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构建:价值、要点及路径

2024-06-10刘永梅王绍源苏果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永梅,王绍源,苏果云

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契合学生认知、体现学校特色、回应时代诉求。医学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特殊使命,故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建设,要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教学特点,探索构建体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的思政课话语,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知识体系构建与价值观念塑造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的构建,要以特色理念为先导,抓住话语构建要点,优化话语构建路径,将特色话语因子烙印在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运行当中,在充分展现其育人价值的同时,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格局。

1 前置性话语: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的构建价值

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指医学院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及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子目标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价值认知与系列表意活动,故医学院校特色思政课话语的构建,无论对于医德塑造还是思政课提质增效都发挥着重要价值。

1.1 理论教学的特殊责任需要特色话语融入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育话语与一般思政课理论教育话语相比较,虽然具有根本价值旨归的一致性,但医学院校的特殊育人要求,决定了其在正确的政治方向育人之外,还有特殊的品德育人的价值要求和功效。因此,医学院校思政课理论话语需要医学人文特色话语的融入,以此促进医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完善。

理论需要回应时代诉求。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医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其所处的社会形态决定,并随着社会变迁而加以调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化也引发了政治、文化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革,医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叙事话语也必然要求随之进行调试与重建,如若沿用旧有的教育话语体系,无疑会出现叙事话语与现实医疗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问题,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的思政理论话语紧跟时代要求,积极融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教育话语,增强其说服力和时效性。

理论需要回应育人诉求。医学院校的理论教学,集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以及塑造专业精神为一体,而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医学生,承担着“悬壶救世”的特殊道德责任,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在政治育人目标上,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品德育人与情感育人目标上,既保证教育话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又要具体落实到“培养人民的好医生”的子目标上。而具有共相性的思政课教育,在叙事内容上显然无法实现对医德的精准培育,进而德医相融的发生学,必然要求理论教学中融入更具医学特色的资源。

1.2 实践教学的特殊需求需要特色形式支撑

医学生的实践场域更多集中于医疗场所,如何实现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之间的张力转化,将医学专业教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将医术、仁心与崇高理想相结合,真正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到提升医术与塑造医德并行不悖,要求思政实践课必须体现医学特色。

实践话语的特色化实施,能够克服当下实践教育中的诸多不足。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具有理论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作为加强学生价值引导的必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但是,从供需关系视角下考察当前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内容统一、形式单一、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究其原因,医学生的生源结构决定了其知识结构具有显著失衡的特点,“重医学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医学技术的学习,轻医学人文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人文精神的修养”[3],这就造成了许多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特色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将医学人文知识融入其中,在交互性、生活化与故事性话语语境中,悦纳德行,涵养素质。

实践话语的特色化实施,能够激发医学生的情感动力,进而提升其改造世界的能力。医学生的实践更多处于医疗场域,如何在医患关系中产生共情能力,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实践是理论话语转换的最优路径。一是具有医学人文特色的实践,能够使学生在“保持‘形而上’学科性质的同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关注,使其兼备‘形而下’的能力”[4],为医德规范与内化提供情感动力,并在不断实践中强化这种价值关涉,最终形成接受规范与价值引导。二是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解惑能力。实践中必然遇到理论话语与现实话语的不对称甚至冲突,敢于将现实社会的医疗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实践视野中,直面现实困惑,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选择,进而提升其改造世界的能力。综上,实践话语的特色化表达可以使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焕发出持续的发展活力。

1.3 学科建设的特殊语境需要特色研究破局

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特色发展,需要特色化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005年“05方案”实施,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发展。同时,“05方案”增设的一级学科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赫然在列。深入的理论研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前瞻性研究,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两大任务,且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中。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

具体到医学院校,其学术特色,体现在其学术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这一特殊的研究语境下,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走一条与校情、学情相结合的道路,有利于医学院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补齐学科短板,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格局。教育部〔2023〕1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加强跨学科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由此可见,促进学科建设的特色化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发展的重要路径。

