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2024-06-08陶伊涵
【摘要】新课标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从具体的教学环节出发,设计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围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提出教学资源引入、编程活动设计、作业合理布置、实际案例列举这四个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以期为广大同人的教学革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陶伊涵(1998—),女,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师现阶段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从学科实际入手做出解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1]。
一、引入教学资源,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为其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可以围绕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价值[2]。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联系教学实际,探析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一般而言,为了获取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课前对教材中关于某课的内容进行解读,再联系教学内容进行资源的检索与搜集,实现资源的开发。
以苏科版五年级全一册教材中的第19课“初识3D建模”为例,教师要重视结合课前研究的内容进行资源开发。鉴于信息意识的培养需求,教师搜集的资源可以与3D建模的现阶段应用、未来发展等内容有关,旨在让学生认识3D建模,激发其学习、探究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三维的街景的图片,将其作为课件展示的内容。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3D打印的作品和3D打印机工作的视频,从感官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在运用资源之前预先对搜集的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从清晰度、实用性、趣味性的角度入手做出筛选,剔除其中质量较低的资源,以确保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进行资源整合,设置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应用来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一般而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多媒体内容展示与语言运用来进行教学导入。在导入过程中,教师要有效选择多媒体设备展示的内容,并搭配相应的语言。
这里仍以“初识3D建模”为例。在本课中,教师可以整合课前搜集的资源,设计趣味性的导入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对学生说:“同学们请看,屏幕上展示的是什么图形呢?”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街景等三维立体图,介绍建模的概念。为进一步加深学生认知,引出本课的主题,教师可以展示3D打印的相关材料,并为学生讲解3D打印机打印模型的过程。在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教师可以点明3D打印机需要应用3D建模的相关技术,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一些工艺品和部件,而后趁势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调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且对3D打印和3D建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设计编程活动,发展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可以认识解答问题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3]。为了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可以设计编程活动。而鉴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师可以组建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编程活动。
(一)有效组建小组,提出任务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发展状况来组建学生小组。在完成小组的组建后,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的编程活动内容为学生提出任务要求,让各小组以任务为线索展开探究。
以苏科版五年级全一册教材中的第9课“赛车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编程活动,让学生在编程中感受用编程实现对象控制的过程,进而发展其计算思维。在活动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划分若干个异质的学生小组(通常来说,小组的人数以3人为宜)。在划分了学生小组后,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如:对于活动一“运用已有知识编写脚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编写的脚本能够使赛车自动来回行驶;对于活动二“完善脚本,让赛车进行运动”,可以要求学生编写的脚本能够使赛车从起点出发,到终点停止。
(二)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学生编程
部分學生虽然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完成基本的编程操作,但难以掌握编程的全过程。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编程方法,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科学指导,用引导性的问题来让学生思索有关编程的内容,推动其实现深度认知。
这里仍以“赛车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在本课中结合学生对活动的探究情况予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编程,让学生获得计算思维的发展。其中,对于活动二,为帮助学生有效思考,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编写相关脚本的三个要素:1.赛车的初始位置和前进方向;2.赛车前进的过程;3.赛车在终点停下的监测方法。学生在明确任务要求后,需要就各个要素进行逐一梳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将任务进行拆分的思想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教师在引入传感器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赛道做出分析,尝试编写赛车自动行驶的其他脚本。学生可以仿照教师刚才展现的任务拆分过程,将大任务拆分为几个小任务,然后逐一进行探究,进而完成任务。如此一来,通过引导学生拆分并完成编程任务,教师就可以促使学生体会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合理布置作业,推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常指的是学生通过选用有效的数字化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可以经历思考、研究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4]。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教师要从教学要求入手解读教材,为学生布置作业,推动其进行有效探究。
(一)联系教学要求,设计在线作业
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学习任务渗透于在线作业的设计。一般而言,教师可以联系某课的实际教学要求及学生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选择在线作业这一形式,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尝试,运用新颖的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以此达成有效掌握知识的目标。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作业要求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呈现,供学生研究与思考。
以苏科版五年级全一册教材中的第22课“设计花瓶”为例,教师通过解读可以发现,本课的内容为花瓶的设计,需要学生运用3D建模软件来进行花瓶模型的构建。这就要求学生了解花瓶的外形与结构特点,并且能够借助相关工具设计精美的花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理,设计出相应的在线作业,同时从花瓶的制作入手,为作业设置模仿、创新、创造三个层次,以此推动学生发展。为了突显数字化学习的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3D建模软件对花瓶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花瓶的基本结构,了解花瓶的构成要素。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用微课为学生展示作业内容及要求,从而有效应用拓展资源。
(二)鼓励学生创新,推动素养发展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要点在于创新。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对作业要求进行深入分析。
这里仍以“设计花瓶”为例。在本课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外形、结构等多个方面大胆创新。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创新能力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同学们在创新时需要用到你们脑海里的新点子。对于本课的作业,老师不会对同学们做出过多的限制。同学们设计的花瓶只要具有基本的功能即可。在花瓶的外形和结构上,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呈现出来。”在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花瓶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素养的发展。
四、列举实际案例,渗透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主要指学生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学生通常也具有一定的信息意识,能在网络上遵守相关规范,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5]。为了实现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围绕案例和责任意识两方面进行实践。
(一)展示实际案例,传递正确观念
案例展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再通过点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在网络生活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
以苏科版五年级全一册教材中的第2课“绘制角色”为例,教师可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延伸,如延伸有关版权和网络交际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展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社会责任。对于有关版权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线上画师这一职业入手,让学生从相关案例中了解到:网络上的图片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使用的,它们是有版权的;自己之所以可以在某些应用软件上选择喜欢的图片作为计算机的屏保,是因为这些图片已经获得了作者的授权;将他人创作的图片用于商业活动,是触犯了相关的法律的。对于有关网络交际的内容,教师要借助案例,让学生明确在将他人作为创作对象时不能带有恶意,否则会侵害他人的权益,影响与他人的网络交际。如此一来,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现,就可以让学生形成版权保护意识,认识自己在网络上需要遵守的规则,进而学会自律。
(二)渗透责任意识,推动品德培养
责任可以理解为自己应尽的义务;而责任意识表现为认真做事、知难而进的品德。为了让学生树立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形成责任意识,能正确看待网络上的信息,能采用合法的途径去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这里仍以“绘制角色”为例,教师可以在展示完案例后,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国家的一分子,不能抹黑国家的形象;如果发现有人抹黑国家的形象,应进行举报。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认知,进一步形成责任意识,推动学生的品德培养,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版权、网络交际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回答。
結语
总而言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实际,围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维度,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推动教学的有效实施,真正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8):106-108.
[2] 李荣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0(14):43-44.
[3] 张莉.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9(9):84.
[4] 林小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2):120.
[5] 王茀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教育,2021(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