的门外汉,读成了苏东坡研究专家,为相关历史文化的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她的视频,人们不仅对苏东坡有了深入了解,还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寻得了共鸣,获得了关于人生的思考,并激发了人们想要了解苏轼、阅读苏东坡文集的热情。由此可见,要想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的出圈,创作者需要在提升自己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创作内容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与时代接轨,与人心共鸣。
(三)共情表达:唤醒集体记忆,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真正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就要培养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高度认同和真诚热爱,让他们领悟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与魅力。在过去,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基本处于宏大的叙事体系中,通常与国家形象相匹配。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文化艺术的民间叙事提供了契机。作为一位借助短视频的文化艺术传播者,“意公子”的视频真正做到了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近普通大众,将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中那些打动我们的人与物带进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人们与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距离。
在《苏东坡系列》短视频中,“意公子”采用了情感沉浸叙事策略,从苏东坡的家庭、爱情、性格特点、作品等方面向我们呈现出一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例如在短视频《乌台诗案成就苏东坡?》中,创作者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及严肃的语言向人们传递历史故事,而是借助生活化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符号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人们拉进了那段历史。在该视频的文本中,创作者使用了“顶流”“明星”“一把手”等现代词汇用以描述苏东坡当时的社会地位,让视频更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使用了排比的句式预设出苏东坡被押送回京途中选择了纵身入水的结果,视频中描述到“如果苏东坡真的选择了自杀,那么今天再也不会有前后赤壁赋,不会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赤壁怀古,不会有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这不仅增强了故事讲述的节奏,还表达了创作者强烈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个观看视频的受众。不少受众在该则视频下发出了“因为你,我爱上了苏东坡”的感慨。同时,这则短视频也传达了苏东坡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即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坚持兼济天下,在坎坷的一生中创作出了许多饱含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诗词,侧面凸显出艺术的价值。由此可见,在“意公子”的讲述中苏东坡不仅是历史上的文人,还是中国人心中永不会消失的集体记忆,人们对苏东坡故事的极大热情以及对东坡文化的强烈关注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四、优化传播策略,助力文化传承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刷短视频”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希望借助短视频这一工具,从忙碌的工作、琐碎的生活中短暂地抽离出来,以寻求片刻的放松。因此,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目的的短视频创造者,若想实现短视频的成功“出圈”,就需要在传播策略上大胆创新,给受众提供高质量高价值的作品,在丰富受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传播。通过对“意公子”短视频的考察研究,我们发现创作者可以从规范语言表达、创新表现形式以及聚焦作品价值这三个方面来优化自身作品,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一)生动化表达,提高作品质量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历久弥新,凝聚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和阅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它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还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短视频创作者只有深刻理解其意义,才能给予短视频正确的表达以及生动的讲述,给受众提供“精神补给”。然而,在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也不得不对短视频进行“削足适履”,从而出现了表达浅层化、传播碎片化的现象,不利于全面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
在此背景下,短视频创作者只有深挖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创新作品的语言表达,致力于提高作品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其创新发展,展示其历史底蕴。在“意公子”的作品中,她总是能将古籍里蕴含的智慧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生动化的语言、流利的表达、清晰的逻辑共同构建了一条条极具观赏性的短视频作品,深受用户喜爱。在短视频《无为,一点儿也不消极》中,“意公子”通过《庄子·人世间》里一个假托孔子而作的故事引出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介绍了颜回想去卫国劝诫国君,然后在孔子的劝导下,从最初的目标明确到之后的放低期待,从而增加了成功说服国君的可能性,接着解释“当我们具备‘空的心态时,才能成功容纳世间万物,也更易获得成功”的道理。“意公子”通过文化艺术类视频帮助受众理解了“无为”内涵,即“无为”讲究的是内在的心境,放下了对结果的过高期待,在“要得到”和“要不到”的不确定性中,保持一种不喜不悲的态度。因此,我们在面对棘手问题的时候首先在心态上要消解对结果的过高期待,然后静下心来观察以寻找应对之法。整个视频逻辑流畅,帮助人们理解“无为”概念的同时还解释了如何做到“無为”。由此可见,在传播传统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创作者应当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聚焦于作品的语言表达、梳理作品的逻辑脉络,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新生机。
(二)创新表现形式,丰富用户体验
新时代背景下,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品位的逐渐提升,给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传统文化艺术短视频主要通过视听意象的结合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基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理念。①在短视频中,“意”主要是“价值理念”,表达传统文化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民族信念以及时代价值;“象”主要指“形象”,表现为短视频的剪辑、镜头画面、背景音乐以及整体色调,强调从视觉上丰富受众体验,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因此,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应当以“意”的表达为内核,以“象”的表现为手段,助力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意公子”的系列短视频中,她为人们搭建出一个个温馨、舒适的画面场景。一袭绿衣、一盏桔灯、一个抱枕,一位说故事的人……这不仅是短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给受众带来沉浸式审美体验的重要道具。除了场景的搭建外,“意公子”的短视频镜头丰富、切换流畅,在谈到古诗词时,镜头画面会将相关的词句呈现出来,并搭配绿色背景,与视频的整体风格色调相协调。同时,“意公子”在讲述故事时会巧用一些空镜头,用以抒发情感、阐明思想,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在《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作品中,“意公子”向人们解读了苏东坡评述自己一生的那首诗,在提到“北宋已进入徽宗时代”时,视频中出现了阳光透过乌云洒在大地上的镜头画面,提到“生命就将走到尽头时”,展示了芦花被风吹散开来的场景。此外,空镜头出现时所搭配的背景音乐是悠扬婉转的轻音乐,能够帮助人们静下心来聆听故事讲解。这种镜头语言、文本语言与听觉语言的高度契合,瞬间将人们拉进了短视频情景中,增强了受众在观看短视频时的体验感,使这则时长长达12分钟的作品获得了65万次点赞的好成绩。此外,当“意公子”的短视频传播已取得一定成效之际,她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开始走向室外,积极创新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在短视频《这片树叶,改变了世界》中,“意公子”来到了世界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桐木关,用一片茶叶向我们诉说了红茶传播的历史,展示了红茶产地的自然风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坚定茶文化自信,做到了视听意象的融合统一,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离不开多样的媒介工具以及创新的表现形式。