以特色求发展的理念,对于促进医药卫生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化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成为世界性难题,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基于国内外医疗卫生领域的实践需求,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学理化阐释,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促进以“马医结合”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大发展。

2 阐释性话语: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的构建要点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谈到“特殊与一般”的问题时指出:“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5]。”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构建,也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内核与学校办学特点为依据。具体来看,要以“德医相融”为切入点,以“医艺相融”为着力点,以“医马相融”为结合点,抓住这三个要素实现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医学院校思政课育人的话语特色。

2.1 以“德医相融”为“切入点”

“德医相融”,即将特色化的医德教育话语与元素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化建设。它“是医学院校‘德中有医、医中有德’教育理念实践的最优模式”[6]。在医学院校的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7],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与塑造道德责任相融合,离不开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显然,具有共向性的教育话语无法实现对医德的精准培育,因此医德相融必然要求思政课教育更具医学特色,这是特色化教学的逻辑思考起点。医德元素的融入,在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能为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领域相关工作提供具有价值的前期思想与理论铺垫,进而将此道德价值观运用到之后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

德医相融,一要注意教育文本选择的针对性与精准性,教育文本是传达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优质的教育文本是推进道德内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文本选择上,既要遵循理论接受规律,注重其规范性,又要着眼于当代医学生个性化培养的特殊需要,把充分体现医德塑造的元素与资源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律“优化整合”,形成有价值有针对性的资源库。文本所要达到的内化目标,不仅是政治育人,还有医德育人、健康心理育人、积极情感育人等目标,这是医学院校育人目标对文本选择的特殊要求。二要注意教育话语的特殊转化,要注重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化,从思政规训话语向双向互动与引导话语的转化,从旧有刻板话语向时代性与生活性话语的转化。

2.2 以“艺医相融”为“着力点”

“艺医相融”,就是将医药文化资源以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医学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以微视频、话剧、音乐剧、小品、相声等多种方式呈现。作为体验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艺相融”对于激发与形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医学院校的实践话语创新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以“艺医相融”为“着力点”,一是由当代医学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所决定的。着眼国际,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来看,卫生事业的创新发展与现实医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都要求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二是由当前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当前的实践主要以参观、体验等传统形式为主,如组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以艺术形式为载体,可以有效提升医学生的创作力与实践能力。三是由道德内化的规律所决定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包括心理调节系统、动力系统、认知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需要调动人的感性认知,而艺术活动恰恰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感性认知并促其升华,在“医艺相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催化作用,当接受主体触动到了任何一种反映道德信息的系统时,其他系统都会随之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完成系列的道德内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艺医相融”的实践过程中,要将融合了医药文化元素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医学生认可的艺术话语,最大程度上贴近学生并激发其主动性与创新性。

2.3 以“马医相融”为“突破点”

“马医相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学科建设中以医药文化特色研究为突破点,以特色学科建设促进思政课话语创新。

“马医相融”,是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对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然价值与实然困境之间深刻反思的结果。一方面,从医学院校对于马克思理论学科的认知态度来看,一般的医学院校基本处于单学科教育体制下,这一体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缺少多元性的文化教育,且重医学轻人文,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教学轻科研,解决这一问题,势必要求既要加强理论逻辑牵引,又要融合专业特色,实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另一方面,从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分布态势看,“在全国医学院校中,只有11.3%的学校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8],截至2019年7月先后公布的三批共47所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中,没有一所医学院校的马院在列,2016年开展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与2023年启动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没有一所医学院校马院在前100名行列。摆脱学科发展困境,在注重“在马研马”的同时,必须找到“马”和“医”的最大公约数,才是最佳破题路径。

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一话语或单因素干涉都不能独立地完成其育人目标,需要理论话语、实践话语、学科建设话语的协同推进,不断创新,才能促其形成,发展与优化。

