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背景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2024-06-08张红霞
张红霞
(甘肃财贸职业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207)
在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健全课程体系不仅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环境下,着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根据市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展开全方位的改革与优化,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为信息社会的发展输送复合型、实用型的计算机人才,从而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取得全新的突破。
一、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背景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是大量公共课程重复开设,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实用性。在这种条件下,课程体系很难与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也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预期的应用价值。依托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意义是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在专业课程调整和建设的阶段,学校考虑职业和岗位能力两方面的因素,秉持着服务市场、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基本原则,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课程,有助于将人才市场的具体需求融入计算机课程体系之内,提升课程与市场的适应性,让学生获得有用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使市场需求成为计算机专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成指向职业和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1]。
(二)能够增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计算机专业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工作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持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在计算机行业和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更要求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人才。以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为背景,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能够增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内的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以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以上分析和调研的结果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类型的要求,从而切实增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其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能够缓解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人才市场的竞争性也在增强,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相对陈旧,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为主,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就业率不够理想。在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下,全力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职业和岗位能力分析这两大要素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要以实践为载体,以服务学生顺利就业为基准,简单来说就是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课程中就增加相应的人才培养指标,使课程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群,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和工作规范,从而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开辟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综述
要想基于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落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必须先对计算机专业的职业特点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建立清晰的认知。经过整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调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对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的结果作出如下综述:首先,从职业分析来说,虽然每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要远高于其他专业,但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供求双方的发展相对平衡,不存在较为突出的供求矛盾。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包括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高性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工作,职业岗位群有网络工程师、Linux 工程师、helpdesk 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售前售后工程师等,具有需求广阔、职业寿命长等特点。职业人才的结构呈现出橄榄型,即计算机高端人才和基础性软件开发人才较为短缺,而中端人才过剩。再者,从岗位能力分析来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括网站的建立、发布、维护与管理能力,组装计算机硬件、安装操作系统的能力,平面设计和动画制作能力,以及计算机硬件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等。除了专业能力,用人单位还特别关注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包括继续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社会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岗位胜任和职业成长效率,包括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沟通协作等内在素养,专业、方法、社会三方面的能力共同构成了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应职业发展需求的岗位能力[2]。
三、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背景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
在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定位不清、目标泛化等问题,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不符合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同时与市场和行业需求相互背离,导致学生的素质结构严重失调,无法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这些都是专业目标定位不合理所引发的弊病。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思路,应该兼顾服务学生和市场,市场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适应能力的学生,而学生需要学习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胜任岗位工作的方法,这样才能创建双赢的和谐局面。因此,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确保课程目标与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专业课程改革创造先决条件。首先,学校应该以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和岗位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做好课程目标的转型工作,推动专业课程从“学科型”向“应用型”转变,与计算机行业和企业专家合作,针对行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树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课程改革总目标,解决目标泛化的问题,主动去适应计算机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再者,学校还应该了解计算机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数量、岗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期望,进一步细化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比如围绕软件开发、系统管理、网络维护等岗位群,把目标定位在硬件类、软件类、网络类、应用类等人才培养板块,同时关注学生职业和岗位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改革的筹划阶段,增加内在品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人文底蕴等教育目标,从而做好顶层设计,使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市场需求、职业需求相统一[3]。
(二)以职业前景为本位,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下,只有保证教学内容契合职业特点,才能持续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但是就以往的专业课程体系而言,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仅制约着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拖慢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因此,学校必须以职业前景为本位,围绕着“教什么”的问题,着重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学校应该坚持面向职业发展、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采用“自底向上设计法”,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调整,立足于行业、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分析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结合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从学生思政素养、身心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协同培养出发,制定专业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教学内容中体现职业和岗位能力要素,使专业课程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其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学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职业分析和调研,开发适应职业前景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专业领域、专业实践等模块。