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困境与纾困对策分析

2024-06-10王军永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进校园场域中医药

谭 浩,王军永,王 力

江西中医药大学:1. 经济与管理学院;2. 中医药与大健康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领域的具体表现。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推广到校园、社区、乡村和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和生理健康课程中[3]。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与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相关教育工作者文化素养不足、对青少年了解程度浅等一系列问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4]。现有研究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与推进的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但是目前鲜有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困境的成因及内在机理进行分析。本研究尝试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这一社会学经典理论,剖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推进机制与内在逻辑,试探究其面临困境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

根据困境产生的因素,可以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困境划分为自身困境与环境困境,从而分别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本体存在的困境和外部环境带来的困境进行分析。

1.1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自身之困

作为面向学生的信息传播主体,教师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地”的关键力量,其数量与质量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际成效产生重要的影响[5]。当前中小学教师资源无法完全满足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需求,导致供求关系失衡,进而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效果不佳。现阶段推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执教者由两部分组成,即从其他学科中选拔出来的中小学教师与来自高校的中医药相关专业教师。前者熟知中小学教学生态,善于运用合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但是他们不具备系统的中医知识理论体系,仅在短期的培训后,就向学生传授中医药知识,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后者具有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但是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在心理状态、接受知识的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高校教师在中小学的教学效果可能欠佳。

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与考核尺度不清也是制约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取得良好成效的因素之一。现阶段,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教材已陆续上市,但尚未确立统一的标准规范。2017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浙江省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统一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北京、天津、江苏、江西、甘肃等地编写了地区教材[6];2020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在10余个地区推广运用[7]。受困于教材编写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中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材内容或过于浅显、或过于晦涩,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考核方式同样存在尺度难以把握的问题。如果采取传统的应试考核方式,可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额外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其成长,还与“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有些省份开设中医药选修课,但不纳入考核,虽然使中医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传播普及,却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1.2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环境之困

管理体制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造成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地方各级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然而,作为活动开展的重要主体,隶属教育部门的中小学和隶属卫生健康部门的医疗机构由于领导单位不同,活动开展的协同联动性欠佳,缺乏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难以产生同频共振,导致活动效果不尽人意[8]。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支持,而传统教育观念与社会舆论偏见不利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应试科目的成绩是评价中小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唯分数论”在当下仍然存在。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碰撞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中医药文化的偏见客观上仍然存在,如否认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反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这也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带来了阻力。

2 场域理论的基础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是由各种相互作用的场域所组成的。场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空间,在这个空间,人们通过相互作用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规则、价值观和权力结构。场域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分别是场域、资本、惯习,三者按照“场域+[(资本)(惯习)]=实践”的逻辑运行。资本与惯习为个体的主观层面,场域为外部环境的客观层面,即场域理论描述的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9]。

2.1 场域

场域即不同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在这种网络架构中,各行动主体凭借其特有的资本,在场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10]。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持有资本的势差,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主客观关系[11]。主体持有资本的总量与质量不仅影响其在场域中占据的位置,也决定其与场域中其他主体的竞争结果。此外,场域中的主体行为还受惯习的影响,每一位置的主体会根据其惯习,选择合适自身位置的实践策略[12]。本研究中的场域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场域中的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医药院校、医疗机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等。因各主体所持有的资本不同,其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又因为各主体的惯习不同,其实践逻辑也不同。因此,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内,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达到预期目标,场域内的各主体采取不同的行为路径以推动目标的达成。

2.2 资本

场域理论中的资本是权力的一种形式,是以物化、具体化或肉身化形式显现出来的累积劳动,是决定场域中个体地位的关键所在[13]。布迪厄将各种形式的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四种类型。经济资本即可以直接获得商品和服务的资本,例如金钱;社会资本指的是个体拥有的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资源与利益,包括人际关系、社会义务等;文化资本包括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学识、能力、素养)、物体化的文化资本(书籍、论文、著作)、体制化的文化资本(资质、证书、文凭)三种类型,这三类文化资本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可以在场域中进行相互转化;符号资本是一种受社会认可的,以一种符号化方式存在的稀缺资源,它由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者转化而来,具体表现形式为个体的身份、地位、头衔等[14]。符号资本还可能衍化为“符号暴力”,这种“符号暴力”会使被支配者自愿配合符号资本拥有者的意志,当场域内二者资本差距过大时,这种“符号暴力”更容易出现。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各主体持有的资本具有显著差异,这决定了场域中各行为主体的位置,并对各主体的行为逻辑产生深刻影响。

2.3 惯习

惯习是在主体主观经验与场域客观结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场域中的主体具有相对持久稳定的性情倾向,并在这种性情倾向的支配下展示出各具特点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惯习并非由主体的这种性情倾向单方面决定,场域结构的变化同样会导致行为主体的惯习发生改变。因此,惯习是稳定性与开放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联结。此外,主体惯习也会对场域结构产生影响,即主体的行为方式也会影响其所处的环境。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各主体在自身性情倾向与所处场域位置的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举止,而各主体的行为方式又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产生影响。

3 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困境的缘由分析

本研究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视为社会场域中的一个子场域空间,各行动主体是在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的个体,运用场域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所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3.1 场域结构松散造成协同联动不佳

