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政府应对策略
2024-06-10江璟艺
江璟艺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当前网络舆情治理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为分析对象,分析大数据时代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现状并提出治理机制,以期为大数据时代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社会治理;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其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开放且实时的公共意见传达手段,已经变成了观察社会动态的关键途径。网络舆情是民意在网络空间中的反映和表达,综合了公众对于各种事件、议题、组织以及个体的观点和态度,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与社会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舆情对塑造良好的政府和国家形象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旨在通过丰富研究内容、寻求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大数据时代舆情治理的相关研究
大数据时代舆情应对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分析大数据时代舆情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机制。如王琳琳等对网络舆情治理机制进行模型分析,研究舆情事件、大数据技术、网民及政府等四个作用主体的互动关系;[1]杜蓉等验证了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有限信任模型,分析公共危机事件舆情传播的发展阶段及特征;[2]孙莉玲以高校为范圍分析网络舆情热度演变规律。[3]二是对大数据时代舆情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郜蕊等认为政府治理能力、网民主体作用、网络主体作用等三个主范畴对网络舆情治理产生显著影响;[4]洪亮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证明网络舆情回应的主要因果。[5]三是对于大数据时代舆情治理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王璐等人提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教育,加大网络科技投入,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与现代技术相统一,并建立与完善网络沟通机制,实现政府与网民相统一;[6]曹海军等指出应及时嵌入 “技术治理路径”,以弥补既有舆情治理路径存在的局限;[7]张权等提出将实践中的三级治理网络改善为两级治理网络以达到网络舆情的善治。[8]
当前研究工作所提出的具体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针对不同层级政府的舆情治理机制方面还显得相对匮乏。本文旨在帮助不同层级的政府更加有效地应对舆情,力求为政府舆情应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数据时代舆情的显著特征
由于网络舆论发生在公共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和明显的长尾效应,因此,网络舆情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一)场域开放性
网络环境拥有较高的开放性,通过网络,人们获取信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传播者和发起者。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网民提供了更为广泛而丰富的表达空间,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布个人意见或观点,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尽管如此,由于网络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和网络实名制政策的不全面执行,某些地区依然存在监管上的盲点。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会以匿名的形式发表不恰当的观点,从而导致信息的过度传播和真伪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正确地进行舆情引导,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网络舆论的指导与管理变得尤其关键。
(二)交互性
对于某一特定事件,人们会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传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后,他们往往会看到与之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网络上的舆论争议。大数据时代舆论的交互性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深入的交流,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即使物理距离很遥远的人,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实时对话和交流,这种跨越地域文化的交流方式使网络舆情更加多样化和全球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共同参与讨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和意见。
(三)突发性
对于突发的重大新闻和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在事件报道的瞬间就形成,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和信息的不断释放,舆情也会不断变化和演化。并且由于突发重大事件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往往能引发大量的舆论。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夸大或篡改,甚至不顾事实真相进行报道,利用舆论导向获得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也增加了网络舆情识别的难度和复杂性,这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治理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民众心声的集中表现方式之一,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并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我们同样需要警惕那些与政府主导的政治文化相悖的网络声音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所造成的潜在风险。
(一)网络舆情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发展走向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主流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这些媒体平台为网民提供自由发表观点的广阔空间。如 “强国论坛”吸引了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便于他们发表见解、交流思想。
除此之外,各大媒体平台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发起民意调查等方式,让民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时事热点的讨论中。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报道,还通过民意调查等形式让网民的声音被听见,进一步拓宽了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
社交软件、电子邮件、新闻论坛等多样化的平台也都在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意见表达途径。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它已经逐步演变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舆情已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
过去,民众的声音往往受到地域、时间和传播手段的限制,难以直接传达给决策者。然而,如今网络的跨越时空特性打破了这些壁垒,使每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网络论坛、博客等成为民众发声的重要场所,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这些渠道中涌现出的民意。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政府了解社会动态、把握民心所向的重要窗口。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政府已经将网络舆情视为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和文化的范畴,开始渗透到政治层面。其力量不仅在于它能够迅速汇聚和放大民众的声音,更在于它能够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开放和回应民众需求。这种互动和沟通的模式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政治生态,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贴近民意。
(三)网络舆情存在的偏差问题
1.缺乏與大数据的真正结合
