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正确处理大学生诉求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2024-06-10张婉莹曾亚楠李龙飞

国际公关 2024年8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高校

张婉莹 曾亚楠 李龙飞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表达个人诉求成为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式。然而,大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及社会阅历,加之互联网平台的匿名性,容易使信息、意见、情绪等 “满天飞”。这种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给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从学生诉求的本质出发,探寻学生利益诉求的主要类型,结合网络舆情当前发展的特点,探讨正向引导学生诉求与网络舆情的必要性,并提出畅通学生诉求渠道、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强化网络制度体系及队伍建设等策略,以提升高校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实现学生利益保障与高校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诉求;网络舆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氛围中,网络成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最重要的方式,网络诉求表达更是达到了高峰并呈现多样化、传播快等特点,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问题也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大学生在 “信息爆炸”的当下,逐渐习惯用自媒体表达利益诉求,希望通过网络舆论去放大问题,以寻求更快更好的解决方式,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对高校甚至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以预测和估量的,这也给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探讨如何把握好大学生诉求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據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京发布的第52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1亿人。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中,29岁以下人群占比为32.2%,可以说当代中国青少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他们逐渐习惯用网络去表达民意、寻求沟通,而互联网发言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信息、意见、情绪满天飞,这样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由此可见,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溯本求源,网络舆情背后所折射出的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引起重视的部分。

一、是什么—大学生诉求类型及网络舆情特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表达个人诉求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方式。常见的诉求类型主要有校园日常活动、各类奖助贷补、后勤保障服务等,[1]除此之外,突发事件如疫情传播所引发的学生诉求比重也越来越高。校园日常活动方面,学生较为关注党员发展程序、教学培养方案、各类比赛活动等,希望更多了解有关学校日常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从而更好地参与其中。在奖助学金等经济利益方面,学生十分在意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对于可能存在的评定不公、奖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在生活保障方面,学生普遍关注公共卫生、水电服务、宿舍维修、餐厅环境等指标体系,对于发现的问题经常以网络发布的形式进行公开,以争取较快的回应。对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前几年由于疫情传播带来的封校管理引发的学生埋怨情绪等,在网络引发的相关话题也广受热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平台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校内外热点新闻和表达个人观点看法的重要空间,但同时也成了舆论产生、发酵和传播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载体去表达和传播不同情绪、交换态度,达到广泛传播热议的效果,以扩大事件影响力的总和。[2]相较于传统媒介方式,网络信息的传播呈现广而快、持续时间长、影响力强等特点,当信息的讨论超过了一定范围,引发的网络舆情将是爆炸性、全域性的,造成的影响也将无法估量。作为网络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和积极的群体,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当前思想活跃、更有主见的 “00后”,他们喜爱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如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去表达观点,阐述诉求,展现强烈的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对事件缺乏理性认知,容易将事件表述夸张化、扩大化,这样就容易导致舆情向负面发展,对学生个人价值观塑造和对校园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为什么—学生诉求与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

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言论自由的网络空间环境为大学生宣泄情绪、制造舆论创造了条件。大学生在网络进行诉求表达时,他们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评论者,话语权得到充分彰显。然而,这种看似自由的释放却很有可能扭曲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观念,让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虚拟网络世界可以实现自己的一切欲望,如果没有正确有效的引导,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潮就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原本正义的诉求可能就会演变成荒唐的舆情闹剧。