(三)聚焦作品价值,服务时代发展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其蕴含的文化基因维系着民族发展的血脉与灵魂,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深层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推器。①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艺术类短视频给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视听符号舞台,传播者通过对文化符号的传播、建构与解读使得传统文化艺术的触角深入祖国的各个角落。然而,若要发挥传统文化艺术的时代价值,让传统文化艺术服务于时代发展,创作者就需要专注作品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的接轨点,让作品所宣扬的观念思想与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读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在不断加快的社会生活节奏下,人们面临着多重压力,从而陷入了精神内耗的陷阱。这对推动社会发展,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设置了障碍。通过对抖音账号“意公子”上的短视频进行观看与研究,一方面,我们发现她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聚焦传统艺术文化抚慰人心的价值,围绕当代人所面临的困境与关注的焦点来确定作品主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传递古典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缓解压力、抚慰人心,给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在她的抖音账号中,创建了三个系列栏目,即《意公子随笔》《意公子讲中国艺术》及《国宝很有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从中寻找抚慰人心之法。在《意公子随笔》中,她从自身面临的生活困境出发,对《庄子》进行解读,谈论自己的体悟。在《意公子讲中国艺术》中,她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优秀艺术作品中提取精髓,帮助人们从古人的经历中寻找共鸣。在《国宝很有戏》中,则是通过对经典画作、乐曲等传统文艺作品进行介绍,引出其背后值得被当代人所了解的故事、历史,从而帮助人们沉浸在历史的叙事中,短暂地从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从爆款的《意公子随笔》到《意公子讲中国艺术》栏目,“意公子”总是从主角的生命体验出发来解读诗词,人们很容易从古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发共鸣,达到抚慰人心之效。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在当下依旧能发挥较大的效用,创作者应当聚焦于作品的价值,挖掘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艺术深入人心,从而实现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五、结语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已进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时刻。③不断涌现的媒介技术,给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赋予了新形式,短视频成为了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意公子”以中华传统文化藝术的通俗化表达、思想哲理的故事化叙事以及“让艺术抚慰人心”的账号定位实现了短视频的成功出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视频化发展与传播。他的作品唤醒了受众的文化记忆,强化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较好的典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赓续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作者:
单文盛,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
彭冰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
(责任编辑:谷儒楠)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ization, short video, as a communication medium,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The article adopt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aking the TikTok account “Yi Gongzi” as an example, and finds that its short video adopts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in-focus narrative perspective, multiple narrative symbols, and two-way interaction, which gives people new ideas and realizes the elegance and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The success of the short video of “Yi Gongzi” provides a good model for the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Based on thi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short video creation strategies of vivid language expression, innovative expression forms and 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the work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extensively with the help of popular communication medi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Narrative Style, Artistic Communication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3)。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检索于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① 李安定(2023)。重回索绪尔:传播符号学的交融时空观。《当代传播》, (02),29-32。
② 黄鑫,陈雅倩,谢汉唐(2023)。短视频艺术传播的数字叙事策略研究——以抖音账号“意公子”为例。《传播与版权》,(05),37-40。
① 练维维(2021)。在叙事交汇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文化类短视频路径与内涵创新探析。《城市党报研究》,(11),73-75+78。
② 国家统计局(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检索于https://www.stats.gov.cn/sj/pcsj/rkpc/7rp/zk/html/fu03b.pdf.
③ 张懿(2021)。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出圈”的传播路径研究——以《唐宫夜宴》为例。《新闻传播》,(15),40-42。
① 吴辉,朱丽娜(2023)。微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作家天地》,(14),31-33。
① 李飞雪,范朝慧(2021)。 视听意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中国电视》,(08),63-68。
① 魏郡,侯爱萍(202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皖西学院学报》,(04),146-150。
② 李莉,所揽月(2023)。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新中式婚礼”消费意愿与创新路径实证研究。《北京文化创意》,(03),4-10。
③ 梁爽,周敏(2023)。文化赋能与多元传播:传统文化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研究。《新闻爱好者》,(0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