在当今社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和决策准确性的关键。但在治理社会舆情方面,很多部门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如事后弥补和临时应对。这种做法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帮助相关部门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全貌,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部分舆情治理平台的数据分析尚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数据的价值。如何将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判断力不足
如果舆论引导不当,哪怕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会引发重大的网络舆情危机。在处理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也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无论事件的性质和类型如何,都采用相同的治理模式进行处理。当前,业界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判断标准尚未形成共识。
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判断,需要依靠科学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对网络舆情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分析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导致最终的结论难以全面反映整体情况。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的判断方法,并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提高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舆情应对的优化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面临舆情应对的重大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深刻认识舆情应对中的真实性、公开性和准确性
在应对舆情时,政府应重视舆情的 “时、度、效”,迅速响应,制订针对性方案,并组织信息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根据需要提供补充信息,并确保所有相关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同时,政府应保障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及时跟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拓宽舆情监测和反馈途径,全面掌握舆情动态。
(二)加强能力素养建设,提升应对专业化水平
在舆情应对中,政府应加强能力素养建设,提升应对专业化水平。这包括强化危机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甄别和应对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政府应及时公布决策信息,遏制谣言传播,以维护社会秩序。此外,政府还应注重舆情应对语言体系的建设,充分考虑民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与公众沟通,坦诚面对问题并迅速解决。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舆情应对大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城市规划建设、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
(三)建立健全舆情应对管理机制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舆情挑战,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的舆情应对管理机制,包含舆情处置联动机制和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及反馈机制两个核心部分。
在构建舆情处置联动机制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践锻炼,组建能够迅速准确地收集、归纳和分析舆情信息的队伍,科学研判舆情态势,并为政府提供及时、恰当的应对策略建议。同时,政府还应关注事件责任人的舆情素养和新闻发言人能力的培养,确保他们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能够做出恰当反应,有效引导舆论。
在舆情处置效果评估及反馈机制方面,对于那些在舆情处置中表现优异、反应迅速、社会反响良好的个人或团队,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人积极投身舆情应对工作。对于那些违反舆情传播规律、忽视社会影响甚至引发次生舆情的行为,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处罚。此外,政府还应完善问责机制,对在舆情应对中失职失责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优化网络社交平台的内容监管,政府还应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和处罚力度。通过建立有效的技术壁垒,对涉及敏感或虚假内容的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进行过滤和拦截,防止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同时,政府还应积极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秩序。
(四)增强基层服务意识,优化舆情引导环境
政府应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服务群众,要不断完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治理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工作力量,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在谣言治理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坚决打击谣言传播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组建官方辟谣平台,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揭露谣言本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同时,政府还可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信息治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让每个人都成为谣言的 “终结者”。
此外,政府还应优化政务新媒体平台,将其作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政务新媒体,政府可以定时发布重点工作信息,让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和成果;设置突发事件报道专栏,及时发布最新进展和应对措施;持续提供群众关注的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同时,政府还应虚心接受公众的建议和批评,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五、结束语
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应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加强能力素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公信力和应对专业化水平。同时增强基层服务意识,加强谣言治理,优化舆情引导环境。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齐南南,艾锋.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模式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8,13(05):502-505.
[2] 杜蓉,梁红霞.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仿真[J].情报杂志,2011,30(11):61-66.
[3] 孙莉玲.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J].江海学刊,2016(03):204-209+239.
[4] 郜蕊,文锐,宋宝宝.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基模分析的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2):160-162.
[5] 洪亮,石立艳,李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多主体回应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01):133-138.
[6] 王璐,李聪媛.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的 “加速”及其治理逻辑[J].公关世界,2021(20):190-191.
[7] 曹海军,李明.大数据时代中国网络舆情的治理反思与路径拓展:基于 “技术治理路径”嵌入视角[J].行政论,2019,26(05):65-73.
[8] 张权,燕继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的系统分析与善治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8(0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