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的研究
2024-06-10周家明戴广东卜坤明
周家明 戴广东 卜坤明
摘要: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逐渐深化和改革现阶段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变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却显得非常滞后,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问卷调查某高职院校安全管理方面的现状,通过问题总结,探讨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安全治理长效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治理;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校园安全是高职院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安全事故在校园屡屡发生。目前,高校学生以思想相对活跃的 “00后”为主,学校又处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校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安全工作机制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需要寻求新的方向和思路。高职院校的安全管理需要处理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全员参与、全方位结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构建 “三全”的校园治安管理体系,确保学校的平安与安定。
一、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1.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主要指大学专科院校,主要包括公办和民办两种类型。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非师范、非医学类的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 “职业技术学院”或 “职业学院”,师范、医学类的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 “高等专科学校”。[1]
2.校园安全治理。校园安全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从 “校园”出发,包含静态与动态安全两个要素;另一方面从 “安全”出发,可解释为在校园环境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和不出事故的治理方法。具体校园治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机制是校园安全治理的核心,涉及校园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员、设施、环境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级安全责任,确保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前提。[2]
第二,安全教育宣传。安全教育宣传是校园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校园氛围。[3]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宣传,可以传播校园安全文化,培养师生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第三,安全环境维护。安全环境维护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确保校园内各类设施和环境卫生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四,安全事件应对。安全事件应对是校园安全治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的安全事件应对机制,制定应急预案;[4]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校园内各类安全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防止事态扩大和恶化。
第五,安全合作共治。安全合作共治是校园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通过与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家长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校园安全治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安全治理格局。[5]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安全治理工作,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
目前,就高职院校中的安全治理而言,主要应用的是整体性治理理论,该理论由英国著名学者佩里·希克思于20世纪90年代所创立和提出,而我国在21世纪将该理论引入并运用到教育、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为解决公共问题做出极大贡献。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整体治理理论注重协同集成。一体化治理的有关研究表明,一体化的程度愈高,协同的程度愈高,一体化的管理成效也愈好。要做到这一点,要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在组织架构与形式上进行一体化,即在管理层次上强化中央与地方的一体化,强化大部门式的治理,提高行政的集中化水平,以中央化的方式使工作更加清晰,从而提高工作的效能。管理职能的集成,如部门间的分割与反部门化,按照职能对其进行重组,防止职能相近的部门冗杂,重复办公。公共和私人两个领域的合并,能够强化职能重组,从而防止由于过分竞争而造成的混乱局面。[6]二是治理活动的一体化。总体治理的理念是,对 “四个方面”的治理活动进行统一,即 “制度”“政策”“服务”和 “监督”。三是统筹资金与费用。将整体管理理论中的一体化理念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園安全管理中,通过健全政策和规章制度,强化对服务的监管,持续强化和强化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融合,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注重实现目的与方法之间的和谐,即在治理的进程中,目的与方法之间不存在矛盾,而是相互促进。一是要以师生的安全需要与问题的化解为起点,在这一前提下实现合作式的融合;二是强调责任、信任和制度在高职院校安全治理中的作用;[7]三是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科学技术作为提升整体治理效能之手段。在过去的工作中存在信息传递缓慢、数据搜集整理缺乏系统性和时效性等问题,这极大地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升其治理的效果、保证整体校园安全,就必须要充分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让信息能够在数字化校园安全管理中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反馈,使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做相关决策和风险预判时能够有真实有效的数据作为支撑。
二、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安全的范畴已经不再能够全面覆盖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因此,内容安全治理的范围逐渐扩展,不仅包括传统安全领域,还涉及非传统安全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涌现。非传统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领域,其中包括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信息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这些问题与传统安全领域不同,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有关。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和教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学校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除了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问题仍然需要重视和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足够的关注。加强对学生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是保障校园安全的首要任务。
