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2024-06-08赵晨曦

学周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立德艺术设计课程

赵晨曦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艺术设计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门通过创造性表达塑造个性、启迪思维、培养审美情感的学科。然而,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愈发凸显。教学迫切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倡导跨学科整合,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拓展思维边界,培养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多元需求。

一、立德树人理念背景

立德树人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教育事业中持续探索的成果。自党的十七大明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来,到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地位逐步升华。这一理念旨在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1]。在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各个层面,彰显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持续承诺。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不仅是理念的践行,更是对学生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一方面,这种改革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注重个体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的塑造。通过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思考伦理、审美,培养他们对社会的独立见解,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改革将激发教师创新精神,促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更新,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融合艺术设计与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整合知识,学生将在更有深度的学科背景中受益。这种全面性的教育将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学生,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全面、有活力的人才。

另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是社会文化的表达和引导者。通过拓展课程内容,使之更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学生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提供具有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种改革不仅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还将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艺术设计从业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全面发展原则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该原则强调将学生个体需求与全面素质发展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通过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促使他们在审美、技能和思维等方面实现更全面的发展。这一原则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使其在实践中更好地服务社会、展现个性,实现个体价值的全面提升。

(二)强化文化素养,注重艺术修养

强化文化素养,注重艺术修养原则要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通过深入挖掘艺术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理解与尊重。该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哲学、社会等多领域的文化认知,以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同时,强调注重个体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使其在创作中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三)突出实践创新,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突出实践创新,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原则要求在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强调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该原则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倡导艺术实践与道德伦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实际项目和职业案例的引导,学生将在实践中锤炼职业素养,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艺术设计人才。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实践路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艺术设计课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艺术设计课程是深化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这一路径的实践旨在通过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中培养家国情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思考[2]。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以及时代背景。通过深刻的历史考查,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渐进演变、理论内涵的丰富内涵以及这一理念在特定时代的迫切需要。这样的深度理论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起更为坚实、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的艺术设计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除此之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艺术设计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科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过程不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此,课程设计中可以增设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艺术展览等具体实践活动,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让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实际场景。在实践项目中,学生有机会将艺术设计的技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参与社区美化项目、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等,不仅可以为社区提供美学享受,同时也使学生深入地感受社会责任,并通过实际行动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将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设计中的引导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传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推动艺术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德、审美观念。在艺术设计领域,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创作中汲取源远流长的文化滋养,同时也为他们构建更具个性和深度的艺术品格提供了重要支撑[3]。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融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个课程模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元素贯穿整个艺术设计课程。在色彩理论探讨中,不仅要介绍传统颜色的象征意义,还可深入探讨这些颜色在历史文化中的演变,以增加学生对色彩的深层次理解。同样,在构图与形式设计环节,不仅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图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这些元素在古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启发学生更广泛的创意。

然而,这样的设计不能只局限于理论层面,要更侧重于将传统文化元素贴近实际设计过程。通过案例、实例的引导,学生将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学魅力,使其理论学习更为贴近实际创作需求。在色彩理论的深入学习中,可以通过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颜色的调配和运用。在构图与形式设计中,可以设计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传统文化符号和图案进行创作。这样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方式,培养其在实际设计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整个课程结构设计中,还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通过长期项目的开展,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渐接触、运用并深化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艺术设计的个人风格和表达中。这样的实践路径将有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具备立德树人意识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三)强调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学习与传承的课程改革

工匠精神是一种蕴含着卓越追求的创造精神,注重品质、细节和服务至上的精神品质。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不仅是对物质生产的要求,更是一种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认可,体现着专业、创新和卓越的职业追求[4]。在艺术设计领域,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更显得深远,为学习者提供了追求卓越、培养专业素养的重要指引。因此,教师可以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实际工匠的故事案例。通过深入研究成功工匠的实际工作案例,学生可以窥探到他们在设计领域的独特工作方式。这包括他们是如何从事创意构思的、如何处理设计中的挑战,以及如何在项目中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态度。这样的深入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于个人设计标准的高度要求。

