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索

2024-06-08保韵童

教育界·A 2024年10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民族音乐小学音乐

【摘要】民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具备国家与地区特有的文化属性,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小学音乐教师应进行教学方向和教学策略的融合探索,通过将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有效加深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实现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保韵童(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和艺术审美内涵。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将民族音乐的渗透融合作为重点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在聆听和演唱的过程中深入感知并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底蕴和魅力,为学生后续长效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价值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感染力与艺术性。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民族音乐,将其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学生在聆听、欣赏和演绎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承载民族的情感和时间的记忆,彰显了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所传递的深厚情感和正确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培养音乐核心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民族音乐作为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样的音乐体验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师将民族音乐巧妙地融入音乐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接触各式各样的音乐节奏、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的音乐学习路径和艺术审美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实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分析与评鉴民族音乐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不同音乐形式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三)发展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将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民族音乐所蕴含的特殊元素,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形成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除此以外,民族音乐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优质媒介,能让学生在交流协商与协作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和团队精神,促进团队协作意识的提升[1]。

二、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引入歌曲背景

民族音乐通常是以山歌、调子和劳动号子为基础,并经过时间甄选后的产物,是不同地区劳动基础和传统习俗的缩影。对此,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音乐课堂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投入音乐课堂中。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打麦号子》的教学为例。该歌曲是农民劳动歌曲,以口头传唱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其与农民劳动密切相关,以简单明快的歌词描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以快速、有力的旋律配合劳动的节奏,能够鼓舞劳动者的士气,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对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先为学生展示河北、山西地区农民的劳作情景,播放农民用方言唱劳动号子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或口头描述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农民种植麦子和收割麦子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号子这一民歌形式的内涵和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打麦号子》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学生在聆听音频的过程中,能够体悟号子蕴含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并学习劳动人民身上的优秀品质。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表达对《打麦号子》的感受和理解。学生谈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描绘的场景和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品质。一名学生说道:“我覺得《打麦号子》中的音乐节奏很有力,它让我感到充满了活力。这首歌让我联想到农民们在麦田中辛勤劳动的场景,他们配合着音乐的节奏用力地挥镰刀。这首歌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另一名学生说道:“我认为《打麦号子》传递了团结和合作的精神。歌曲中的各种乐器相互呼应,彼此合作,就像农民们在麦田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一样。这首歌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携手合作,就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通过互动和交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江苏人民的传统习俗,在民族音乐背景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见,教师依托民族音乐,引入歌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将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习俗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更加积极地投入音乐课堂,助力后续民族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2]。

(二)介绍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和独特音色的民族乐器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教师可以依托民族音乐,帮助学生进行民族乐器音色特点的分析和演奏技巧的学习,深刻体会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和优秀表现力。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亚克西巴郎》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是一首新疆儿童歌曲。手鼓是新疆地区的民族乐器,这一乐器虽仅仅由一个圆形鼓面和手柄构成,但不同的鼓面材质和演奏方式能呈现出不同的音色和共鸣效果,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手鼓的分析介绍。教师可以先展示手鼓的图片或实物,分析手鼓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对其外形和材质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亚克西巴郎》的伴奏演奏为例,演示手鼓的演奏技巧。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教授手鼓的打击方式,在恰当的旋律节点,用手掌或手指轻拍鼓面,并根据歌曲进程,选择不同的打击方式,彰显新疆民族音乐特有的多鼓点与快节奏的特色。除此以外,教师在传统乐器演奏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分析手鼓,阐述手鼓在新疆民族音乐中的优秀表现力和独特之处。有的学生说道:“我觉得手鼓的特点之一是它演奏方式的多样化,用手掌在手鼓鼓面轻轻拍打,能够产生柔和而温暖的音色,而用手指尖快速敲击手鼓,能够产生明亮而清脆的音色。这种多样化的演奏方式使得手鼓能够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感。”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介绍具有不同地区风格的民族乐器,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演绎媒介和表达方式。

可见,在将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民族乐器,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性与表现力,并进一步欣赏传统艺术文化的表达形式,为学生后续的乐器演奏和民族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演唱优秀曲目

民族音乐所衍生的多种唱法与当前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几种唱法相符。合唱和轮唱的演唱形式赋予了民族音乐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而对唱的创新唱法让民族音乐更具新颖性和独特性。对此,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多种类型唱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表达自信心。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教学为例。该曲目是一首重庆民歌,改编自当地的民间小调,其音域只有6度,适合所有音色的学生演唱,衬词的加入更是渲染了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该曲目进行多种演唱形式的渗透教学。教师可以先选择合唱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音域和音色特点进行高、中、低声部的分配,让学生分声部演唱这首曲目,展现该曲目的气势,体会合唱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配合引入对唱的形式,将学生分为男生与女生两组,进行男女对唱,让男生演唱衬词部分。衬词的加入使得这首曲目的层次感进一步凸显出来。这种特殊的演唱形式能够充分展现民族音乐中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们在演唱中感受男女生不同音色的碰撞和融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歌曲演唱技法的学习与理解,夯实巩固学生的歌曲演唱技法。

可见,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传统曲目,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民族音乐的引入渗透,拓展学生对民族音乐技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他们对多元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让他们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高适配性,在小组合作与主动演绎中获得丰富多样的音乐学习体验[3]。

(四)演绎经典音乐剧

演绎音乐剧是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音乐课堂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保留民族音乐的文化属性和艺术风格,让学生以音乐剧的形式进行创新演绎,全面革新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固有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纵深发展。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牧羊女》的教学为例。该曲目主要描述了一名年轻而勤劳的牧羊女每天一边唱歌一边放羊,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的故事。教师可以保留该民族音乐的风格,进行音乐舞台剧的创编,组织学生共同演绎音乐剧,让学生在音乐剧中深入探索民族音乐的艺术精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牧羊女和羊,当牧羊女静坐于草地时,羊群也静卧于牧羊女的身旁;当牧羊女起身演唱歌曲时,小羊便随着牧羊女的歌声奔跑跳跃。这样能实现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深入感知中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音乐剧演绎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歌词中了解牧羊女的性格品质,联系牧羊女的民族文化背景。学生在品读歌词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塑造一个勤劳质朴的牧羊女形象,进而明确歌曲的文化背景,从而在音乐剧的演绎过程中展现牧羊女的性格品质。学生在音乐剧演绎中,不仅能够锻炼沟通交流与合作演绎方面的能力,还能获得独特而充实的音乐学习体验,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可见,教师让学生将民族音乐改编成音乐剧,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风格。学生能够在歌词解读与人物形象分析中,将民族音乐的底蕴内涵融入音乐剧表演中,并以歌曲演唱与剧目演绎这两种音乐表演形式,将音乐剧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呈现出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与艺术审美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融合民族音乐与小学音乐教学,利用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丰富的民族音乐素材,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实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高质量培育。

【参考文献】

[1]薛迅.让民族音乐走入小学音乐课堂[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7):42-43.

[2]张素梅.探寻民歌韵味  传承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3(17):37-39.

[3]张亚琴.小学音乐教育中本土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實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3(18):128-130,133.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民族音乐小学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分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