3 回归性话语: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的构建路径

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话语构建,要把握其内涵,抓住其要点,从宏观上明确话语的构建方向,从微观上不断细化话语的构建路径,才能架起通往特色话语构建的桥梁。

3.1 挖掘特色医药文化资源,为理论话语赋能

特色医药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资源。中国医学文化资源昌盛,且整体蕴含着“仁、和、精、诚”的思想精髓,如主张“大医精诚”的整体发展哲学智慧,倡导“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提倡“仁心仁术、臻于至善”的职业修养等,都体现着文化对道德的丰富滋养价值。深挖这些资源,对其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重组,并融入思政课理论话语中,可以显著增强理论话语的生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特色资源的挖掘,一要体现地域特色,提升理论亲和力。以山西为例,作为革命老区,山西红医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克服物质资源极度匮乏的劣势,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水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资源,都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二要体现学校特色,增强理论感染力。去年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9]”每所医科类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将校史资源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于增强理论教学的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三要体现医学人文特色,增强理论解释力。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表达人文情怀的课程,在思政课中传达与渗透医学人文精神,是由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特殊使命与育人目标决定的。为此,充分搜集医学领域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改革等,“注重将红医精神渗透入思政课教学中[10]”“要积极挖掘抗疫精神教育资源”[11]“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提供鲜活的教育素材”[12],精用其资源,并依据高校本科生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体系,编制相应的辅助参考教材,丰富理论话语的解释力。

3.2 创新特色隐性教育方式,为实践话语赋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1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态与方式,隐性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因其教育方式的潜隐性,教育内容的感染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而明显区别于显性教育。

在医学院校,将隐性教育方式应用于实践教学,可以尝试以多种类型的艺术活动形式为载体,将传统的实践话语转化成艺术话语,并大量融入医学人文话语与时代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的输出与教育目的。这一形式能够有效扩展话语内涵的实践空间,打破话语的单向沟通,生动化的艺术形式极易引起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话语共鸣”与生命至上的“思想共通”,这种理论话语与特色艺术话语之间的转化所产生的巨大张力,对塑造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现话语转化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艺术活动中要创造具有典型社会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只有在极具价值的情景氛围中,才能够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尤其是艺术活动中产生的优秀艺术作品“能够把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宗教观点或者无神论观点等包容在自己的内容中,因而能够成为确证各种非审美价值的手段。[14]”以此使教育效果更具持久性与弥散性,也必然使实践话语更具生命力。二是在融合了医学元素的特色化的艺术活动赋能实践话语的过程中,要遵循隐性教育规律,将彰显艺术性和感染力的教育内容潜隐于艺术作品中,通过柔性方式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医德价值认同,实现理论话语言说方式的艺术性转化,由此有效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情感内蕴,使其价值观教育穿透话语的表层信息,最终实现话语的内化价值。

3.3 扩展特色学科研究领域,为课程建设赋能

创设特色学科研究方向,意在为医学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着的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等现实困境破局。在医学院校这种极具专业特色的学科环境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突围与持续健康发展,要以学科建设带动课程建设,使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在发展中持续互促,形成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扩展特色学科研究的领域与空间,要从两方面去思考,一方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双重功能定位,“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身建设;二是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15]”。因此,在寻求特色化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好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实现学科发展与服务“思政课”教学的同行同向。另一方面,在确定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牵引作用”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马”与“医”的最佳结合路径,实现以特色化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并最终服务于医学院校思政课的特殊育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重点探索建立一种学科研究与课程建设相互对应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学科建设的功能。以现有高校四门主干课程为例,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应该向医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卫生法律关系等方面靠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医学伦理进行交叉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更多关注的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需要面对与解决好的现实问题,与之对应的研究方向如健康中国建设,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等。通过探索,形成一个理论牵引,特色融合,相互支撑的研究模式,最终形成价值引领、医德教育和医技培养有机统一的科学育人模式,这一特色化学科发展模式也为思政课的特色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