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问引思,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

2024-06-08雒庆彦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现实价值有效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基于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虽然有的教师会借助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但是由于提问方式过于单一、问题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导致问题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反而降低了课堂的效度。教师要通过巧问引思,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发挥问题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巧问引思;现实价值;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雒庆彦(1966—),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贾庄小学。

要想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提问。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还未发育完全。那么,要想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巧问引思,通过精心设计一个个好的问题,来促使学生思考[1]。

一、当前小学数学提问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缺乏吸引力

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些问题或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或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

另外,部分教师一味强调问题的知识点特性,忽视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脱离生活实际、缺乏趣味性的问题,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缺乏逻辑性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深入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然而,纵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呈现出随意性和碎片化特征。这些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知识点,但是却割裂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乏知识的联系性,无法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此类缺乏逻辑性的问题也不利于发挥问题的承上启下作用,既无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又无法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

(三)问题缺乏生活性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也可以随时应用到生活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问题缺乏生活性,无法引发学生共鸣,无法促进学生思考,也无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巧妙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2]。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巧问引思的现实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一个人撑起整节课堂,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未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能够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既能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数學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通过巧妙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知识点,让学生自觉反思所学的不足之处。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巧问引思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问题情境一般分为两类。其一是生活情境。也就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关于分数的知识时,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将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学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当物品只剩下一个时,怎么满足分配条件呢?”

这时,有学生回答:“老师,我在家过生日时,只有一个生日蛋糕,但是,为了让大家都尝到我的蛋糕,我会用刀把它平均分配,让每个人都分到一样大的蛋糕。”笔者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3]。

其二是游戏情境。小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会更感兴趣。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笔者创设了一个时间管理优化大赛的游戏情境,将游戏和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思考。这个时间管理优化大赛的内容包括洗脸5分钟、听音乐20分钟、收拾被褥2分钟、刷牙3分钟、吃早餐10分钟五件事。学生需要探究:把这五件事情全部做完,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笔者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呢?比如,洗脸的同时能不能听音乐?”接着,笔者让学生回到家中,通过亲身实践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真实体验,学生体会到节省时间的重要性,掌握了节省时间的方法。

(二)设计关联性问题,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学生从认识数字开始,逐渐掌握加法、减法,再到乘法、除法,慢慢到更复杂、更高阶的数学知识。提问亦是如此,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问前就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与学业能力,设计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问题,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4]。

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笔者为了加深学生对60秒=1分钟的认识,设置了以下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一个表盘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2)分针走一个小格,是几分钟?

(3)分针从“12”走回“12”,要花多少分钟?

(4)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5)秒针从“12”出发,再走回“12”,一共走了多少个小格?分针有什么变化?

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回顾了二年级学习过的有关时间的知识,还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将问题划分为多个小问题,使问题之间层层递进,建立逻辑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学习成效。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数学是一门黏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教材中注明:“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笔者就此提问:“同学们,对于这个概念,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者猜想吗?如果图形不是封闭的,那么还能称之为周长吗?”

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此时,笔者再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学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那么这个封闭图形里面的部分叫什么呢?”这个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有针对性地反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地反问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体验主人翁的感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比如,笔者在讲解有关面积的概念时,让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生通过小组探討得出结论: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笔者继续提问:“面积可以借助小正方形的个数表示,这个小正方形是用来表示物体表面的什么呢?”学生回答:“大小。”

此时,笔者继续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用正方形来表示大小,用其他的图形可不可以?比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如果可以,面积的概念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呢?”

对于面积概念的教学,教师经过有针对性地反问,不仅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向思考,还帮助学生养成更为严谨的思维习惯。

(五)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又能够被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把目光放到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比如,在讲解千米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小学生缺乏对千米这个单位的了解,因此笔者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点出了一道题。以小明同学为例,小明家是A地,学校是B地。人的步长是50cm,小明从A地到B地要走10000步,如果每秒钟走2步,走15分钟,那么他走了几千米?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区分米与千米,笔者再次举例,教室是C地,学校大门是D地,教室到学校大门的直线距离大约是220米,小明从教室出发走到学校大门,大约花费3分钟。

由于学生都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师通过巧妙提问和实际举例,帮助学生对千米与米建立起了长度认知,这样既达成了教学目的,又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率。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日渐凸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巧问引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常海霞.预设越精心,提问越有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10):153-155.

[2]巨灵庆.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6):8-10.

[3]田蓉.让提问成为师生课堂互动沟通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49):86-90.

[4]孙惠霞.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新课程,2022(17):160-161.

猜你喜欢

现实价值有效策略小学数学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