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06-10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宋淑娴

家长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互联网+法治

□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宋淑娴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网络教育”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全新的2.0 阶段,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新阶段的教育应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研究主题,分析新课改提出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容、“互联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拓展教学内容、构建新形态教学资源、打造翻转课堂、分析学生学情的策略,并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例给出教学案例,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规定,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道德修养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其中,个人品德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以中华传统优良美德来约束自己、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在与人交往时尊师重道、诚信友善;家庭美德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幸福家庭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从而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树立美好家风,弘扬优秀家风;社会公德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主动践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等道德要求,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争做社会好公民;职业道德要求学生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意识,尊重所有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服务社会。

法治观念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树立宪法在法律中最具权威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责任和义务相统一、遵守法律、尊重生命等意识,能够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并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在实际生活中遵守纪律和法律,在遇到不公平时能够利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健全人格要求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格,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积极的眼光看待社会,具体包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和友爱互助。健全人格不仅要求学生在行为上符合社会角色规范,还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承担责任的知情意行。“三思而后行”,认识到责任的意义,从而勇担时代责任,了解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具备主人翁意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法治意识。

二、“互联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互联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带来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减轻教师负担的机遇。

首先,部分初中学段的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影响下,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教师将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促进新形态教学资源应用,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也因此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其次,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可以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料、支持系统等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能够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技术为手段构建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趣味、开放、多元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媒体资源、试题库、试卷、课件、案例、网络课程等资源的应用,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最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带来了更多便利。例如,教师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和视频获得教学灵感,提升教学能力,从而减轻课后备课压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二)挑战

“互联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了教师信息化素养亟需提升、智慧化教室亟需布置、线上教学资源亟需收集整理等挑战。

首先,“互联网+”时代要求教师灵活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这就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教学课件制作方法等,还要掌握线上教学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虽然只需要教师掌握上述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基础操作即可,但仍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

其次,十九大以来我国信息化教学进入2.0阶段,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拓展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还推动了教学模式、课堂管理模式等“颠覆性”的转变。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打造智慧课堂;利用智能机器人辅助课堂教学等。此外,智慧课堂的打造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支持,软硬件的设置离不开资金支持,这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线上自学和教师线下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逐渐流行起来,丰富充足且层次分明的线上教学资源是提升学生自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如何收集整合线上教学资源并统一教学资源的格式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

三、“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视域下,仅凭借教材内容很难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进而推动知识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宽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奉献社会主题的新闻或纪录片,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感动中国人物奉献社会的事迹,认识到奉献社会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其次,教师可以将时政要闻引入课堂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热点事件,使学生在了解时政知识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另一方面,教师分享时政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对每节课的时政分享环节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五分钟时政解读时间,利用微博热搜,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要闻,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的品质,助力学生实现更好发展。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资源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凝聚价值追求”教学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内化整合与迁移应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展思维导图制作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在思维导图绘制中的问题与短板进行微课的自主选择与观看,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完善知识体系,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与保障。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新形态资源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不仅包括掌握课本知识,还包括大量观念、意识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道德与法治理论,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观念态度的改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开展教学,虽然这些教学资源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型的教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学生求新好异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基于该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新形态教学资源的应用,为学生带来更新奇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教育”的支持下强化新形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借助一体化交互式教材、在线共享课程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间、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使学生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扫描纸质教材上的二维码,引导学生与教师突破课程教材限制,获取模块化、案例式、项目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加强宪法监督”教学中,教师可以依赖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宪法监督案例,帮助学生突破课程教材限制,进行视频观看、资料分析,切实帮助学生构建宪法监督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大事,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创造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语音交互和传感器等功能,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各类法律纠纷案件的现场,通过观看各类法律应用场景来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真谛,从而在遇到纠纷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法律的帮助。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全景视频、互动视频等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中学时代:中学序曲”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提供学校的全景视频,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学校的场馆分布,帮助学生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在“法律伴我们成长: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制作关于“守法”的互动视频,代替生硬的课堂提问,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翻转课堂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课后作业,要想同时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双减”政策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翻转课堂,创建线上教学资源,使学生实现自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可以为学生补充更多的课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首先,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教材电子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试卷资源、课外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微课教学视频等数字化、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为个性化、混合式学习的实现提供支持保障。学生可以登录线上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选择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提前认识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与困惑处。教师则在线下教学中重点精讲学生不理解的内容,略讲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留出更多课上时间用于课外知识拓展和学生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提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教师利用微课教学视频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布置本节课的课后复习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然而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存在课后复习难以还原课上情景和课前预习不明确重难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录制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和课后复习微课视频。其中,课前预习微课视频,标注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课后复习视频以课堂教学时学生反映没听明白的内容为主,帮助学生还原课堂教学情景。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后台查看学生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和课后复习微课视频的观看情况,整体把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学情

定期分析学生学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重要工作,学校一般实行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的学生多为45—50 人,所以教师的学情分析压力非常大,通常为了分析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只能“牺牲”学情分析的深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可以利用Excel 等办公软件记录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学生的成绩稳定性、学习态度稳定性等。例如,教师利用Excel 记录学生的历次测试成绩,以其自带的功能导出学生的成绩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根据成绩变化曲线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正确归因,认识到个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助力学生形成更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除了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获得分析结果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结合的分析软件还能根据分析结果为教师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意见,帮助教师针对性地改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数据画像精准分析其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短板和不足,基于具体学情推送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的支持下逐步突破自身“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内容,还包括认知内容和行为导向内容,要想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创新、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核心素养视域下,仅凭借教材内容和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化、整体性培养,教师还应该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号召,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灵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带来新颖有趣且内容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互联网+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