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2024-06-08何宜伟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

【摘要】游戏辅导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知识讲授上占权威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教学态势,能提供相对灵活的学习环境,缓解小学生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乐学、活学、易学。基于此,文章从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应用原则以及实践探索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游戏辅导;小学;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何宜伟(1994—),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山第二实验小学。

一、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游戏辅导是指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自由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同伴分享经验,建立联系的心理辅导活动。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内心互动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理活动的产物。正是这种“自由”,使孩子们能够尽情地展露自己[1]。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是学生最喜欢的呢?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统计,以“你最喜欢的心理健康课活动形式”为主题,对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有96张。调查结果显示,59.4%的学生最喜欢的心理课活动形式是“做游戏”,11.5%的学生选择“看视频”,9.4%的学生选择“听故事”,7.3%的学生选择“辩论赛”,7.3%的学生选择“全班交流”,5.2%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在与许多心理教师交流时,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将游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但还存在以下两类问题。

(一)教学设计中游戏的运用与教学内容偏离

游戏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必须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小学课堂对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人员等方面的要求。然而由于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对较少、缺乏优质游戏资源等原因,部分教师引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相偏离,影响了游戏辅导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中对游戏辅导的效果评价不科学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游戏效果的评价,应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为主。但一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很难由他人进行判定,且有些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些都给游戏辅导教学效果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如何在减轻备课量的同时体现心理课的“心理味”,是当下大多数心理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发现,要想备好一节具有“心理味”的心理课,要同时解决两条“线”。一是“教学线”,即根据主题、学情和教学设计,衍生出能够实现预设教學目标的教学思路;二是“心理线”,即基于团体动力过程和教学思路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心理课备课需同时完成“教学线”和“心理线”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有“心理味”。

而要完成一节有“心理味”的心理课的教学设计,在笔者看来,要做到“三心”—“动心”“开心”“入心”。

(一)“动心”

“动心”是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愿意参与、体验和分享。心理课不是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在原始而充分的盲动中觉察自身的思维水平、问题和困惑。因此,仅仅靠理性的讲授和浅层次的心理课活动,很难让学生有所收获。即使有时候课堂看上去有点乱,教师也要秉持着耐心和细心,积极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动心”不仅仅等同于导入和热身,它贯穿于整个课程活动,与“开心”相伴相随。

(二)“开心”

“开心”不仅仅是指让学生觉得愉悦,还指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容易有两个倾向,一个是思维上存在惰性,即喜欢做听众,做旁观者,等着标准答案的公布;另一个是存在思维定式,惯性思维占上风。让学生“开心”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活动,促使学生边动边思,使课程充实、有深度。如果把一堂心理课比作一根项链,学生的反应就是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珠子,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一根主线把它们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根与众不同的项链。这根主线,就是教师设计的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游戏活动。

(三)“入心”

心理课的教学设计要“贴着学生走”,心理课的选题、素材以及切入点才能让学生“入心”。那如何才能“贴着学生走”呢?一是主题和活动的设计要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二是教师在推进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心理课上教授的理念和方法,只有被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才可能被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钟志农认为,根据团体动力发展过程,一节心理课会经历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见图1)[2]。

下面,笔者根据钟志农提出的团体动力发展阶段,呈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游戏辅导手段的实践探索过程。

(一)暖身(导入)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用时5分钟左右,主要目的是通过暖身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当下的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热情,让他们进行初步的互动并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

这个阶段常见的游戏辅导方式有:

1.身体触碰。身体触碰游戏的设计原理是身心焦炉理论和人际距离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近,人际距离也就越近。因此,增加肢体接触,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尽快熟悉起来,建立基本的信任,从而达到破冰的效果。游戏活动包括对掌推起、抱团取暖、互助起身、打开双手、松鼠搬家等。

2.动作反应。动作反应指学生跟随教师的指令迅速做出或停止某种特定的动作。动作反应游戏需要参与者高度集中注意力,让身体适度紧张起来。动作反应活动分为三种:正向指令控制反应,指学生要按照指令做出动作;反向诡计控制反应,指学生要做出与指令相反的动作,控制自己的反应冲突;指令排除反应,指学生要将上述两种指令和反应进行叠加。

3.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是指学生闭上眼睛,跟随音频或教师的指导语进行身体放松训练或者做一些开放结果想象。一般包括肢体想象放松和呼吸动作放松,可用于缓解考试焦虑、害怕、紧张、心理危机干预时的身体僵化等。具体活动包括聆听无声、呼吸放松、理想中的我等。

