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方式探析
2024-06-08李汶聪
李汶聪
(潍坊学院文史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汉语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学习过程并非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深入文化内涵的探索。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汉语国际教育越来越受欢迎,它不仅是语言传播的过程,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母语汉语学习者的出现,要求教育者应当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紧密相连,挖掘并传递汉语背后深厚的文化。因此,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帮助学习者构建全面认知框架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的导入,我们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汉语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在学会汉语基本应用法则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的双向增强。
一、文化因素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词语教学:把握深层意义
汉语作为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其词语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词语的使用不只是语法规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综合文化背景,把握语言的深层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词汇的基本音形义结构,还要指导学生掌握词汇的适当运用和文化内涵[1]。例如,汉语中四字成语的使用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在教授这类词汇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感受四字成语的节奏与韵律,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的是语言本身,更是通过语言体验到了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社会,随着新的语境不断涌现,汉语词汇也展现出了适应时代变迁的灵活性,同时保留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2]。因此,汉语词汇教学应当超越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融入更多的文化教学元素,以此促进学生对汉语(一种文化丰富的语言)的全面理解和深入学习。
(二)句法教学:消除认知误差
汉语作为一种意合型语言,其句法构造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句法教学中,教师要清晰地传达中西句法的差异,其关键在于挖掘和展示这些句法形式背后的文化逻辑[3]。汉语的句法特点,如主题的省略和意群的构成,反映了汉语讲究意义连贯和语境依赖的语言特性。例如,“今天星期天”这样的表达,在省略了某些语法成分后,仍能传递完整的意义,反映了汉语中对省略和含蓄的文化偏好[4]。相比之下,西方语言(如英语),则强调形式上的严谨和逻辑上的完整,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实证和逻辑推理的价值取向。在汉语句法教学中,强调这种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国际学生理解汉语的独特性,也是解释“汉语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类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化内容的讲解,以文化视角指导语法学习,防止学生将母语的句法规则简单地迁移到汉语上,从而有效地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误差。
(三)口语交际:实现思维转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学习者带着自己固有的语言模式和思维习惯来学习汉语,这些习惯在他们的初步汉语交际实践中常常显露无遗。当他们用自己的母语交际习惯来进行汉语对话时,不仅可能会感到迷惑,还可能会误解汉语中的社交习俗。例如,中国人在日常对话中经常谈论工资、个人关系等私人话题,这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不礼貌[5]。对于外国学习者而言,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在交流中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安全的话题,这实际上限制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为了跨越这一文化障碍,汉语教育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更广泛的文化内容,帮助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而且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当学习者开始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日常问候和告别等社交习惯时,他们将能够更自然地使用如“吃了吗?”或“慢走”这样的表达方式,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语言使用中。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社交环境,更深刻地体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通过文化和语言的结合教学,学习者能够逐步打破文化界限,实现语言到思维的转变,深入地融入中国的交际文化中。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文化因素的重要价值
(一)提高汉语教学活动的丰富性
汉语交际的有效性往往依赖于交流双方对话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和文字,它更是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直接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其语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仅仅通过字面意思来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元素的缺失不仅会使汉语显得枯燥无味,且会严重影响交际的实效性[6]。因此,汉语作为交际工具的教学必须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上。尤其是对于没有汉语背景的外国学习者,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表达是他们能够有效使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关键。例如,中国的祝寿词“寿比南山”背后隐藏的文化和哲理对外国人而言并不直观,需要通过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因此,汉语教学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元素的融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丰富性,让汉语成为一种生动的文化传播媒介。
(二)提升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学习汉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迫切的需求。许多外国学习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掌握,他们更渴望通过汉语这扇窗口深入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够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艺术与哲学思想,也能极大地提升他们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同时,汉语教学的实施者必须认识到,文化是汉语推广的有力工具,它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实践,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中。这种文化引导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习者对汉语的了解,也能带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汉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因此,将文化作为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可以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习者的参与度,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引导学习者理解语言的本质
汉语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教学者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还需引导学习者从文化角度理解语言的本质,且这种理解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初级认知,更是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上的深度理解。而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相辅相成,实践活动能让学习者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让汉语教学超越书本,成为一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如著名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应当强化文化的教学和实践,使学习者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更要让他们能够真正“说”出汉语的文化底蕴。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导入的具体方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补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且能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教育者需采取一系列具体而有效的策略。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探讨如何在汉语教育中实现文化因素的导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各种互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使用和体验汉语,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而立体的学习体验。
(一)课堂教学,将文化内容与语言学习相互融合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要实现文化因素的导入,其关键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且应将文化内容与语言学习相互融合。为此,教师需要设计和采用能够同时传达语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教学材料,可涵盖语言的多个层面,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并将这些语言点与文化知识相结合。例如,在讲解与特定节日相关的词汇时,要介绍这些节日的历史和现代实践,或者在讲解语法结构时,要解释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使用规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交、商务或日常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融入多媒体工具,如视频、音频和互动软件等,提供更加生动的文化背景信息,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则,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准确而有效地运用汉语。
