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06-09徐琪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实践进路内在逻辑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文化发展的正确立场坐标;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文明新华章;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创造主体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坚持胸怀天下,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境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自强|内在逻辑|实践进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场合多次谈到文化自信,高度重视宣传文化思想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论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而将“文化自信”推进到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新阶段。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更深入认识。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都值得深入探析。

一、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概念界定

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要概念,涉及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创新。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对其自身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这种信心源于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认同。而文化自强则是指在推进本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审视本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现,并积极采取行动去除其中的糟粕,不断更新和吸收本国文化中的优秀之处,积极引进和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本国文化体系。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坚持文化自信是推进文化自强的前提。只有对本国的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认知和价值认同,才能够坚定地坚守本国文化的核心元素,并在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坚守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和变革的能力。这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开放心态,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有益元素,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目标在于持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认同,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开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全新实践[1]。这意味着我们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全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国革命文化的伟大精神和宝贵经验,激励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

二、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其主旨就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自信自强,这种文化自信自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需要,也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一)历史底蕴: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其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从儒家思想到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潮,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道德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为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引领着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取向。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顯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历史上,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也将本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彰显大国风范,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时代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需要

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必然与文化的繁荣昌盛息息相关,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文化需要。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能够培养人民的精神追求,为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指引。只有在文化的滋养下,现代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担当,始终将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各种意识形态杂音此起彼伏,分裂势力甚嚣尘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而是涉及到国家形象、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成为了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夺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传播大众文化、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外交等途径,将本国的价值观、制度、体系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发展中国家。例如,传播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大片、西方各种宗教性质的节日等。这样做,其实是在推动非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发展,使之走上了一条对西方有利的道路。针对这种隐性的文化扩张,我国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振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同时,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发展,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只有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使自己不致于落入“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的陷阱,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三、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进路

随着全球形势的不断变化,文化自信自强越来越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应对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自觉探索文化自信自强的实践进路,夯实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文化发展的正确立场坐标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将“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5]作为“七个着力”要求的第一点,足以证明党的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全面性,要始终具备对全局的把握能力,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将党的领导具体落实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文化建设领域也不例外。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文化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走入歧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6]。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领导,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不断引领文化创新。同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全过程中,确保党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领域的领导核心地位;二是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应当充分认识到,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承担起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将文化建设有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同时,要加强文化领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三是要强化党对文化领域的制度领导,建立健全党管文化的相关制度,完善党引领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党的政策在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实现党的政策与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文明新华章

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就是走正道,要传承有着五千年历史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段历史承载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孕育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此外,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还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医药等。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我们应该认真梳理历史脉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创新,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求实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拥抱变化,以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推动文明进步。无论是科技、教育、文化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开创新的局面。守正并非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也并非盲目颠覆,而是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前进。我们要在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更大的发展。

(三)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创造主体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在当今社会,文化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始终是最重要的创造主体。这是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大的文化成果都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古希腊的哲学思想等,这些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人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使得这些文化成果得以诞生并流传至今。人民群众还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文化创新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不断获得灵感和动力。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构成了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这些资源和财富,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创新。

“能胜众则强,能强则圣”,只有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动力、维护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注重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文化资源建设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人民创作成果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可以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创新合力。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各类媒体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传播优势,宣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和成果。通过深入挖掘和报道文化创新的案例和典型,采用多种形式,如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纪录片等,全方位地展示文化创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发公众对文化创新的兴趣和关注,展示创新者的故事和成果,向公众传递文化创新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文化创新,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坚持胸怀天下,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境界

中国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当今世界,疫情、战乱、经济下滑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国际局势因此变得愈发复杂多变。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当坚持胸怀天下,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态度,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针对世界各国文化,中华文化应当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同时,我们也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应以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为着力点,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的精神内涵和核心价值,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要提高话语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利用互联网、电视、电影、出版物等多种媒体平台,将中国故事传播给国内外的观众和读者,让中国声音更好地传递给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此外,要注重创新表达方式,使中国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创造出更加生动、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和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找准中外文化利益的交汇点。立足当前局势,我国应坚定依托国家力量,以全球视野精准把握国际交流的核心共识,坚决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权益。同时,我们应积极寻找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契合点,促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认同,并逐渐转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郑保卫,郑权.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逻辑、思想内涵与实践路径[J].东岳论丛,2023,44(11):5-12,19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5]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N].人民日報,2023-10-09(2).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作者简介:徐琪,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进路内在逻辑
立德树人: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价值基础与实践进路
新时代增强党的创造力:必然逻辑、原则导向及实践进路
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
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
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