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积累与梳理”复习教学策略谈

2024-06-10袁媛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词语教学

袁媛

【摘 要】 词语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元,在语言文字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四年级下册“词语积累与梳理”复习教学,教师可通过规划“分类积累”、聚焦“准确辨析”、落实“积极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构学习经验,延展学习路径,进而实现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关键词】 词语教学 分类积累 准确辨析 积极运用

“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作为六个学习任务群中唯一的一個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一切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在学习内容上的具体体现。词语作为语言运用的基本单元,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应从“词语积累与梳理”的基础属性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材料,经历观察、分析、整理等过程,发现构字组词特点,形成新的语言经验和良好语感。

基于此思考,教学四年级下册“词语积累与梳理”时,笔者将其置于知识分类视野、语文教材内容、复习课程体系之中,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学习经验,延展学习路径,借助词语板块的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整合基础知识和能力要点,掌握词语复习方法,使得整个复习过程更加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着力激发兴趣,规划“分类积累”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积累的词语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丰富鲜活、结构化的语言积累,有效规避复习内容的模式化,告别枯燥感。

1.创设情境,满足学习需求。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就会言而无物。词语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在词语板块的复习课教学中创设了情境表演。

男生:我来帮你改改吧!这么改——“五一”小长假来临,我们全家一起去了玄武湖,那里的湖水是碧绿的,小草是嫩绿的,树木是翠绿的,到处是绿色,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充满了生机。

女生:这些词句,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原来是艾青的《绿》啊!你把写“绿”的好词好句都记住啦?

男生:我有一个专门积累词语的小本子,每天都会整理一些我觉得好的词语,把它们记录在上面。不止有“绿”呢,还有“红”“黄”,这些还只是写颜色的词。

女生:你还整理了什么呢?

男生:这些是写江河湖海的,这些则是写海上日出的,这些是写森林的。不仅如此,还有写节日的呢!这样积累最大的好处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我只要一翻开本子,就能对应地找到一类好词,然后有选择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女生:这个方法真好,我也来分类整理整理词语。

这样把词语做适当的分类梳理,能在需要表达时更方便地去调用,使文章读起来更生动,做到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把语文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实现内容、学习、生活三者之间的互动”。[1]随后,教师请学生叙述这个男生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对词语分类积累有个直观感受,为下一步学习初步梳理做准备。

2. 初步梳理,完成课堂共学。“梳理”是语文课标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梳理,将已经学习的零散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结构化,将言语经验转化为学习方法和策略,经历回顾、辨析、整理和归类,由散到整、从点到类、由孤立到联系的过程”。[2]

学习初步梳理,首先要明确积累的词语从哪里来。上述情境表演中形容绿色的词语出自教材中的课文《绿》。除此之外,词语还可以从课外阅读中来,“快乐读书吧”里推荐的好书也是好词宝库。

事实上,“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内容,也是作为积累材料进行编排的,旨在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积累经典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帮助学生自主积累,自如运用语言文字,感受文化内涵。如四年级下册有描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还有时代新词、三字词……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整理课本后面的词语表,完成共学任务。

全班交流时,学生从多角度、多主题进行词语梳理:

写时间的——晌午、末期……

写地方的——屋檐、隧道、河滩、饭馆……

写动作的——率领、踏步、冲刷、拂拭……

写心理的——局促、警戒、防备、慌忙……

写外形的——笨重、华丽、毛茸茸……

写感受的——热辣辣、朦胧、甜蜜、和谐……

3.主动筛选,夯实点滴日常。当然,并非所有的词语积累都是有效的,如不少学生以“动物名称”来归类梳理,这一类词只能呈现动物种类,对于具体描写动物的动作、外形等作用不大。此时,教师可以挑选两组词比较,一组形容词,如高傲、淘气、霸气、潇洒、尽职、勇猛、忠厚、一丝不苟;一组名词,如猫头鹰、蝙蝠、恐龙、鸽子。请学生思考,积累哪一组更合适,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为了运用而积累才是有效的,在积累时要认真筛选,想想哪些词是平时能用得上的。