此外,网络安全也是高职院校安全治理的重要方面。由于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较弱,校园网络也易受到各种威胁和攻击。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治理,提升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是保障校园和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特殊性加大治理难度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的关键点包括学生群体的生源多样性、课程的实操性和安全风险的特殊性。不同生源的学生可能存在行为上的偏差,如普通高考、提前单招、对口单招等类型考生,他们所接受的前期教育不同,需要区别关注。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顶岗实习时使用各种器具和机械设备,也增加了安全隐患,需要重视相关安全技能的培训。高职院校安全治理工作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三)治理压力持续增大
校园安全治理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主要关注那些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学生群体。针对安全弱势的学生,学校会进行相应的了解并开展安全培训,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校园安全治理不仅关注学生群体,而且涉及更广泛的群体。各种责任追究的力度不断加强,安全治理压力在不断增大。
三、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碎片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所存在的碎片化问题
为准确了解该高职院校安全状况,在征得被调查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抽样调查定位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每两个班级抽取一名学生,共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1.治理部分分散
在 “学校安全治理工作主要参与者是谁”题目中,64.9%的人表示只有学校工作人员参与学校治理,其余认为有少数其他主体参与,调研结果详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本身的治理部分较为分散,还存在很多学生不明确具体的治理主体。
2.信息沟通不畅
第一,缺少相互间的正面交流。在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各个单位各司其职,工作呈现纵向与交叉的态势,要求各方都要主动配合。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安全管理总体上表现为 “条块分割”,强调各职能之间的职责划分,忽视了协同工作;各部门之间无法实现实时的信息资源分享,导致各种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第二,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各单位 (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各行其是,彼此之间没有积极的接触。一般情况下,宿管只负责寝室里的卫生、门禁等事务,而保安则只负责门卫和学校的巡查工作,老师只管学生的出勤和上课,辅导员也只关注学生的活动参加情况,这些人员都只知道学生在某个领域里的信息,相互间无法将学生的差异信息进行积极沟通,错过了掌握学生总体特征的时机,从而减少了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能力。
3.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水平低
从参与治理的各个主体看,这些主体在横向与纵向上都缺乏良好的互动。调查数据结果显示,48.3%的人认为部门和人员之间配合存在问题,只有17.6%的人表示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存在问题,由此也可看出,目前该高职院校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水平相对较低 (详见图2)。
4.信息化治理能力薄弱
很多學校的视频监控都没有与公安系统相连,校园警务室建设还不够完善,当出现安全问题时,会直接影响处置事情的效率和结果。在消防体系中,应急管理部门由于人手缺少的原因,很少能够与学校紧密协作,导致大部分学校的消防教育与演练流于形式,缺乏实操性、说服力和震撼力。社会公共资源力量在校园安全服务方面也不够,大多数同学都反映学校医务室的设施条件有限,对突发疾病的第一时间救助存在不足。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各大医院能够对校医务室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或者是进行有效的合作。
在学校的安全管理中,不良媒介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有些传媒和自媒体为了获得流量等好处,对校园事件进行了不实的传播,从而导致不良的公众舆论,引起负面的社会影响,从而增加了校园治理的难度。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高职院本身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的环境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学校自身的高度开放性、信息的开放性。第一,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疫情后,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通常实行开放的模式,各类社会化服务进入校园,同时学生实习实训又需要走出校园,安全治理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园的范畴,这就导致管理很难覆盖到所有的区域。
第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高职院校学生活动频繁,涉及领域多,其发生突发事件的概率也日趋变大,很难预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事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舆论,治理过程的不可控因素也在极大程度增加。
2.应急管理体制的局限
第一,预警机制不完善。当前高职院校的预警机制存在信息收集不全面、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不及时、不准确,影响预防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二,应急响应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包括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的配置、应急 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因响应不及时、处理不当而导致事态扩大。
第三,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外部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顺畅,影响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的效果。
第四,资源保障体系薄弱。高职院校的资源保障体系存在不足,如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应急资金缺乏等,导致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资源调配困难。
3.治理主体自身利益驱动
高职院校做好安全治理工作主要是出于维护学校安全与稳定的责任和对教师及学生的权益的保护。当前,我国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前身为中职学院,尽管学校的教学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其规章制度在短期内并未得到更新,太过传统。所以,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遇到了新的安全管理问题,处理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
另外,目前高职院的保安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当前,高职院中的保安人员大多是由失地农民或外来务工人员组成,而且年龄偏大。他们的身体素质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专门和系统的训练,难以达到职业资格要求。
4.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层次没有得到充分整合。从宏观角度来看,就是政府与地方的一体化还不够充分,行政的集中化程度不够高。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的参与程度较低,多局限于制定政策、下达通知文件等方面,缺少对安全治理全过程的系统参与。从微观来看,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以二级管理的方式进行设置,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因为院系和部门的设置太多,在学校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经常会出现多个部门互相管理,相互之间都没有权限。容易导致关系松散、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等不良合作现象。
