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社共建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探究
——基于动商理论的视角

2024-06-08

学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动商课程内容幼儿园

吕 利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科学系,四川眉山 620010)

动商即运动的商数,是一个人身体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具体指人类对自己运动知识、运动能力、运动水平、运动素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身体素质、运动天赋、运动兴趣、运动潜能、身体健康状态、身体反应速度、动作协调能力的程度[1]。个体动商水平的高低与人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个体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例如,一个善于长跑的人,他的动商水平就比较高,因为在长跑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动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智商和情商有交叉重叠之处。动商高的人在运动中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少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运动商数理论指出,个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有紧密联系,年龄越小,受动商因素的影响就会越明显[2]。虽然动商水平的测试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但我们可以通过动商测试来发现个体在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动商的高低可以体现出个人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反映个人的身体素质高低。因此,根据动商理论,对幼儿体育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至关重要。

一、动商理念下家—园—社协同共建的理论基础

动商的发展程度可以从幼儿在运动中的表现反映出来,也可以在运动的行为上反映出来。例如,篮球和足球等项目对人体的影响较大,而体操等活动对人体的影响较小。因此,动商在不同种类的运动中体现也不相同。随着幼儿不断生长发育,自身先天遗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逐渐明显,通过科学合理的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体操练习以及体育游戏等体育行为有益于激发幼儿后天的运动商数,有利于幼儿的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的发展,进一步促进身体系统的完善。有脑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幼儿脑部发育缓慢,他们越运动越能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因此年龄越小动商发展越明显,也越具有可塑性。因此,教师应抓住幼儿运动发展的敏感期,积极引导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为幼儿运动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以动商理论为引导,结合相关调查分析,从“健康第一,预防为主”教育理念出发,以运动技能形成为线索,本研究拟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资源开发、原则等方面构建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

二、幼儿体育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幼儿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课程理念方面,由于受传统五大领域课程教育的影响,没有充分意识到幼儿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数幼儿园非常重视五大领域课程建设和主题课程建设,往往比较轻视体育课程的建构。幼儿体育教学存在理念滞后,导致幼儿体育课程在幼儿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体育课程的教学规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幼儿园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第一,大多数幼儿园只重视身体的发展,忽视了幼儿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第二,只关注目标中所提出来的要求,忽视了幼儿个体间存在着差异。第三,在目标制定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没有将幼儿作为主体进行考虑。第四,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评价手段,而缺乏对幼儿自身发展的关注。因此,幼儿体育课程目标定位应该进一步明确化,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动商理念为指导,进行课程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整体设计。

(二)幼儿体育课程内容比较随意化

根据调查显示,幼儿体育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运动技能和体能类为主,比较偏向游戏化和随意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幼儿园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缺乏弹性,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组织体育活动没有循序渐进地安排。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体育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单一。当前幼儿园体育课程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缺乏系统的组织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进行教学,并没有从幼儿发展需要和兴趣出发进行设计。二是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脱节。部分教师由于对幼儿的生活缺乏了解,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趣味性,导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三是教材中没有体现儿童的主体性。在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通常将教材设计为活动方案,该方式往往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忽视了幼儿学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儿童学习体育活动的主体性。

(三)幼儿体育课程组织方式单一化

在课程组织方式方面,体育活动课程方式单一。在幼儿园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中,大多数是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采取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种教学方法,缺乏系统化、递进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应该在今后的体育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针对性的研讨活动,提高体育课程活动的反思和改进措施。

(四)幼儿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幼儿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幼儿体育课程评价缺乏科学的、系统性的标准,也不利于教师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起不到有效的督促作用。根据调查显示,幼儿园体育课程评价半数以上是教师评价,表明幼儿体育课程评价相对单一,只注重结果评价,不注重过程评价。传统的幼儿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是教师评价,教师缺乏对幼儿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一般是在统一指标体系下对不同体育活动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评价,没有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评价。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出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真实水平。在评价内容上,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缺乏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也没有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五)幼儿体育课程指导教材匮乏

