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滚烫青春为笔 书写时代璀璨光芒

2024-06-10饶力文

传媒评论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忠黄文秀邓稼先

文_饶力文

今年,是我进入新华社第9 年。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我,从小到大从未想过会从事新闻行业,更没想过会成为一名记者。2015 年毕业时,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考了新华社。恰逢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兴起,让我这个非新闻专业的“外行”有幸进入了“国社”。

9 年来,我发挥特长,用镜头记录伟大时代,捕捉散布于神州的璀璨“光芒”。回首这9 年的工作时光,有些“光芒”并没有随着时光而减退,反而愈发耀眼。

一个苹果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历时5 个月策划制作了一部微纪录片《风雨百年味》。从食物角度切入,阐释“一百年来,为百姓生活的甘甜,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尝尽人间百味”这一核心观点。

那是2021 年1 月,我带着摄制团队来到河南信阳。根据分社记者提供的线索,我们找到了一位95岁高龄的老人——张计发。生于1926 年的他,25 岁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是电影《上甘岭》中连长张忠发的人物原型。电影中众多战士传递一个苹果的故事,他曾亲身经历。

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我们在信阳郊区找到一处老宅子作为采访场景。他的女儿告诉我们,老人听力越来越差,思维也越来越“钝”,有时甚至会认不出家人。

然而当采访正式开始后,说起苹果的故事,张计发的眼里似乎一下子亮了起来。他回忆说:“我这一生吃过一个最甜的苹果,也是一个最苦的苹果。”

在张计发的记忆中,上甘岭战斗前后打了43 天,由于美军对我军运输线的炮火封锁,无数运输员倒在了运送途中,坚守在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缺粮断水。到最后,只有一个苹果送到了坑道里。“为了这个苹果,说不定在半路上伤亡了人,牺牲了人,谁也舍不得咬一口。”看着手里的苹果,老人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段血与火交融的悲壮岁月。“传到我这,我得带头,就在这个苹果上啃了一个皮,然后传下去。我就说,吃,我就不相信,咱们是志愿军,连一个苹果都消灭不掉。这才一个人咬一口,那个时候谁都舍不得多啃一点。那么多的人,大家手里转了三圈,才把这个苹果吃完。”张计发越说越激动,几近哽咽,“所以,提起这个苹果来,心里头难受,不说了……”

采访和拍摄持续了3 个多小时,结束后我们赶忙将老人送上了车。看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百感交集,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太多太多,才换回了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平淡生活。

5 个月后,这位抗美援朝老英雄走完了传奇一生。很荣幸,我们能够记录下他最后的影像,并把他的青春讲给更多年轻人听,我想这是对老先生最好的致敬。

一间屋子一个守护一生的承诺

2017年,我作为执行导演策划制作了一部微纪录片《无悔的誓言》,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我见到了一位老人,她叫许鹿希。你可能没有听过她,但你一定认得她的丈夫——“两弹元勋”邓稼先。

老人家住在北京海淀区的一个老小区中,打开老式防盗门,狭长的过道尽头是小小的客厅,紧凑地放着一张餐桌。房间里很暗,但唯独大门正对的一间房间里洒满了斑驳的阳光,这便是邓稼先当年的书房。进入书房,映入眼帘的是无数白色的纸条。房里每一本书、每一个物件都贴有许鹿希老人亲笔写的注释。“邓稼先于1960-1986 年住在此楼。”“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说,许鹿希记。”……

许老平静地述说着当年的往事。1950 年,26 岁的邓稼先博士毕业,9 天后便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投身祖国建设,随后和许鹿希结婚生子,生活美满。可在1958年,这一切都变了。

由于工作原因,邓稼先必须远赴西北茫茫戈壁,但是去哪里、去干什么,全都不能和家人说。他只告诉许鹿希,干成这件事,死了也值得。那年只有30 岁的许鹿希选择了默默支持,她答应邓稼先会守好这个家。此后,邓稼先便“消失”了。

邓稼先一去就是28年,许鹿希说自己心里隐约知道,丈夫在干一件对国家非常重要的事。“等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号外一出,那一刻只觉得一颗悬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下来了。没有蹦啊跳啊,只觉得心里安静极了。”

去之前,我们将新华社照片档案馆里所有邓稼先的老照片都打印了一份。许鹿希老人看到照片后很激动,她说这其中好多照片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其中有一张彩色照片,是邓稼先病重时拍的。照片中消瘦的他正兴奋地述说着,挥动着双手在空中比划着,双眼炯炯有神。“哎,这个时候,直肠癌已经是扩散了。他垫着一个游泳圈一样的垫子,打着止痛针,坐在写字台前,写了很多很多将来要做的事情。可是,时间来不及了。”

1986年7月,邓稼先因核辐射病逝。去世前一个多月,他的工作才得以解密,全国人民这才知道,他主持和设计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邓稼先离开后,许鹿希曾经有好几次机会可以选择更好的居住条件,但是她都拒绝了。28 年的等待,她用人生最美的年华守护了承诺。直到今天,许鹿希仍守着这间书房,守着这个“家”,这房中有他们共同的回忆和梦想。

一个约定一句无法送达的鼓励

2021年,在建党百年创意微电影《望北斗》的采制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黄文秀的故事。2019年6月17日凌晨,这位驻村第一书记在工作途中遭遇山洪暴发,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前往广西采访黄文秀的父亲黄忠杰之前,我一直比较担心。近半年来,黄忠杰几乎每周都要接受各大媒体的采访,身心疲惫,面对我们的镜头,他还能否流露真情,我心里没底。