在理想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各行动主体虽然因为持有资本的差异而处于不同位置,但是彼此之间紧密连接,形成良好的协同联动。处于中心位置的主体之间平行协同,中心位置的主体与边缘位置的主体上下联动,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达到预期目标。然而,在目前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无论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主体之间,还是中心位置主体与边缘位置主体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协同联动机制,这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结构的松散性有关。位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心的卫健部门与教育部门,同时也分别位于卫健场域与教育场域的中心,后者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活动机制与密切的场域内部关系网,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是为推动活动展开而形成的场域,尚未在长期的运行中形成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二者缺乏协作导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的结构松散,进而表现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管理机制混乱。此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中心位置的主体与较边缘位置的主体也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例如,卫健部门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尚未建立协同的路径,导致场域内无法形成合力,以完成既定目标。中医药人才和中小学教育人才的合作缺位,在教材的编写上无法兼顾中医药文化与中小学生思维融合的合理性,致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教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2 资本差距悬殊导致良性互动受阻

场域中的各主体持有的资本存在差异,高资本持有主体在与低资本持有主体的互动中,会凭借资本势差,占据更高的话语权,而低资本持有主体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15]。当势差过大时,则会导致场域内的互动衍化为自上而下的单向互动,在一些特定的场域中,这种资本势差有利于统一领导、凝聚合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内的理想互动模式是各主体之间进行双向互动,这种良性互动有利于活动的开展。然而,政府相关部门所持有的资本远高于中小学教师所持有的资本。因此,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安排上,呈现出政府相关部门下派任务给中小学教师的态势。而中小学教师将具体任务进行落实时,中小学教师与中小学生的资本悬殊又导致活动的开展是一种单向讲授的模式。作为既承接领导者的任务,又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活动的关键主体,中小学教师与场域内其他主体的资本差距过大,导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缺少良性的互动,影响活动开展的质量。

3.3 传统教育惯习致使活动效果受限

场域内行为主体的惯习既受客观的场域结构影响,又在性情倾向的驱使下外化为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16]。一方面,在社会场域中,对中医药文化存在一些偏见,这种偏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中小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中小学生由于受到偏见信息的影响,对中医药相关活动的开展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校园场域中,中小学生大多存在“被教育者”的性情倾向,即单方面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传递,在这种思维定势下,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活动的态度可能是被动接受,在参加活动时也表现出不够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此外,中小学教师在检验教学成果方面,存在以考核分数进行量化评价的性情倾向,将这种考核方式生搬硬套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成果检验,不仅会给中小学生带来额外负担,使其对中医药文化活动产生抵触态度,还可能会造成考核体系的僵化,无法有效反应活动开展成效,进而影响后续活动的方案调整。

4 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困境的化解之道

基于上述分析,场域结构松散、各主体资本差距悬殊以及传统惯习的影响是导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提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场域重构、资本凸显、惯习重塑等路径构筑联系密切的场域环境、发挥场域各方的资本优势、培养积极主动的良性惯习,以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4.1 场域重构:构筑联系密切的场域环境

由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的结构较为松散,教育部门与卫健部门之间、中小学教师与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之间没有形成密切的联系,导致场域内各方协同不足,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开展。因此,要搭建新的场域内部关系网,构筑紧密联系的场域环境。一是强化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协同,设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小组[17]。教育部门和卫健部门分别遴选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小组,负责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二是加强中小学教育人才与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协作,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师队伍。组织中小学教师、中医药院校专业人员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相关人员以“传、帮、带”的形式集体备课、联合策划活动,使活动达到运用便于中小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目的。三是由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小学的夏令营、游学等活动,中医药院校设立附属中小学或合作办学等,这也是一种场域融合的途径。

4.2 资本凸显:发挥场域各方的资本优势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中,各主体持有资本差距悬殊导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良性互动受阻。应当承认,这种资本差距难以在短期内进行有效弥合,然而,可以通过发挥各主体的特定资本优势,将场域内由上至下的压制性态势转化为互相支持的良性互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其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优势,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推进政策的落地。首先,设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建设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其次,设立专项课题,鼓励医学院校、医院、中小学建设教师团队,开展教研活动;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各级补贴,鼓励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教师、中医药院校专业人员应当发挥其文化资本与符号资本的优势,既为上级领导部门提供活动修正意见,又向中小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一方面,在活动开展前,开展专家会谈,咨询专家意见,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在活动结束后,开展专家评估,总结活动开展的经验与需要改进之处;另一方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师队伍培训,由具有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中医药院校专家与具有丰富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作为培训者,向被培训者传授经验,以培养一批兼具中医药文化知识与中小学教学技巧的人才。

4.3 惯习重塑:形成积极主动的良性惯习

惯习具有历史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惯习这一“主观性的社会结构”既是稳定持久的,但又不是永远不变的[18]。惯习的上述特征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场域内的行为主体提供了惯习重塑的可行性。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提供中医药文化相关学习资料。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举办特色公益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推广,以扩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改变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形式。减少以传统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传播方式,将其替代为具有趣味性的参观博物馆、游戏互动等形式,以弱化中小学生在传统课堂上被动接受的性情倾向,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热情。此外,构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效果评价体系,以问卷等灵活形式代替传统的试卷考核,更加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猜你喜欢

进校园场域中医药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