北师大教授杨雪梅曾指出,由于我国对幼儿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幼儿体育课程缺乏专业性指导以及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不够,导致幼儿园体育课程指导教材匮乏。在体育课程指导教材方面,根据调查显示,有65%的调查者认为幼儿园中缺乏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幼儿体育课程相关指导教材,特别是缺乏相关具有园本特色本土的校本体育教材,也没有开发相应的体育课程资源,导致体育课程不够系统、不够完善。在幼儿体育课程指导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缺乏对幼儿个体的考虑和对幼儿能力的综合评价。科学的体育指导教材能更准确地理解体育课程,尤其是根据不同活动形式制定一套完整的体育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六)幼儿教师体育专业素养缺乏

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效果,幼儿教师体育专业素养缺乏是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幼儿园体育设施设备不足,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我国一些幼儿园场地条件和师资力量都不能满足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一些幼儿园正常的室外体育活动也难以保证。根据调查显示,只有35%的幼儿园教师接受过体育课程的系统学习或参加专业体育课程的学术研讨活动,表明幼儿园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体育专业素养。因此,想要在体育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需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系统的体育专业性培训,让幼儿园教师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幼儿园教师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就很难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体育课程。教师体育专业素养的缺乏,需要得到国家政策和幼儿园的支持,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研讨,不断提高自身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职业素养。

(七)幼儿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

幼儿园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是指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能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而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意愿进行,最终导致幼儿的体育课程目标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儿园体育课程活动,要求教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体育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而是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都交给了教师。这样的课程实施过程缺乏科学性,最终导致幼儿的体育课程目标难以实现。例如,教师在进行活动准备时不能根据幼儿的体能情况来决定活动强度和运动量,也不能让幼儿进行重复练习和过度练习,而应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有效锻炼。

三、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一)目标层次化:建立身体—心理—社会三维一体幼儿体育课程目标

幼儿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运动商数理论为指导,突出用体育育人的重要作用。以动商理论为指导,结合《纲要》《指南》精神,将体育课程目标进行融合,凸显体质理论和技能理论的双向融合。体育活动对幼儿来说,其重要性在于可以使他们增强体质,提高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建立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的幼儿体育课程目标:首先,身体维度,体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基本动作和体操等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初步形成动作节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其次,心理维度,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让幼儿感受运动的快乐和乐趣,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达到身心愉悦的状态;最后,社会维度,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为形成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3]。由此建立身体—心理—社会三维的幼儿体育课程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真正融合和谐发展。

(二)内容丰富化:家—园—社三方协同构建“三基础一拓展”幼儿体育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幼儿园体育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最初单一的户外体育活动,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等特点。

1.课程内容开发主体: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协同开发设计。根据动商理念理论建构幼儿体育课程,需要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建构幼儿体育课程,主体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这三类,三个教育主体协同研讨、开发、设计幼儿体育活动课程,使幼儿体育活动形式更加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层次性。首先,在幼儿园方面,体育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不同需求,全面开发幼儿动商发展的体育活动。例如,组织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故事,每个幼儿按照情景中的角色自发产生体育行为。其次,在家庭方面,幼儿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一些形式简单、内容有趣的体育小游戏,或者引导幼儿进行自主体育活动。例如,由走、跳等单一基本动作组合形成的一些体育小游戏。最后,在社区方面,组织社区具有教育背景的志愿者结合社区幼儿的兴趣来设计体育活动方案,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让幼儿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2.课程内容开发内容:构建“三基础一拓展”的幼儿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动商理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身先天遗传功能逐渐显现,科学合理的基本动作和体操、体育游戏等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各系统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幼儿兴趣和爱好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融合,针对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发展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优化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初步构建“三基础一拓展”的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基本动作类型的体育活动:一方面,以促进幼儿大肌肉能力为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体能、平衡、协调、力量等。另一方面,以促进幼儿小肌肉运动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主要有走、跑、跳、投、攀、爬等基本动作和技能。

第二,基本体操类型的体育活动:例如,幼儿体操、徒手操、模仿操、轻器械操等。在教学常规幼儿基本体操时,可融入一些特色体操,如弟子规武术操。弟子规武术操不仅能提升幼儿自身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幼儿坚强、勇敢、自信的精神。