4.音乐律动。音乐律动可分为听音乐和有音乐背景的节拍律动两种。不同的人听同一段音乐会唤起不同的情绪和感受,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选择不同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中的节拍做一些动作,以活跃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角色互换。角色互换是指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其他人的角色,体会对方的情绪、感受和心理,一般分为多人互换和两人互换。具体活动包括性别印象、丢手绢、进化论、攻击箭靶等。

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四年级的“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为例。在这节课的暖身阶段,笔者和学生玩了一个“开花了”的游戏:教师说“开花了”,学生问“开什么花”,教师说“开(特征词)花”,具有该特征的学生起立开花。需要注意的是,特征词需要从学生的外貌、性格、特长等方面入手进行精心设计。游戏结束后,笔者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闪光点”的含义。这个游戏能在调动学生情绪的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投入课堂学习。

(二)转换(情境、知识)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主要任务是在游戏过程中完成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的呈现与表达。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提出某一被学生集体共同关心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进行探索,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常见的游戏辅导方式有:

1.自我分享与表达。教师可以将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分享与表达作为评估团体动力是否进入轉换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活动包括击鼓传花、竞投、空间站队、作品创作、讲故事等。

2.互相反馈。教师通过特定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了解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祝福或建议。活动形式一般分为刻度反馈、留言反馈、站位反馈等。

3.沟通。教师在游戏中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体验日常沟通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和交流。具体活动包括我说你猜、蒙眼作画、听指令剪纸等。

4.解决冲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设置一些冲突场景,让学生找出解决冲突的办法。具体活动包括信不信由你、潘多拉的盒子等。

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的“处事灵活能变通”为例。在这节课的转换阶段,笔者和学生玩了一个思维挑战游戏—七巧板拼平行四边形。小组成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一副七巧板拼出尽可能多的平行四边形。完成后,小组成员要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分享拼的过程。这个分享的过程,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操作和抽象思维之间建立联结。

(三)工作(体验、操作、思考)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用时20分钟左右,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和形成共识。教师要利用以点带面、以面带点和点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进而有所感悟和收获。

这个阶段常见的游戏辅导方式有:

1.案例分析。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个案例并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头脑风暴。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就开放性的问题展开讨论,组员遵守不批评原则自由发言,组长负责记录发言情况并进行分享。

3.书写练习。书写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个体舒缓情绪。

4.引导式幻想。与想象游戏类似,经常被用作情绪放松、心理辅导等。

5.心理测试。心理测试结果只作为参考,教师切忌给学生贴标签。

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五年级的“换个想法心情好”为例。在这节课的工作阶段,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生活如同翻牌游戏,我们不知道下一秒会翻开什么,面对下列事件,请尝试用“还好”转变自己的心境。事件情境有:1.同学撞了我一下;2.妈妈总是唠叨我;3.期末考试考砸了;4.暑假出行,路上特别堵。通过倾听学生的分享,笔者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通过情绪牌了解他们即时的感受、心情,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生的情绪和心态。

(四)结束(升华、收获)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用时5分钟左右,重点是整理收获、处理情绪、总结升华、引导实践、回收团体动力等。如果这一阶段的目标顺利完成,学生就可以把课堂上的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个阶段常见的游戏辅导方式有:

1.艺术性表达。个体通过一些外在的、物化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想法、认知、选择、价值观或抽象思维等,以便更好地认知自己和他人,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2.分享个人收获。为了减轻不愿意分享想法的学生的心理压力,可让这部分学生采取刻度化提问、站队投票或书写表达的方式代替发言。

3.结束仪式感。通过祝福道别、互送礼物的方式,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心情和收获。

4.家庭作业。布置体验与行动作业、人际关系作业、思考作业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

以苏教版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级的“夸夸我的好朋友”为例。在这节课的结束阶段,笔者开展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对于大家来说,把夸夸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大家想不想把夸夸卡送给班级里平时走得不是特别近的新朋友呢?当音乐声响起之后,请大家写一张夸夸卡送给班级里的新朋友,把你对他的夸奖告诉他。音乐声停止后,请同学们坐回座位。”

在课程的结束阶段,要想让这节课的内容真正“入心”,教师需让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起来。经过上面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夸奖好朋友的方法,也感受到了夸奖好朋友和被好朋友夸奖的快乐,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则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融会贯通,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生活,学会发现和欣赏身边更多人的闪光点,遇见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李敏.游戏与学习:以游戏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3):4-6.

猜你喜欢

小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