2021 年6 月,广西百色的气温已经达到35 摄氏度,我们一路赶到黄忠杰家。首先出来迎接的是黄文秀的姐姐,她带着我们进了房子。房内原本的砖墙已经贴上了瓷砖,但是从空旷的屋内零星摆着的简陋桌椅,仍能看出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

没多久,黄忠杰穿着一件淡蓝色的衬衫从房内缓缓走出。那时候我才得知,这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父亲自己也已身患重病,历经数次肝癌手术。开始采访拍摄,我问出第一个问题后,他的眼眶就红了。回忆起黄文秀离家的那天,老人家更是数次落泪。“那时候我刚做完手术,起不了床,文秀特意趁周末请假回来照顾我。扶贫那个村里遭了洪水,她不放心决定连夜赶回去。她走前没有告诉我,如果我知道一定不会让她去的……她走了,一直到现在都没回来……”

黄文秀曾和父亲约定,等空闲了要开车带着家人一起去旅游,但这个约定再也无法实现了。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黄忠杰代替女儿戴上大红花,他悄悄抹泪的照片,让很多网民湿了眼眶。“因为她走了,我想要鼓励她也不得行。”

黄忠杰给我们看当年和黄文秀的合影。有一张照片,是他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游览时的合影。黄忠杰用颤抖的声音和我们说,那一天,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天。也正是那一天,他跟女儿谈起了毕业后的去向。在父亲的鼓励下,黄文秀选择毕业后返回老家广西百色工作。采访的最后,我问老人家,如果还能再选一次,你还会让自己的女儿回来吗?他说:“会。”

8 个月后,黄忠杰因病逝世。愿这对父女能在天堂重逢,愿那句不曾说出的鼓励,终能被听到。

一份责任一段滚烫的岁月

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神州大地上,无数英雄儿女,用青春发出了无比炽热的光芒。作为记者,记录和传递这些光芒,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职责和使命。

为拍摄脱贫攻坚微纪录片《战贫之路》,我带着摄制团队花了四个半小时登上了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边爬边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脱贫的不易。听村民说,这个村子以前不通水电,吃水要去山下挑,时常有人攀爬藤梯不慎摔落悬崖,孩子们上学需要在腰间绑一根绳子,由大人带着上下山。村支书说,像这样的村子,在大凉山并不少见。为了拍摄更充分,我们在山上住了一宿。寒冷的冬日夜晚,漏风的土坯房、吱呀作响的木床、油得发亮的毛毯被,成了我们难忘的记忆。有人说,躺着熬着盼着天亮。第二天清晨,我们跟随村民一路拍下山。到达山脚时,拍摄团队成员大多双腿酸疼,只能挪步前行。凭借写实的影像,《战贫之路》向全球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人故事,获评第32届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类一等奖。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策划制作了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在摆脱贫困部分,我们将镜头聚焦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在村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十八洞村村民座谈时进入画框的小女孩杨诗芹。因父母外出打工,跟着外公留守在老家的她见证了“精准扶贫”的实践,她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性格内向的杨诗芹曾经整天坐在家门口,盼望大山之外的爸爸妈妈早日归来。在片中,“精准扶贫”化作穿透窗棂照亮杨诗芹家的一缕晨光,父母回来了,还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一家人从此不再分居两地。和杨诗芹一家一样,千千万万家庭的命运,也在“精准扶贫”的光芒中改变。对于思想伟力的创造性呈现,让《真理之光》获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类一等奖。

为了拍摄时政微纪录片《诺言》,我曾前往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采访和取景。我们抵达下党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大暑,当天的气温超过40 摄氏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了不到5分钟,衣服就已经湿透了。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说到做到,带着市委各部门负责人到下党乡考察调研。当时乘车至上屏峰村,就没有公路了,他们只能徒步前往下党,单程要走近3 个小时。时隔30 多年,站在总书记走过的这条山路上,我仍然很难想象当年顶着这样的烈日,他们一行人在跋涉3 个小时山路后,是怎样坚持在现场召开会议帮村民们解决困难的。当我去采访时任寿宁县委副书记连德仁老人时,他饱含深情地说:“那天返程仍然是近3个小时,回到房间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脚底、脚趾都磨出了血泡。然而,仅仅一周后,习书记又为了救灾再次徒步前往下党。”再小的承诺,也会付出全力兑现,折射出总书记一路走来“重信守诺”的人格魅力。

2020年初疫情来袭时,我告别妻子和刚刚出生3个月的孩子,第一时间奔赴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为了拍摄一手画面,我多次前往方舱医院和重症病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与患者面对面交谈,还坐过重症转运车辆,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点点“康复”的过程。

青春是一支拥有无限可能的笔,作为新闻工作者,唯有践行“四力”,为人民书写,为时代创作,才能不负此生。青春岁月的点滴微光,定能汇聚起时代的璀璨光芒。

猜你喜欢

黄忠黄文秀邓稼先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黄文秀:返乡扶贫 奉献青春
Magnetic properties of oxides and silicon single crystals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
A great seeing-eye dog了不起的导盲犬
缅怀“最美奋斗者”黄文秀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缅怀广西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