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2024-06-08周刚徐翠翠贺正龙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科科学

周刚,徐翠翠,贺正龙

(1.山东科技大学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青岛 266590)

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日趋重视,我国与安全工程教育相关的高校数量逐渐增加。根据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能够从事安全科学与原理研究、安全工程管理研究、安全评价研究、风险评估等工作的安全专业人才[1]。目前,全国开设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200 所,高校新工科建设推动教育模式、学科交叉、专业建设、教学方法、产学研协同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重大变革[2-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5]。在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笔者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为例,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了“需求牵引—突出特色—产研保障—‘双创’驱动”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对满足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高端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学科建设体系需持续深化,教育和指导理念要与时俱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工科建设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加快理念转变。但同时新工科建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懂知识、会技术的复合型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然而,部分高校专业教学与生产一线需求脱节,制约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一些高校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深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专业建设和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影响。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新教育理念[6-9]。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一线需要,要求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出发,借助生产一线的科研成果,结合“交叉融合”的先进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工作。

1.2 学科教学与行业需求割裂,学科专业间缺乏交叉融合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6 年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主要以煤炭院校为主。随着学科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很多专业都具有明确的行业特点,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分别在煤炭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学科行业割裂现象明显[10]。此外,在同一所高校,涉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学院之间学科专业界定过于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跨专业、跨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各学科间相互独立,交叉融合较少,制约了各学科间的协同与创新。唯有将安全科学与工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以及实验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交叉融合,才能使学生在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下接受交叉学科知识的训练,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3 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单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弱

新工科建设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安全科学与工程类课程体系涵盖的范围很广,然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融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需求[11-13]。根据近几年企业对毕业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安全人才专业涵盖领域广泛,但“精度化”不足,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应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遇到复杂的工程问题时能积极应对。

1.4 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以及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人才,特别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而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存在人才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学科发展、学生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研都离不开人才,因此,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发展的关键[14]。

如果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注重学科优势,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模式,以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层次的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开放学科专业课程,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建立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平台。

2 “双一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

2.1 培养体系创新

面向国家行业需要,构建“需求牵引—突出特色—产研保障—‘双创’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面向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需求,提炼山东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四大特色学科方向,以解决重大安全技术难题为牵引、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保障、以创新创业大赛为驱动,创建了行业特色突出、学科方向鲜明的研究生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师资—平台”创新

“内培—外引”并举,强化导师队伍;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高质量—深融合”的科教平台,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建立一支师德师风优良、学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精湛的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注重导师师德师风建设、知识体系及教学理念动态更新,通过教师国内外访学、在政府及企业挂职夯实专任教师的基础理论和科研创新功底。学科积极创设人才培养环境,精心打造国家及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优质的平台资源。

2.3 培养模式创新

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素养为目标,提出“高品德—厚基础—重实践—精创新”多模块进阶式共融培养模式。坚持教书育人,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育人工作与学科特色紧密融合;构建“突出行业特色、引领学术前沿、拓展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合理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比例;以高质量的教师与学科平台为依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实验探索和工程实践,让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其解决工程科技难题的能力。

3 应用效果

3.1 教—研成果丰硕,培养质量提升

依托改革成果,打造了由79 人组成的包含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外籍教授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安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增强;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111”引智计划等19 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建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3 个实践基地。

成果丰硕: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 项,建设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6 项,对29 门研究生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生参与了导师团队承担的400 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28 人次获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及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研究生发表SCI、EI 论文600 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0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2 项,获“挑战杯”等国家及省部级竞赛奖励42 项。

3.2 成果应用广泛,带动效应显著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先后应用于中国矿业大学、福州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20 余所高校,为本学科相关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培训专业教师410 余人,受益学生达6 200 余人。此外,学科接收联合培养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利比里亚等国的研究生36 人。项目成果获得应用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服务行业社会,受到高度认可

学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发了煤矿粉尘抑制关键技术及成套治理装备,建立了深部突水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被《煤矿安全规程》采纳,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科技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控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济南黄河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15 项。

4 结束语

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十分必要。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还要反映学科与技术前沿,其核心工作就是从培养体系创新、“师资—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创新着眼,构建“一核多翼、多模共融”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科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科学拔牙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