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探究
2024-06-08王媛祯
王媛祯
(银川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OBE 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成果为目标导向的教育方式。在此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这些成果不只是学生所知道和理解的内容,还包括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这一理念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注重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一、OBE 教育理念
OBE 教育理念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的培养,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OBE 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思考,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OBE 教育理念还强调反馈和评估机制的建立。教师需要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这种持续的反馈和评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二、OBE 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OBE 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确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目标和期望结果,确保毕业生具备符合行业标准的知识、技能和素养[1]。通过与幼儿园、托儿所等实际工作场所的紧密合作,调研本地社区的需求,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OBE 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个性化的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但不限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设定具体的素养目标,结合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和跨学科领域中全面发展,使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OBE 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一)对标毕业要求,构建课程目标
在OBE 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要能对标毕业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应该涵盖师德规范、综合育人、国际视野、反思研究等维度。师德规范是指毕业生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教育的典范。综合育人是指毕业生应该具备全面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国际视野是指毕业生应该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幼儿教育中。反思研究是指毕业生应该具备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够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而OBE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应如此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目标。见习课程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设定应侧重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即让他们通过参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幼儿教育的魅力,从而培养对幼儿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热爱之情。这种热爱和感性认识,是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同时,见习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课程的目标则更高一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全面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如何与幼儿沟通、互动,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等技能。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如何与同事或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研习课程则是更高层次的实践课程,它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帮助学生深入研究和理解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即让学生通过研习课程深入地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掌握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研习课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些实践课程的目标不仅与毕业要求的各个维度相对应,而且可以细化到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中。高校应该根据这些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见习、实习和研习课程方案,确保课程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高校还需要注重实践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和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而且在具体的某一门实践课程层面,课程目标需要更加具体。例如,在毕业论文写作这门实践课程中,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帮助学生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目标还可以细化为以下具体指标:具有人文精神、正确的儿童观、能够创设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成长环境、具备与家长沟通的能力、能自我反思等。这些指标不仅与毕业要求相对应,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联性和支撑性。
(二)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点
1.强化通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注重跨学科教育。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仅仅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而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
为了整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开展思想政治、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文学与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社会科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整合这些通识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实践能力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意味着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因此,课程内容应围绕实际教育场景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且,高校要引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而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应用,还包括实践技能的系统培养。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沟通与协作、儿童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技能,并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技能,使其具备与家长、同事以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士合作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小组项目、实际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独立思考问题,还能够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3.丰富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OBE 教育理念下,丰富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促使学生更全面、更自主地发展。这种个性化学习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在提高其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那么,如何丰富选修课程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第一,设立专业延伸方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可以设立不同的专业延伸方向,如幼儿艺术教育、早期阅读指导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关方向的选修课程,深入研究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开设跨学科课程。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学科素养。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教育背后的多重因素。第三,提供实践导向的选修课程。开设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的选修课程,例如幼儿园管理实务、教育科技应用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第四,个性化辅导和咨询。设立个性化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与专业导师的深入沟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程,实现更精准的学科发展。
(三)以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1.运用案例教学,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OBE 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学科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案例中的具体情境和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真实案例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问题的诊断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形成更为深刻的专业理解。
而教师要注重选择适切案例,即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案例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完成案例分析和探讨后,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反馈,如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一方面促使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信息化手段,拓宽学习渠道
信息化手段包括互联网、电子教材、多媒体资源等,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科知识。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引入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灵活[3-4]。而且,信息化手段可以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而对于教师来讲,引入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构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科讨论,开阔视野,增加交流机会。
因此,高校应开发与幼儿卫生学相关的电子教材,并提供在线资源,包括学科视频、电子书籍、学术文献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案例、实例,使抽象概念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幼儿卫生学知识的理解;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课程信息、提交作业、参与讨论,并获取教师反馈;利用虚拟实践平台,设计模拟实际场景的卫生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其实践能力。以上措施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更能够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OBE 教育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四)完善评估体系,促进持续改进
1.实施过程性评估
过程性评估有助于构建全面而系统的评估体系,能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教师通过对每个阶段的评估,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5]。这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有利于其形成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阶段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有具体的预期成果。在过程性评估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各个学习行为中的表现,如小组讨论、作业评定、课堂表现等,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素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再如,教师可以引入同行评教。同行评教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估手段,可以通过教师相互观课、交流教学心得,为教学提供更多的角度和建议。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档案,记录每个学期的过程性评估结果、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改进措施。这有助于其形成教学经验的积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过程性评估手段,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促进教学的不断改进,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这也符合OBE 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持续性的教育支持。
2.建立反馈机制
在OBE 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建立反馈机制十分有必要,其有助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契合。学校定期收集和分析来自学生、企业等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期望,从而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实际用人需求。另外,建立反馈机制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因为,学校可以通过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的反馈对比,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基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反馈机制:第一,学生反馈。设立定期的学生反馈机制,包括课程满意度调查、教学效果评估等,以获取学生对教学的直接意见。通过分析学生反馈,学校可以了解教学的亮点和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第二,社会评价。建立与校外实习、企业合作的社会评价体系,邀请企业代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能力和素质,为学校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价指标。第三,毕业生跟踪。对毕业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了解其就业状况、职业发展轨迹以及在职场中的表现。学校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来评估培养方案的长期效果,并作出相应调整。总之,通过以上方法,学校可以建立全面的反馈机制,使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得以集成和综合,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灵活的支持,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连接。
(五)加强外部合作,鼓励多向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域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实用性。通过实施学历学位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多证”结合的教学改革,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获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多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可以通过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区域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机会。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在OBE 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路径的探索不仅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更是对未来教育的积极回应。对标毕业要求,构建课程目标、整合课程体系突显了对通识教育的强化,通过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体验。创新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和信息化手段为引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质的提升。完善评估体系、实施过程性评估和建立反馈机制为持续改进提供了有效保障。学校加强与外部的合作,能够为学生的多向发展提供支持。这一改革路径不仅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也有助于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