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共生机制

2024-06-08吴郁芬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6期
关键词:专创共生双创

吴郁芬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东日照 276800)

自2015 年始,国家多次发文对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提出具体要求,然而,目前高校的“专创融合”仍处于将“双创”课程写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双创”选修课等外在形式上的“专创融合”;系统的“专创融合”项目教学、“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做中学”“创中学”实践教学等成体系的“专创融合”较少[1]。已有文献从观念、组织、实施、保障等层面探讨“专创融合”教育主题,但未能上升到概念高度,未系统化诠释“专创”教育融合共生的逻辑框架与运行机制。共生理论描述了“专创融合”的共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能够通过探求两者的共生机制,为实施“专创融合”提供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

1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当前,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分离表现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宣传不到位,将创新创业简单等同于课程、大赛、实训的情形仍存在;在课程开设形式上,创新创业课程一般作为一门独立的通识课程开设,与专业教育分属两个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设置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与专业教育处于“两张皮”状态;创业项目的转化率不高,大部分都处于创意和萌芽阶段,缺乏落地转化。

1.2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

专业教育是高校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从教育内容而言,专业教育着眼于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与“双创”教育所指向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割裂;从项目载体而言,专业教育多基于职业岗位,涉及知识技能点,“双创”教育更多的是思维工具和方法的运用;从组织机制而言,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存在部门割裂、院系隔离、各自为战等现象,增加了深度融合的障碍;从融合机制而言,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师资团队、管理部门等方面缺乏协同。

1.3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举措未有效落地

“专创融合”的相关政策明确了“设课程”“挖资源”“立示范”等实施层面的具体要求,涉及“专创融合”的教师、教法、教学、评价、保障等方面,但囿于执行、配套机构协同等因素,“专创融合”举措难以落地。“专创融合”政策缺少相关的配套和保障措施,致使政策的实施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课程、大赛、项目、师资数量、实训基地建设等硬性指标。同时,由于缺乏对“专创融合”过程及其质量的有力监管,教育处于浅层面,实效性不强。

2 共生理论解析

2.1 共生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1879 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De 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2],历经保罗·布克纳、马古利斯、斯科特·桑普森等多位学者的研究迭代为共生理论[3]。共生理论认为:不同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存在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形成相互协同、依存或者抑制的发展关系,共同生存在一起,维系着一定的演进规律[4]。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共生理论逐渐被应用到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规划学等学科领域,并通过类比、前移、联想、借鉴等效应机制进一步扩大理论适用性[5]。共生系统内的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共生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激发,推动共生单元及共生系统的进化和创新[6]。

2.2 共生模式的理想形态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间基于特定的共生环境并按照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共生关系[7]。共生理论包含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3 个构成要素[8]。共生单元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是共同体发展的必要条件[9]。共生单元之间的依存与关联程度为共生度,以共生度为基础形成共生模式[10]。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11],政策法规、组织文化、制度规章都可以构成共生环境。

以共生行为方式划分,有单方依存、偏利依存以及融合互惠3 种共生模式;以共生系统组织划分,可以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及融合共生4种共生模式[12]。在共生系统进化创新过程中,融合互惠是最为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共生模式。

2.3 基于共生理论的共生机制

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3个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动态演进,构成共生机制,促使逐步迈向融合互惠的共生模式。有效共生体系的产生,有赖于参与主体共生单元形成关联性高、互补性强、互促性强的共生单元有效序列[13]。“专创融合”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创设性,需要强化理念认同机制;连续共生与互惠共生不足,亟须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共生环境不理想,亟待建设利益均衡机制;共生条件相对分散,亟待健全资源整合机制。

3 共生视域下“专创融合”的融合共生机制

3.1 明确价值取向,强化理念认同机制

3.1.1 提高“专创融合”的认知机制

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创新创业教育观”,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整合多维力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注重实践,形成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协同育人大格局,达成“专创融合”理念共识,促使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带动“双创”教育,以“双创”教育促进专业教育。

3.1.2 提升“双创”教育的战略定位

转变仅依靠“双创”教育课程、大赛或者活动开展“双创”教育工作的思维理念,将“双创”教育理念和模式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双创”工作,关联“双创”教育各个利益相关者,明确职责边界,整合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共生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将“专创融合”理念落到实处,将“专创融合”模式贯穿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

