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
2024-06-10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明天学校黄益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明天学校 黄益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作文教学和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旨在探讨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小太阳”劳动教育资源和作文教育融合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研究发现在劳动实践中设计与实践结合的作文主题以及利用劳动场景激发写作灵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和理解,为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作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其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劳动教育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领域之间往往存在割裂和脱节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出彼此的潜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笔者重点关注如何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和构建校本课程,以及设计与实践结合的作文主题和利用劳动场景激发写作灵感的具体方法。
一、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增强学科综合性
融合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创设了一个融通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平台。比如,在植物栽培的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用语文写作的方式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还能结合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生长的生态原理。在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描述植物生长的点滴变化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不仅要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理解,还要融入科学知识,让作文既具有文学性又富有科学性。例如,学生写下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的奇妙过程,同时解释其中的生物学和地理学原理。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仅让学生在语文中感受到实际劳动的趣味,还使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形成了更为全面的学科认知。这样的写作内容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真实,更富有感染力。
(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融合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利用文字将这些体验深刻地表达出来。在实际的劳动活动中,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还体验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例如,在园艺劳动中,学生经历播种、浇水、除草等环节,从中感悟到每一个劳动环节的重要性,同时也领悟到集体协作的力量。通过作文,学生能够将这些深刻的情感表达出来,描写劳动的场景、感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体验与领悟,使作文更加饱含情感和生动。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也是对情感体验深度思考的过程。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用语言文字清晰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三)在实践中提升写作素养
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也促进了学生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体验各种情境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例如,在进行栽种植物的劳动活动时,学生不仅可以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自己的体验,还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变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动等,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通过记录和描述这些实践经历,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写作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还可以用丰富的语言来描绘自然景物的美好,表达自己对劳动的感悟和体验,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写作,学生也逐渐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组织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提升了写作水平。
(四)强化自我表达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还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机会,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和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在实际的劳动实践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并体验各种情境,提高对细节的敏感性,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观察到的事物、感受到的情感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在参与校园美化的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植物的美丽、空气的清新,表达对美的感悟。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写作技巧,如比喻、描写细节等,既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真实背景,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种实践中的自我表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挑战
(一)学生表达能力有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问题缘于其尚处于语言和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面对一系列新的语言和概念,需要逐渐建立起对这些语言要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经验相对有限,对于复杂的劳动场景或特定主题的理解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首先,复杂的劳动场景或特定主题通常涉及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认知范围。因此,在写作时,学生面临难以准确表达抽象概念的困境。其次,不同的主题涉及一些较为深刻或复杂的情感体验,而小学生在情感认知上可能还没有充分发展。因此,学生在写作中也会面临难以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感受的挑战。
(二)缺乏作文主题内容
劳动教育活动往往以传统的园艺、清洁校园等为主,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很难找到新颖、有趣的观察点,导致缺乏能够激发写作灵感的素材。不同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也有不同的兴趣和偏好。一些学生更喜欢观察动植物,比较亲近自然,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与人群互动或进行实验性活动。如果劳动教育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在活动中缺乏参与和投入的情况,进而难以明确写作主题。有些劳动教育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体验。例如,简单地清理校园难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议题的思考,从而难以产生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写作主题。
(三)教师教学策略不足
在整合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时,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指导方向,未能清晰地确定学生在写作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引导,学生也难以理解写作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意义。一些教师对于如何将劳动实践与写作有机结合缺乏实际经验,难以引导学生将实际体验转化为有深度和有广度的写作素材,影响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面对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整合教学时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体化引导,导致一些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有效帮助,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和信心,使得一些学生在整合作文与劳动教育中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影响其学习体验。
(四)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传统小学作文教学中,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和语言表现,而对于实际劳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价较少。这种观念的束缚导致了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实际劳动体验和综合素养的全面考量,使得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投入和表现未能得到充分肯定。
在整合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时,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也是一个问题。由于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教师往往只能根据主观印象或表面现象进行评价,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和写作表现。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传统的考试、作业评分等方式,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工具,使得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真实表现,也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深入评价。
三、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开发“小太阳”劳动教育资源
开发“小太阳”劳动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太阳劳动基地和语文习作融合课程,涵盖了多个劳动基地模块,如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等。这些基地模块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写作素材,也为融合作文教学和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参与不同的劳动基地模块,能够接触到各种劳动实践,从种植、养殖到家政等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观察花草生长的过程、记录动物喂养的经历、描述家政生活的点滴等,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兴趣。而且,教师在不同劳动基地模块中设置针对性的任务,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百果园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果树的种植养护知识,记录果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而发展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在家政生活馆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家务技能,体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通过记录生活琐事来提升写作水平。
(二)构建作文教育融合校本课程
构建作文教育融合校本课程是为了有效整合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借鉴劳动实践的经验与感悟。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观察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五感”观察法来观察植物的成长变化、人们在劳动中的姿态与动作,以及劳动场景的细节等。通过这些观察,学生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其次,课程应致力于加深学生对劳动的体验,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劳动中感受到其中的辛劳与快乐。这样的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写作中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另外,课程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当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进行组织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作文的质量和深度。
(三)设计与实践结合的作文主题
设计与实践结合的作文主题是将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巧妙地设计作文主题,使学生在实际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从而提升写作的深度和真实性。
例如,在百果园劳动基地模块中,教师可以设计主题如“我与水果的故事”,引导学生记录水果的生长、采摘和品尝过程。这样的主题既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又激发了学生对水果的感情和思考,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设计作文主题时,教师还可以考虑融入社会关切的元素,如“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问题,通过写作表达对社会的独特看法,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写作话题,还提升了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此外,作文主题还可以涵盖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以致用。比如,在太空苗圃劳动基地模块中,教师可以将主题设定为“探索未知的星球”,引导学生结合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太空探索的理解和幻想。教师巧妙设计与实践结合的作文主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从而推动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利用劳动场景激发写作灵感
在实际劳动中,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场景中观察和体验,能够更好地激发写作的灵感。例如,在爱心菇坊劳动基地模块中,学生可以观察蘑菇的成长过程,感受菇农的劳动。通过这些劳动场景的观察,学生可以写出关于“蘑菇农的辛勤劳动”或“我与小蘑菇的对话”等主题的作文。在劳动实践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情境,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写作任务,如在碧水清莲劳动基地模块中,鼓励学生通过“水中生命”这一主题,表达对水生植物的观察和感悟,使学生的写作更具情感共鸣,也让劳动场景成为激发写作灵感的源泉。在写作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劳动场景中的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在蕙质兰心劳动基地模块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花儿的心事”为题,利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达对花朵生长过程中的心理揣测,让学生在劳动中找到写作灵感,提升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五)促进评价体系优化完善
传统的评价体系仅局限于文字成绩,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除了考虑文字表达的成绩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首先,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表,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长进程。其次,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评价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师可以采用定制化的评价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此外,评价应当注重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反馈,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学生和家长也应当参与到评价中,提供反馈和建议,共同促进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四、结语
将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够促进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活动,不仅增强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写作,学生能够将在劳动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难点,进一步完善融合路径,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共同推动小学作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