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4-06-08

学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工匠校园文化培育

王 进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保护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者的工匠精神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环境保护领域的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内涵的新时代技能型环保人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言,既是新时代新要求,也是环保类专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

如今,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多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培育为主,忽视学生工匠精神和劳动素质的培养。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2]。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培养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加大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但工匠精神在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以及师资力量培养中依然未充分融入和贯穿始终,尽管部分劳动课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案例展示不充分、授课内容不完善、学生听课习惯等因素,教学效果得不到根本保障。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忽视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教学体系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浮于表面,学生主动性不够,很难入心入脑。

(二)缺乏工匠型教师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良好品质内涵作为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体系的主要指标之一,着重培养敬业爱岗,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补足精神之钙,发挥创新发展拓荒牛的精神,提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能力,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部分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行政管理和科研任务,难以重点提升自身工匠内涵,打造“良匠之师”。此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入,除了在校全职教师外,具有一大批从企业外聘的兼职教师[3]。这部分企业兼职教师熟悉企业文化,贴近工作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但由于许多环保类专业兼职教师考核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导致其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技巧,教学评价体系欠缺,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三)校园文化引领不够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专业文化建设,更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情操和精神素养等方面的内在素质[4]。对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职业化、工匠化的培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教学,还要更加注意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引领,让学生在文化引领下自觉形成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并进行实际践行。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校园文化和精神理念打造的缺失,忽视校园文化对师生工匠精神形成的引领作用,为师生工匠文化建设提供各种政策、资源和活动不足,特别是学生素拓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缺乏校园工匠文化的关注和支持。

(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都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学生实习实训企业不仅要保障学生在岗位实践时学到专业技术,也要保障其合法劳动权益,还要将职业精神与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等先进事例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在初入职场阶段提升对专业、职业的认同,养成爱岗敬业、专注拼搏的良好品质。但是部分企业没有从培养人才的深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产教融合为其带来长期的在人才工匠和技术革新上的输出。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致使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企业相关匠人精神文化[5]。

三、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是从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劳动精神对于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环保类专业针对环保行业职业精神和工匠内涵进行融合和发展,对工匠人才培养和专业职业融通,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实现环境保护人才自我价值

培育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传。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品质。引导环保类从业人员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环保从业人员所体现的工匠精神、价值取向,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注入新的血液,提升环保从业人员的自身认同价值。

(二)促进高职院校提质发展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吻合。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实践中,应始终将“德育”放在培养学生的首位,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随着时代变化把握育人导向,坚定不移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深化“三教改革”,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促进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推动环保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进入新时代,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土壤和美丽的生活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7]。因此,在“五位一体”国家总体布局战略中应运而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已成为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推动绿色节能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的工匠型高素质环保人才培育将成为环保产业的价值追求和时代使命,也将有利于满足环保类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环保产业竞争力。

四、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促进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开发具有专业技能标准与思想素质养成的专业课程。一是要在课堂上融入工匠精神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主阵地之一,思想政治和劳动素养课程教学要深度融入工匠元素。思政课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授课技巧,将工匠内涵结合思政元素展示给学生,也可邀请行业内的劳模、工匠制作相关线上教学资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展现劳模事迹和职业精神。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中也要加强工匠精神思政元素,宣传行业内的工匠典型案例。专业课教师要根据环保类专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培育以达到符合专业技术要求、企业职业要求的环保类专业人才。比如,环保类专业就要培育爱护环境、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二是将工匠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8]。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保证工匠精神科学规范地融入教学任务的基本知识点、技能点,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三是组建政校企行专业专家工匠精神培育指导委员会,动态调整和及时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建设标准,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课程建设、资源开发和考核评价现代化信息化,培育大学生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四是在专业实习实训中,可以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展现场讲座及培训,以身促教,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案例的真实理解和感悟。还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奖项和职业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加强工匠精神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让高职院校环保类的教师尤其是专任教师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专业团队为单位组织开展“工匠培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途径”为主题的集体教研活动,学习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和文件,选派中青年专任教师参加工匠精神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增强教师在“三教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工匠精神培育在“三全育人”中的价值认同。高职院校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寒暑期入企挂职、进修培训等方式参与环保行业领域的社会实践,壮大工匠精神实践育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9],才能让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其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环保类专业的课堂授课要改变填鸭式的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混合式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感悟到环保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增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最后,加大“双师”资源的引进,尤其是对环保类的劳动模范、工匠大师、技术能手等引进和管理,积极与环保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建立紧密关系。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更应该与企业建设“工匠型”人才资源库,并支持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培育人才,开展工匠精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学习先进模范和对标工匠能手,为工匠精神培育资源赋能。努力打造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的“良匠之师”,为促进环保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建构尊崇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引领

工匠精神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内涵要求,一般难以通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来培育,需要通过校园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精神等引领养成。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工匠精神的价值,帮助高职环保类专业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职业素养。

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得到学校党政部门的重视,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长效机制的保证。学校党委直接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由高校的党委宣传部承担具体的工作,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政治正确性。既要体现在学校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上,建造大国工匠馆、杰出校友和技术能手文化墙。另一方面,在环保类专业精神品质上更要蕴含工匠精神,在学习氛围和精神面貌上展现工匠精神元素。积极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效应,积极吸纳专业资源,举办相关文化艺术活动、专业服务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熏陶和培育。

其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工匠精神育人方面的作用。专业教师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自身形象、教言教态和价值取向都会给学生的思想素质、价值观念带来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激励教师在工作中落实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最后,做好网络工匠精神文化宣传平台建设。互联网给师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改变了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传播的重要场所,师生是网络的高频使用人群,网络工匠精神文化能够快速地传播到校园内,拓展校园文化氛围的引领范围。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做好网络工匠精神文化宣传平台建设,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加强监管网络舆情,为工匠精神传播提供高效便捷的渠道。

(四)发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优势

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寻找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一是从宏观统筹到微观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环保类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当前,党和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力求做好宏观统筹管理,如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行业企业应当参与专业人才培育的义务,但如何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保障,相关制度仍有待完善。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的深入,制定有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在资源和服务上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和企业应该厘清权责分工,制定合作目标、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搭建有利于工匠精神内生外化的微观保障。二是从有限合作到深度参与。当下校企培育方式主要是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实行师徒传授技术技能,仅停留在人才培养起始环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有限。对此,应加强企业专业人才培养主体责任,派遣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发和校企合作考核评价工作,与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共同体,实现真正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一方面体现互惠互利原则,确保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另一方面采取激励举措,对深度参与合作、育人成果显著的企业,优先考虑示范企业的评比,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在发挥校企合作的教育优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共同体的过程中,企业应选聘技术骨干、拥有责任心的员工,成立“大师工作室”,与高校建立起稳定的“订单班”培育体系,不仅从技术技能上,更从精神内涵上影响学生。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从职业岗位上得到锻炼提升,在校园文化与企业精神的互补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与行业的协同创新,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的革新适时调整环保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信息化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方式。

五、结语

工匠精神培育不仅对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对我国从追求经济效益的制造业大国向绿色环保的节能型强国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环保类专业要发挥其主体育人功能,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工匠精神元素的培育和发展,为祖国绿水蓝天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工匠校园文化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工匠赞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