例如,在讲解词汇“节气”时,教师不仅需要解释其字面意义,还需要结合中国农历中与之相关的传统活动,如清明时的祭祖、立秋时的习俗等。学生不仅学到了词汇,还了解到了每个节气背后的文化和习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在自然周期和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模拟的情境对话,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节气”这一概念的理解。例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在这时候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的传统习俗。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围绕清明节的对话场景,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讨论如何度过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可以运用新学的词汇和表达,如“扫墓”“祭祖”“踏青”等,同时还能够讨论与这些习俗相关的食物、传统习惯和文化意义。通过这种情境对话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汉语,还能更深入地理解节气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比如他们可以探讨清明节的历史背景,谈论这个节日对于纪念祖先和春天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度过这个传统节日等等。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的有效结合,确保汉语教学不仅是文字和语法的传授,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学习体验。
(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体验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直接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为此,教师需要组织和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活动可涵盖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茶艺、书法、武术、传统音乐等,每个活动都应该被设计为一个综合的学习经验,不仅包含实践操作,还应包括对相关文化背景和历史的介绍。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模拟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比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参与节日的准备和庆祝,如制作灯笼、书写春联、包饺子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还能让他们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文化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活动的文化内涵,讨论其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学习汉语,还能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也能增强他们使用汉语的能力和信心。通过文化体验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融入学习环境中,从而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在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中安排中国茶艺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泡制中国茶,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不同种类的中国茶及其特点、茶艺的礼仪和泡茶的技巧等。教师可以先对中国茶文化进行简要的介绍,讲解茶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泡茶,体验用茶具泡制茶叶的过程,并学习茶艺表演的基本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汉语交流他们对茶艺和茶文化的不同感受。部分学生可能会专注于茶的感官体验,比如说:“这茶的香味真独特,我感觉到一丝丝的栗子味”;也有部分学生会对茶艺过程本身表达兴趣,比如说:“看茶艺师泡茶的手法真的很有趣,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优雅和精准”;还有学生会将体验与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相比较,表示:“在我们国家,泡茶通常很简单,但中国茶艺真是一种艺术,它让我对茶有了全新的理解”;也有学生会表达他们对于学习茶艺的渴望,比如“我真希望能够学会这样优雅地泡一壶好茶,把这种文化带回家”等等。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讨论,学生不仅在语言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汉语水平,还增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
(三)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文化交流合作的机会
为促进汉语学习者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直接互动,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远程视频会议、在线讨论组、联合完成文化研究项目等文化项目的合作。首先,教师需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和兴趣,为两边的学生提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一方面,双方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实时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展开,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学艺术等,通过在线研讨会、讲座或工作坊的方式实现。参与者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验,从而增强对话题的理解。同时,在线讨论组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表帖子,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见解,或就特定话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文化项目则是实践性更强的交流方式,例如两国学生可以共同参与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项目,通过收集资料、访谈、制作报告等方式共同探讨节日的历史、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实践。这种合作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汉语学习者能够与中国学生进行直接的文化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对汉语文化的深入了解,还能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实践和应用,让他们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例如,实施一个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文化研究项目,主题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学习者将被分配到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一方面,小组成员首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相互介绍,讨论他们对节日的初步了解和研究计划。接下来,他们将共同搜集资料,包括节日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当代庆祝方式等。中国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亲身经验和家庭传统,而国际学习者则提供外部视角,探讨这些节日如何被其他文化所理解和庆祝。例如在研究春节这一主题时,中国学生可以分享春节的传统习俗,如家庭聚餐、放鞭炮、挂红灯笼和贴春联;讲述春节期间的家庭活动,比如包饺子的习惯和除夕夜守岁的传统;介绍春节期间特有的食物和装饰,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等。国际汉语学习者则可以从外部视角出发,探讨他们自己国家的新年庆祝方式与春节的异同,比如分享自己文化中特有的新年传统,如特殊的食物、习俗和庆祝活动。同时,他们可以讨论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对春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和理解。在这个交流和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春节的传统和现代实践,还能够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节日庆祝的不同看法和实践方式。跨文化的比较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各自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全球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在项目的最后阶段,小组将共同撰写一份报告或制作一个展板,总结他们的发现和学习成果,并在线上展示给更广泛的观众,如通过学校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这样的合作研究项目,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不仅提高了汉语水平,也拓宽了国际视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介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为学习者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背景,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和欣赏汉语背后的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语境,更有效地运用汉语进行沟通。简言之,文化介入不仅加强了汉语的教学效果,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使汉语学习成为一种全面的文化体验。在实践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包括文化体验活动、文化交流项目等多样化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感受和理解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展望未来,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应更加注重文化与语言教学的融合,一线教师要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主动成为汉语文化的传播者,以适应全球化语境下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为全世界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教学者,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