另一方面,高校存在诸如诉求机制不健全、反馈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使大学生无法通过合理有效的渠道提出和解决自身诉求。当前,很多高校仍依赖于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队伍收集和处理学生诉求,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诉求而建立的科学完备的诉求处理机制,或者即便具备基本的诉求处理机制,也可能会由于学生诉求量大且紧急、校内多部门协调过程复杂且缓慢等因素,造成学生诉求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 “求助无门”时,就会借助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公共平台发表言论,当学生主观意识认为事态紧急,就有可能通过虚构事实、夸张表述等方式吸引流量,从而推动个人诉求尽快解决。然而,由此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却是不可控的。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舆论只有导向正确才能凝聚人心,否则就是动摇人心。高校承担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更应站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积极构建有效的 “预防”及 “应对”机制。“预防”即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诉求处理机制,广泛收集及回应学生诉求,“应对”即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在出现舆情后应把控好舆论方向并及时解决诉求问题,降低舆情事件的负面影响,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生态空间保驾护航。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由此可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学生生源地广、文化程度高、社交网络活跃等特点,以高校学生作为切入点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才能发挥更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网络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三、怎么办—学生诉求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畅通诉求渠道,了解学生所需

大多数网络舆情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对学校的一些决策感到不满,内心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所以选择在网络平台进行宣泄,期望获得他人的共鸣,扩大影响力,以求得较快的解决。因此,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诉求,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健全完善大学生网络诉求反馈工作机制,建立起统一的在线诉求受理平台,集中收集学生各类诉求信息。除此之外,校内各部门及重点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后勤人员等也要肩负起学生诉求反馈主体责任,在满足学生基本诉求的同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校不断调整管理思路,提供更好的校园服务。[3]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措施后,北京各高校积极响应,精准回应师生关切,提升校园服务质量。中国石油大学开通网络接诉平台 “e诉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化应用 “iHome”诉求线上平台,疫情防控期间师生在线就可提交诉求,学校收到反馈后便可及时处理师生各类需求问题;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也相继开通 “第一应答”学生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涉疫诉求。除此之外,诸多高校也开始利用线上线下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集对学校学习生活等意见建议,积极答复诉求问题。这些高校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倾听学生声音,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反馈信息公开透明,让学生充分看到学校积极高效的工作方式,从而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

(二)思想教育先行,培养正确网络价值观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且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但受限于知识储备及社会阅历,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发表一些情绪高昂甚至偏激的言论,或容易被煽动散布不实谣言,对其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及高校稳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高校应逐步重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4]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学校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统一性,具备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有序开展网络普法工作,强化学生 “知法守法”的用网意识,明确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提高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5]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以文明理性的方式在网络进行发言跟帖,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除此之外,高校要善于开发利用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提升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

(三)制度体系与队伍建设同步跟进

除持续关注学生日常的网络诉求表达外,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更要建立一套全面及时的应对制度体系,具备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6]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学生,应当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妥善处理。同时,要充分发挥领导人及网络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起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加强学生重点网络渠道的监控。除网络工作人员,高校还应建立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等网络监管工作队伍,[7]形成关注网络言论的习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定期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复盘總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能力。东北财经大学曾在一个月内登顶微博热搜两次,第一次因为疫情防控管理措施朝令夕改遭到学生吐槽,第二次却因包机送学生回家的词条一跃实现 “口碑逆袭”,其中就少不了学生队伍的中坚力量的参与,从呼吁学校改进管理措施到主动联合起来冲热搜感谢学校包机的暖心之举,推动高校舆情局势逆转。这充分说明,强大的网络舆情制度体系与队伍建设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置日常及突发的舆情问题,实现学生利益保障与高校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网络舆情问题日渐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安全和校园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努力担负起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环境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青年的重任,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积极回应学生诉求,把握好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的情、理、度,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明辨是非曲直、有大德大爱情怀的时代新人,共同营造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强劲、风清气正和蓬勃向上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周阳杰.大学生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构建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111-114.

[2] 汪阳.疫情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2(22):22-24.

[3] 李攀峰.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诉求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区域治理,2019(52):198-200.

[4] 刘永腾,蔡蕾,张润泽.浅谈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J].法制与社会,2020(30):124-125.

[5] 谢兴政,黄志铭.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诉求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4):128-130.

[6] 杨惠.大学生网上诉求表达和现实行为方式和谐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5):439-440.

[7] 王成.研判·处置·善后: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的新视角[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2):7-10.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高校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