以专业基础模块为例,学校可以面向计算机职业岗位群,围绕不同的职业方向,整理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和技能,以主流数据库技术、多媒体软件开发、系统设计、网站维护等教学内容为主,设立多层次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为所有模块化课程制定统一的标准,以此顺应职业特点和变革趋势[4]。最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工作规范等也在随着技术的更新而变化,学校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原则,对现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删减、补充和重构,比如在课程中引入前沿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或者对知识点、技能点重复的必修课实施精简与合并,确保教学内容创新、动态、合理,全方位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三)以突出实用为核心,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在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视域下,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学生对实用型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要想达成以上标准,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职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传统教学来看,部分教师还在沿用“灌输型、讲授型”等教学方法,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薄弱,降低对计算机实用技术的掌握效率,更遑论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以突出实用为核心,秉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观点,着力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引入具有实用性的教学材料,比如根据计算机职业岗位群的特点,以及专业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遴选典型的工作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演示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操作要点,并进行自主化训练,使教学材料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再者,教师还应该聚焦学生职业和岗位能力的培养,把学生视作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考虑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岗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比如设计符合职业和岗位特色的项目任务,围绕着项目任务创设若干个贴近实际的工作情境,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和任务分配,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实用技术,基于“准职业工作者”的自觉,通过协作、实践、创造等过程合力解决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负责学习过程的协助和调控,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教师、学生、情境、项目任务四要素融为一体,从而改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习得实用的技术和本领,达到职业与岗位能力的高效发展[5]。
(四)以岗位适应为主线,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模式
立足于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模式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实训内容脱离了职业和岗位的实际、实训设施落后、实训力度偏弱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发展,同时延长学生在企业岗位上的适应期,甚至会降低就业质量,造成计算机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不良局面。实训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实践是行业与企业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只有抓好专业实训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岗位技能,缩短在企业内部的适应期。鉴于此,学校和教师必须以岗位适应为主线,全力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训模式,在彰显办学特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体验。首先,学校应该加快工学结合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改善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参考企业工作岗位的设施配备,将过于陈旧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予以淘汰,增添符合行业平均水平的新设备,确保实训配置与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并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训活动,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病毒防治、网络管理、应用程序开发等,从而满足职业和岗位导向的实训教学需要,切实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和适应能力。再者,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模式的完善不能缺少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学校必须广开社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发挥校企联动的作用,拓宽专业实训教学平台。比如,学校可以在每学期设置一定的学时,根据与学生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群,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其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规范,并将在校内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应用于岗位实践,积累丰富的岗位经验,从而提高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借助校企合力助推学生早日适应岗位要求。
(五)以强化师资为抓手,建设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成效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执教能力所决定。在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下,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然而就当前的师资结构而言,大部分专业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是与社会和企业的接触较少,导致教师无法用职业和岗位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延缓了课程改革的进度。因此,要想真正地将职业和岗位能力要素嵌入计算机课程体系,需要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高超的师资团队,学校必须以强化师资为抓手,重视建设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引擎作用,为学生职业与岗位能力的发展注入动能。在实际改革中,学校应该依托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工程,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和项目开发等,使教师了解企业岗位的运作流程,以及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从中吸取有用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把职业和岗位领域的知识技能带到计算机专业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职业教育服务,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执教能力,赋能职业与岗位能力分析背景下的计算机课程改革。另外,学校还应该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行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并举的制度,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要求,推动教师从“纯理论型教学”向“行动导向型教学”转变,比如聘请计算机行业、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担任专业兼职教师,传播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资讯,以及企业工作所需的岗位技能,与校内教师开展“帮、扶、带”活动,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凝聚师资力量,助推计算机专业岗位人才的培养。
(六)以综合发展为宗旨,改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核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考核既能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也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激励、导向等作用。在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而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种单一的考核机制显然背离了新时期的职业与岗位教育理念,无法覆盖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各个维度,致使学生“高分低能”,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考核环节,以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观照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因素,改进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力求实现考核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动力。首先,学校应该构建综合性的考核机制,立足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计算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过程性考核、增值考核、实训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为主,打造全新的考核机制,提高过程性考核、实训考核的权重和比例,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再者,学校应该进一步丰富考核指标,除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之外,还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结合学生的理论、实训、实习表现,生成定量化、等级化的考核成绩,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全面改革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分析与岗位能力分析的背景,实施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增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缓解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压力。学校应该对计算机课程的职业特点与岗位能力展开深入调研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重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实训模式、建设师资队伍、改进考核方式,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从而加快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