“词语积累与梳理”重视积累基础上的结构化梳理。在四年级下学期,梳理的任务量进一步加大,积累范围更加广泛,分类整理积累词语的任务进一步增多,如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了解成语典故等,对学生日常主动积累、主动筛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建构学习经验,聚焦“准确辨析”

从学习中感受语言规律,形成敏锐的语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建立在能准确理解词义,区分相近词语的基础上。

1.结合语境,区分细微差别。“从准确到精妙,从意义到情味”,这是遣词造句需遵循的原则。学生结合语境,通过自主比对、发现,判断哪个词能更好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更精确生动地表情达意,更贴切地营造所需意境,由此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言语经验。例如,三字词语“哈巴狗”和“应声虫”在词义上就特别容易混淆。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哈巴狗”是形容没有骨气、奉承拍马的人,而“应声虫”是形容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的人。教师可给出具体情境,来进一步区分:面对事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做应声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要像哈巴狗一样向别人乞讨。

2.关联生活,学习举一反三。“词语积累与梳理”强调“以生活为基础”,在真实的生活运用情境中积累与周围一切相关的常用词语以及经典语言材料。例如,教学“领头羊”与“千里马”时,针对两个词语意思接近的特点,教师可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两个词,你想到身边的谁”,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社会观察、分享交流等学习任务。交流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千里马”是指有才华的人,侧重于才能,而“领头羊”则是带领大家前进的人,侧重于带领。教师接着抛出问题:“那我们班有没有既是千里马,又是领头羊的同学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进一步理解两个词并非对立。这样,生动有趣地开展词语的积累与梳理,可以培养学生思辨与交流的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3.完善笔记,提升学习效率。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多读多记,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词语库,从课内走向课外:一是对课上内容的迁移运用;二是与日常读写相融合、渗透,搜集、诵读、积累课内外生活、学习、阅读中出现的成语等,主动理解、感受经典语言材料的文化内涵。

例如,词语板块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后再确定一些主题,在书后的词语表或是课外阅读中去寻找词语,进一步来完善复习内容。

三、延展学习路径,落实“积极运用”

要落实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积极运用,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在课上学习、掌握词语复习方法之后,应不断延展学习路径,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自主积累与梳理。

1.活学活用,增强内部动机。“‘积极是一种对有利于开展语文学习的情境条件和学習目的指向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是将学习兴趣、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整合起来,以促进学习目的达到——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能性……”[3]

“词语积累与梳理”需特别关注、记录有新鲜感的词语,发现、感受同义词和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感受词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能随时展示、运用平时的积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教师安排了课后作业“新词新语,活学活用”,请学生从积累的词语中选一组容易混淆的词,给出情境让其他同学选择,看对方是否能准确运用。在积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积累”“主动筛选”“尝试运用”,使学生自觉感受到积累与梳理的意义和价值,养成持续一生的好习惯。

2.自主检验,给予评价反馈。实现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需要用恰当的评价来保证学习质量。课堂中,教师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对于“词语积累与梳理”来说,能否形成自己的词语库,学会分类积累、准确辨析、积极运用,是评估学生课堂复习是否高效的几大标准。例如,教师综合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设计了相关标准:我又学会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如分类积累、辨析运用;我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我能保持积极参与的态度,乐于和同学分享,与小组共学共进……以此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对照相关评价标准给予自己适切的评价,并相互交流课堂所得。※

参考文献:

[1] 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五个关键词[J].语文建设,2022(11):13-15.

[2] 刘春,陶亚男.“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内涵特征与创新价值[J].小学语文教师,2023(03):23-26.

[3] 郑桂华. 理解“语文学习任务群”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02):3-9+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

猜你喜欢

词语教学
优化词语教学 夯实语文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式解读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光点点
“三多”,构建词语教学的精彩
浅谈低年级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及改善途径研究
穿越词语樊篱,直砥词语内蕴
深度开掘,探寻词语深邃的内在世界
比较,打开词语教学的另一扇窗
词语教学,窥探整体文本意蕴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