3.1.3 树立“专创融合”的育人理念

健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调整“专创融合”课程群设置,聚焦人才培养定位和“专创融合”目标,聚力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14],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全面融入“双创”教育,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专创融合”的育人理念,力求通过“以专带创”“以创促专”取得育人实效。

3.2 明确共生单元,建立“专创融合”多方联动机制

3.2.1 宏观层面,政、校、企三方联动

政、校、企三方应协同配合,政府部门一方面通过规划制定“专创融合”政策,明确“专创融合”政策定位,另一方面,需为“专创融合”提供配套措施,为“专创融合”实施提供政策支持。“专创融合”需整合利益相关者各方资源,优化整合资本、资源、土地等要素,真正促进用户需求到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变。学校应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联合企业开发“专创融合”项目,提升“专创融合”质效。

3.2.2 中观层面,教育主体部门联动

“专创融合”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专创融合”实施亟需制度支持。目前,学校“专创融合”的师资主体力量是专业教师、行政和学生管理人员,易造成“重专业轻创业”的局面,因此,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在校际、校企、政校等机构之间进行充分的“专创融合”,各方共同参与课程体系开发、全能型教师聘任、实践基地建设和导师全程辅导等,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堂的充分融合。

3.2.3 微观层面,“三教”改革教育教学联动

在“专创融合”的共生体系中,需要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是“专创融合”改革的主体和主导因素,应由专业、创业、企业教师联合组建协作型“专创融合”教学团队,根据需求科学设计“双创”项目,创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开发“专创融合”模块化活页式新形态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把教学实践提升为理论,再把提升后的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形成“专创”项目转化闭环。

3.3 营造共生环境,重建“专创融合”的利益均衡机制

3.3.1 明确利益共赢导向

通过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应明晰“专创融合”政策导向,确定多元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开展“专创融合”规划与推进方略,厘清并提出产业命题,给予配套支持;通过中观层面的统筹协作,明确各系统、各部门、各职能机构、各实施主体的职权职责,对“专创融合”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微观层面的实施办法,细化政策落实步骤,提供政策一揽子配套,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共生界面,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3.3.2 重建利益共赢保障

融合共生“专创融合”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融合共生环境建设。好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校园文化、“双创”载体、实战平台和导师团队,可以为“专创融合”提供有力支撑与有效保障,应从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互融、激励等配套方案着手,形成促进“专创融合”发展的合力,重建“专创融合”的利益共享环境,实现利益共赢。

3.3.3 完善利益共赢机制

为实现“专创融合”目标,要持续深入联动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相关力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亟须深度合作,协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政府推动、高校主动、社会互动的“专创融合”联动机制,促成创新资源的横向互享与纵向流通,实现螺旋式上升效应,并实现资源的互惠共享。

3.4 优化共生模式,完善“专创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

3.4.1 建立“专创融合”信息流通机制

基于“专创融合”理念,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发掘和充实教育资源,以“双创”教育思维赋能专业课程,以专业素养助力“双创”项目落地。以专业项目为引导,与真实企业合作,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进行“专创融合”,将“双创”教育、实践育人和产学研融合成一体,实现教学内容与项目孵化过程的对接、产业需求与教研一线的对接,畅通“专创融合”信息流通渠道,达成育人目标。

3.4.2 完善“专创融合”技术互补机制

集聚校企行业资源,组建“专创融合”教师团队,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和学校技术资源,企业出题,学校答题,参照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与开发流程完成项目开发,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通过产教充分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迭代、课程创新设计、实践创新平台搭建等改革举措,挖掘“专创融合”的育人元素,基于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纵向开发阶段性教育教学资源,横向优化线上线下平台载体,推进“专创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合力构建互动、互融互惠的“专创融合”模式[15]。

3.4.3 健全“专创融合”人才互通机制

“专创融合”亟需专业化、数字化的“专创融合”队伍。“专创融合”队伍的建设要集合学校、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成人才互通,师资团队既要融合学校专兼任教师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又要发挥企业导师实践经验多、深谙市场规律的长处,还可以吸纳优秀校友、创业成功者、企业工匠、技术能手等多元主体加盟。人才互通机制要建立“双创”导师数据库,实行“专任+企业+技术+校友”导师库动态管理,通过人才互通构建“专创融合”育人共同体。

4 结束语

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探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是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更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通过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3 个维度,构建“专创融合”理念认同机制,倡导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利益均衡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机制,有助于“专创融合”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提升“专创融合”教育的实际成效。

猜你喜欢

专创共生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