5.信息整合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完善的系统化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这也导致无法查询到全部校园安全相关数据。大多数高职院校仅配备了一些零散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如门禁系统和宿舍管理系统等。由于当前的安全管理主要依靠人员巡逻和查房等形式,对于学生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隐患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数据统计。同时还缺乏对现阶段安全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的数字化系统和大数据工具。这导致数据的利用率较低,且在安全分析和预警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位和滞后现象。
四、高职院校校园安全治理长效机制构建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是确保安全工作得到重视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形成安全工作例会制度,确保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院领导经常研究安全工作,并及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提出指导意见和决策措施。通过这一机制,可以确保安全工作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得到全面推进。
同时建立专业人员参与安全治理机制。学校可以将第三方机构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水电气安全、卫生医疗等进行委托管理。通过这一机制,可以保障安全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委托专业人员提供更专业的安全技术支持,为师生提供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健全协同联动机制
要建立 “业务+安全”长效机制。这就意味着统筹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此,建议成立各类安全工作小组,如学生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并制订不同的安全方案。这将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提供安全警示、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心理支持和预警、加强校园内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建立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组织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协调主体利益关系
学校和学生作为校园安全治理中的两个参与主体,要相协调统一。学校应在新生录取入学期间就要进行安全提醒,这些提醒涵盖学生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同时学校也应告知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履行的安全义务。同时,学校应将安全教育和消防疏散演练等融入学生在校及实习就业的全过程,学校要全员、全过程、全覆盖培养高职院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入学后,学生要认真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主动关注安全,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履行自己的安全责任和义务,并将学校的相关安全管理措施告知家长,请家长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杜绝校园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
首先,要将学校、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等纳入校园安全治理的主体范畴,明确其在安全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共同参与安全治理工作。学校应承担起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学生应遵守相关规定,家长应积极参與孩子安全教育,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管,社会力量可提供资源和协助。
其次,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各主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应急响应等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及时了解安全情况,共同应对安全问题。
再次,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例如,学生会可以组织安全宣传活动、监督安全管理、反馈安全隐患等。同时,学生自治组织也可以成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反映学生的安全需求和建议。
最后,学校还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孩子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对安全治理的支持,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安全治理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评价结果应作为改进安全治理工作的依据,并公开透明地向各主体反馈。同时,学校也应依法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方行为。
(五)加强治理信息集成
应建立 “互联网+安全”长效机制。利用新技术,能够拓宽安全管理和巡查工作的面。举例来说,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先进的监控技术,构筑智能化的监控体系,将学工、教务、安全管理各自独立的系统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研判学校的安全状况。
同时,学校应从学习、生活、活动和心理四个维度以及课堂、图书馆、宿舍、网络和校外五个空间抓好安全工作。例如,加强学生学习和活动场所的安全保障,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等。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心理辅导、朋辈互助和小型法制安全讲座等服务,进行有效沟通,早期解决学生的矛盾和问题,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
五、结束语
校园安全稳定事关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需要各方不断付出努力。构建 “三全”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学校的平安与安定,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牢记使命责任,对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实现校园安全治理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和常防常控,最终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苏基协.基于 “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构建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7):173-176.
[2] 王春柳,廖一源,李红伟,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2):1-6.
[3] 王亚楠,李娜.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03):036.
[4] 吴小燕.高职院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文化产业,2022(7):3.
[5] 米欣,刘晓龙,杜昕.高校能源管理助推 “双碳”目标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基于高校后勤治理现代化的视角[J].高校后勤研究,2022(12):4.
[6] 王亚楠,李娜.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数据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齐鲁工业高职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6):3.
[7] 戴小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长效机制构建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202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