成功的工匠往往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极度关注的态度。通过仔细研究案例中的细节处理,学生能够领悟到工匠在设计过程中如何保持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品质的细微之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设计细节至关重要的认知,引导他们在实际设计中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此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中实际工作的启示。通过深入了解成功工匠的职业发展轨迹,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种实际的借鉴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影响,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这一精神。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深入地感受工匠精神的实际运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艺术设计社会责任与设计伦理的课程改革

在当代社会,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感和独特性的过程,更是一项承担社会责任和遵循伦理原则的重要实践。设计作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审美层面,更深刻地触及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因此,艺术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遵循伦理准则,以确保设计不仅迎合审美欣赏,更能够积极影响和服务社会。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的艺术设计案例,通过真实的事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社会责任与设计伦理的关键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挖掘案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反思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难题,比如山寨抄袭、盲目崇洋、元素拼凑、低俗设计等。这样的案例学习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并从中汲取道德伦理方面的经验教训,形成对于设计决策的深刻思考。

此外,为了深化学生对设计伦理的理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性教学活动。比如课程体系中可以设置专业讲座,邀请业内资深专业人士分享他们在实际设计项目中所遇到的伦理挑战以及解决方案。这样的讲座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职业领域中的伦理考量,并从专业人士的经验中获取启示。另外,安排参观活动也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职业环境中伦理考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参观设计工作室、行业企业或相关机构,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实际工作中的伦理实践,加深对伦理概念的直观认识。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伦理问题的兴趣与思考,培养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形成更加敏感和负责任的设计伦理观念。

(五)加强艺术设计统筹规划与生态理念的课程改革

在新时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统筹规划与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这个背景下,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学科,亦需顺应时代潮流,将统筹规划与生态理念融入课程改革之中。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往往强调创意和技术,而忽略了设计过程中的系统规划。通过引入系统性的设计规划课程,学生将学习如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的规划,包括项目定位、需求分析、时间管理等方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把握整体脉络,提高设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另外,艺术设计课程也可以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设计实践中的生态环保责任。在课程中,师生可以深入探讨材料选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品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学生将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处理方式,了解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样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审慎选择材料,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绿色设计实践方面,课程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学生将学会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他们的设计中。这不仅包括考虑产品的可循环使用性和再生性,还包括设计的能源效率、减少废弃物产生等方面。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将在课程中亲身体验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培养他们在未来设计中积极贯彻绿色理念的主动性。

(六)注重城市历史积淀记忆与特色文化的融合设计

在当代社会,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创作者个体的表达,更承载着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注重与城市历史或特色文化相呼应,已经成为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5]。因此,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可以引入城市历史文化课程。通过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引入城市历史文化课程,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建筑风格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城市的文脉,从而在设计中更好地反映城市的历史特点。通过学习城市历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传承,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城市特色元素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内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城市的独特之处,为自己的设计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元素。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城市特色元素进行设计创作的能力。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运用城市特色元素塑造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学生将在实践中不仅深化对城市独有元素的理解,还能够通过设计作品表达对城市的热爱与敬意。这种设计思维的培养既有助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语言,又为实现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七)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在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客观反映,更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效果的有力检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将通过系统、全面的方式审视课程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关注知识传递,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第一,要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需要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评价要建立包括学科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这样的体系旨在全面反映学生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第二,引入综合性评价方法。综合性评价将充分考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通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养。第三,必须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以确保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估。通过学期末、学年末等节点的定期评估,可以深入分析课程的亮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课程更加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第四,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与发展规划。通过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对自身学业和素养的评估。同时,通过设立个性化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五,评价可以建立师生双向反馈机制。通过建立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与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将促使课程改革更贴近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将为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确保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养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这样的评价机制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持续改进的动力。

五、结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改革不仅应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发展,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融入新时代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设计伦理、生态理念及城市文化等元素,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力、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这一实践旨在引领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全面发展,同时激发其对社会、文化的责任感,为立德树人目标贡献一份独特的艺术力量。

猜你喜欢

立德艺术设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