第三,基本体育游戏类型的体育活动:幼儿体育游戏形式多种多样,不应该“拿来主义”——直接将成人的体育游戏纳入幼儿体育课程中,而应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年龄特征积极开发幼儿体操、幼儿篮球等体育项目。以发展幼儿跳动作的《袋鼠妈妈》体育游戏为例:把幼儿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第一名幼儿绑一个口袋在身上扮演袋鼠妈妈,每个小朋友依次有序地慢慢走过平衡木,接着跳到呼啦圈里,再跳回来把口袋交给下一名幼儿。体育游戏规则是当袋鼠妈妈必须要跳着完成游戏,没跳的幼儿要重新开始。

第四,拓展性体育活动:相对于前面三种基础性体育活动而言,拓展性体育活动更加注重针对性地促进幼儿身心素质。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积极开发一些个性化、创新化的体育活动,推动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

(三)形式丰富化:建立“家—园—社”三方协同参与教学形式

融合幼儿体育课程教育资源,科学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身的动商水平[4]。幼儿体育课程建构主体应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教育主体一起协同开发和设计幼儿体育活动,推进幼儿体育活动的形式多元化、丰富化、层次化,有效促进幼儿动商水平发展。其中幼儿园中的教师(体育教师和主班老师)是引领者,指导幼儿进行体育活动,需要积极开发可行的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实施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宜的体育活动设计方案;家庭是支持者,配合和支持在幼儿园中的成果;社区是辅助者,可以辅助制定体育课程,监督是否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并向幼儿园反馈、改进。

(四)评价完善化: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质性评价

传统的幼儿体育课程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统一指标体系对不同体育活动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出幼儿的真实水平。幼儿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根据不同课程目标,采用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运动负荷指标,让评价最终能针对性促进幼儿运动成长。建议幼儿体育课程评价可以从身体形态和素质两维度进行量性评价,与此同时,在幼儿量性评价的同时要结合观察评价等质性评价的评价方法。质性评价可以更深入认识已有课程实践细节,有助于解释体育教育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五)资源共享化:家园社协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一方面,家园社三主体协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构建多维度、融合式幼儿体育课程资源库。在幼儿园层面,幼儿园教师是体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应携手高校课程专家,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主动挖掘相关体育课程资源,建立立体式和数字化幼儿体育课程资源。在家庭层面,幼儿的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活动延伸的拓展与深化。在社区层面,社区资源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可供利用的自然环境、社区人文环境资源等。对于幼儿体育活动课程来说,社区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巨大的教育价值。例如,社区教育服务工作者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家庭提供儿童体育活动的体育器材等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实虚结合,建立多样化、立体化幼儿体育课程资源。着力开发幼儿体育相关的自然物质、体育器材仪器等实物资源,以及体育动画、短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化资源,搭建虚实结合、多样化、立体化幼儿体育课程资源库。

(六)原则多样化:遵循多样化课程设置原则

目标性原则具有导向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满足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应着重思考该目标达成所需要体育关键学习经验。适应性原则是基本原则,选择的幼儿园体育课程要遵循幼儿“最近发展区”,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动商发展水平,同时又要适当高于幼儿的现有水平。兴趣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安排体育活动,这会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游戏和体育表演时,幼儿兴趣盎然,积极踊跃。我们要从幼儿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中寻找富含体育教育价值的内容。生活性原则是幼儿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大自然、社会都是幼儿的“活教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选择课程内容能通过幼儿的无意学习进行学习、获得体育相关经验。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必须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基础,尽可能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结语

综上,通过对幼儿体育教育课程现状调查,发现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随意化、组织方式单一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以动商理念为理论引导,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构建幼儿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运动能力,提升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动商课程内容幼儿园
聚焦动商素养 赋能生命成长
——读《幼儿动商教育教程》
基于熵值法的动商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动商理念导向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路径分析
爱“上”幼儿园
动商理论的困惑及其测评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