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式学习中生物与科学跨学科教学衔接案例研究

2024-06-10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陈福水

家长 2024年11期
关键词:跨学科生物学科学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 陈福水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中学生物与小学科学教学衔接问题成为影响学生科学素养连贯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探讨在“双减”政策指导下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中学生物教学与科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展示了项目式学习在实现生物教学与科学教学衔接中的应用效果,揭示了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通过打通中小学师资共享机制和互派支教跟岗联动教学机制,揭示了两者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及内容等方面的共性与衔接点,从而为跨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小学生物与科学的教学衔接提供了实证支持,也为后续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小学师资共享机制与跟岗联动教学机制基础

(一)背景

在探讨中小学师资共享机制与跟岗联动教学机制的实施背景与策略设计时,首先需明确其核心目标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有效的教师资源整合与跨学段教学活动设计,促进中小学生物与科学教学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当前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双减”政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学师资共享机制与跟岗联动教学机制的提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限,通过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尤其在生物与科学的跨学科教学中,这种机制的实施为实现课程衔接提供了可能。

(二)概念

师资共享机制的核心在于跨校区、跨学段的教师资源整合。具体操作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交流平台、组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和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互派支教跟岗是师资共享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是将资深教师派往需要支持的学校或将年轻教师派往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中跟岗学习,实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传承。同时,跟岗学习不仅限于教学技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直接的经验支持。

(三)作用

在“双减”政策指导下,课后服务成为连接正式教学与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桥梁。教师设计与实施科学主题的课后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些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学实验、项目研究、科普讲座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跨学科学习和应用知识的平台。

通过师资共享和互派支教跟岗,教师可以共同开发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横向衔接与纵向延伸。例如,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基础生物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进行深化和扩展,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跨学段的教师团队合作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共享。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和掌握跨学科教学的最佳实践,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从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机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通过参与科学项目研究、实验操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可见,中小学师资共享机制与跟岗联动教学机制的实施,为中小学生物与科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策略的设计和运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和经验共享,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未来,这种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衔接模式,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项目式学习中生物与科学跨学科课程关联分析

在探讨生物学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关联性分析时,我们不仅需要比较两门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上的异同,还需深入探讨两者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上的联系和互补性。这对于理解如何通过跨学科教学策略有效衔接中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性质的关联

生物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专业科学课程,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探索和生命过程的解释,旨在提升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和理解生命现象的能力。相比之下,小学科学课程则更加广泛,不仅包含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涵盖物理、地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基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尽管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基本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强调理解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则注重于科学知识的基础构建,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理念的关联

生物学课程通过深入的生命科学知识教学,使学生对生物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在深度上不能与中学生物学相比,但它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知识背景,帮助学生对自然世界构建起基本理解,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这种从广度到深度的知识构建,体现了两门课程在知识与理解方面的互补性。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两门课程同样展现出了密切的关联性。小学科学课程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推理等基本科学思维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初步的方法和工具。生物学课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实践技能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生物学课程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更加复杂和专业的实验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逐步深入的实践技能培养,确保了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段实现平稳过渡,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探究能力体系。

(三)一致的教育目标

虽然生物学与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有差异,但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上具有深刻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小学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基本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中学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生物学教育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两门课程的有机衔接和互补,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连贯、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项目式学习中生物与科学跨学科教材分析

在开展教育衔接教育过程中,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传达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呈现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掌握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生物学与科学教材的关联性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这两门课程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上的差异与联系,还需探讨教材内容如何体现学习进阶思想,从而揭示两门课程的递进与互补关系。

(一)教材编写和呈现方式的分析

生物学教材通常按照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结构化编排,内容深入、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章节之间呈现出逻辑性强、知识点连贯的特点,适合于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相比之下,小学科学教材则更注重于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应用,强调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材编排往往围绕生活实际问题,通过探索活动和实验来引导学生学习,更加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生物学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倾向于采用图文并茂、案例分析等形式,通过详细的图表和实验数据来支持知识点的讲解,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实验操作和探究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则更多采用生动、直观的图示和简单的实验活动,强调观察与体验,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直观的科学概念,培养初步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技能。此外,故事化、游戏化的元素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较为常见,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二)教育理想的进阶性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涵盖广泛的科学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知识入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世界的基本认识和兴趣。随着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生物学教材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专业化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能够对生命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学习更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这种由广到深的知识结构,体现了教材内容在支持学生认知发展方面的递进性。

在技能培养方面,小学科学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记录等基础科学技能;生物学教材则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从基础技能到高级技能的培养过程,不仅体现了教材内容的递进性,也展示了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互补性。

小学科学教材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入中学阶段,生物学教材则通过提供更多的科学问题和探究项目,激励学生将初步的兴趣转化为深入探究和系统学习的动机。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由表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也反映了教材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递进与互补。

虽然生物学与科学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上有差异,但这些差异恰恰体现了两门课程在支持学生学习进阶思想方面的互补性。从广泛的科学知识入门到深入的生命科学探究,从基础的科学技能培养到高级的探究能力发展,以及从激发学习兴趣到深度探究动机的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连贯、递进的学习路径。

四、基于项目式学习探索中学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实践建议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侧重于通过探究、合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将其应用于中学生物和小学科学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加强两个学段的衔接,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构建跨学段的项目式学习平台

项目式学习的实施需要一个支持学生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让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同一个项目中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平台可以是线上的、线下的或者二者的结合,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深化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开发一系列既适合小学生理解又能激发中学生深入探究的科学项目。项目应围绕生物学和科学的核心概念,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和解决问题,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一个在线学习社区,让学生在此分享进度,讨论问题,并与其他学段的学生交流想法和解决方案。教师还要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如科学展览、项目展示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强化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整合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项目式学习中更好地应用知识,教师需要对中小学生物、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其实践导向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师要确保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基础概念和技能能够自然过渡到中学生物学的更深层次探究中。例如,小学阶段的植物生长实验可以在中学阶段发展成为更复杂的基因表达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实验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亲手操作,探索科学现象,如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进行生态系统观察等。教师还要在项目设计中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元素,如物理、艺术等,让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应用和体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创新可以有效促进中小学生物、科学教学的衔接,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富有挑战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本文针对中小学生物与科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建立中小学师资共享和互派支教跟岗联动教学机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关联性分析则揭示了生物学与科学教育在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内在联系,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项目式学习在促进教学衔接中的实际效果,展示了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养中的积极作用。面对未来教育的挑战,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共同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有所突破,在跨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生物学科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点击科学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科学大爆炸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