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视阈下的科技社团与技术创新
2024-06-07刘玄
刘玄
摘要:以广东养蜂学会促进养蜂默会知识的学习、扩散、应用实践为例,探究科技社团在技术创新过程促进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学习、扩散和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构建科技社团促进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这是一个创新过程,它通过解释默会知识“社会化”“外部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汇总组合”并进一步“内隐化”为新的默会知识,进而促使科技知识更加系统、更加丰富。
关键词:科技社团;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技术创新
学会名片
广东省养蜂学会成立于1980年,为中国养蜂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由广东省内从事和热心养蜂事业的人员自愿组成,属非营利的学术性社会组织,旨在发动和组织全省蜂业工作者不断提高养蜂科学技术水平和蜂产品开发水平。截至2023年底,注册会员330多个,其中团体会员30多个,个人会员突破300人。
一、养蜂业中的默会知识
17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论的教条,即完全地明确表达知识的理想(the ideal of wholly explicit knowledge)。1959年,M·波兰尼提出,其实人类的知识应分为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地图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出来的,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拥有的、无法明确加以表达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前者被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也称言述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后者被称为非言述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或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在M·波兰尼看来,在完全的明确表达知识的理想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人们所理解的知识,通常是指用语言符号来表达的知识,然而默会知识却不采取语言的表达形式,而是用活动或行动来表达。
在竞争前原理知识和竞争性技术知识生产中,有许多知识可以用地图、图表、书籍、公式等充分、明确地加以表达,这是科技社团组织科学同行开展交流的主要内容,也是同行交流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但科学家的特殊鉴别力和特殊技能是其认知技艺(Art of Knowing)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现就是科学家发挥其认知技艺的结果。这就使得同样在这两类知识生产中,特别是在一种新的理论构想提出之初和一种新的技术范式刚刚出现之时,那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概念、新技能、新技艺等,无法用图表、公式等学术语言来充分、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主要只能通过实践和实例来学习、交流和传播。而在技术创新的社会过程中,无论是显性知识抑或是默会知识,其生产、传播和应用对提升技术创新的社会绩效同样重要。
我国是养蜂大国,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蜡等蜂产品,在医疗、营养、美容、工业等方面有很大用途。养蜂是一项特殊的技术技能,除了关于蜜蜂的基本知识外,蜜蜂的养殖条件、日常管理,以及一年四季不同的管理技术等,都属于“默会知识”,较难通过语言(包括学术语言)交流形式进行学习,更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扩散。许多农民正是通过跟着养蜂学会学习掌握默会知识而走上致富之路。
二、养蜂业默会知识的表达方式
当然,默会知识也是一种知识,而知识总是能够找到一种表达方式,不管它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有人把默会知识区分为“强”和“弱”两种类型。“强的意义上的默会知识是原则上不能充分言说的知识,而非绝对不能言说的知识。”“未被言说的知识,是弱的意义上的默会知识”[1]。也就是说,默会知识论所关注的,并非可以表达的东西和绝对不可表达的东西之间的界限,强的默会知识论关注原则上可以充分言说的知识和不能充分言说的知识之间的界限,而弱的默会知识论则是在原则上可以充分言说的领域之内,关注事实上被言说的知识和未被言说的知识之间的界限[1]。由此看来,关于养蜂的技术知识,既有“强”的默会知识,也有“弱”的默会知识。
养蜂方面“强”的默会知识较为常见。技艺精湛的养蜂人不可能纯粹用语言方式来充分、清晰、准确地表达出其全部职业技能;同样,学徒也不可能只通过阅读这类语言提示,就成为一名养蜂能手。在传授养蜂技能过程中,养蜂人对学徒总是既言传又身教,即除了对学徒作语言指导之外,还会不断通过亲手示范来展示和传授其技能。学徒除了领会好师傅的言教外,还需熟记师傅的亲身示范,再加上自己的长期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这些养蜂的“强”默会知识。
养蜂方面“弱”的默会知识与学习者的能力和对养蜂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这种默会知识不需要在养蜂人向学徒传授技能时再次提起,但学徒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这样在学习时才能心领神会,师傅对技能的传授也才能事半功倍。实践中,在养蜂师傅看来,学徒是否具备这些“弱”的默会知识,是其能否成为自己徒弟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养蜂专家传授默会知识助农脱贫
组织养蜂同行交流养蜂业的技术技能和实践经验,促进蜂业先进技术和实用技能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养蜂业的科研、生产、加工和管理水平,是学会的基本任务之一。从2009年起,学会已先后在粤东山区蕉岭县、东源县、龙门县等建立近20个科技服务站,组织养蜂专家向当地农民传授养蜂业的默会知识,及时帮助蜂农解决养蜂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有关养蜂业的默会知识得到传播。
M·波兰尼指出,“断言我拥有默会知识,不是要否定我可以言说它,而只是否定我可以充分地言说它,这个断言本身就是对这种不充分性的一个估价。”[2]通过电话咨询、短信服务、当面交流、现场演示、亲手操作、建立示范蜂场、跟踪服务等手段,学会组织的养蜂专家将有关默会知识迅速传播扩散,为当地蜂农所掌握,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技术诀窍。科技服务站建立后,以2023年为例,学会为蜂农举办近40期养蜂技术培训班,培训养蜂员4500多人次,上门指导400多户次,接受咨询650多次。每当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蜂农都踊跃参加,邻县一些蜂农闻讯后,也远道赶来听课。
广东省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村民张经禄介绍说:“我们村地处山区,受交通等条件限制,经济条件不好。广东省养蜂学会在这里建立了科技服务站,推广养蜂技术。专家们不怕山高路远,一年多次到我家中手把手指导如何养蜂,还在村里建立了技术联络小组,有什么事,一个电话,专家们就提供詳细的解答,电话解答不了的,专家还会下来指导示范,使我们在家门口就学到了技术。”
在服务站的帮助下,张经禄利用山区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在屋前房后养了100多群中蜂,年收入6万~8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他深情地说:“这几年来,我靠养蜂脱了贫,在县城买了商品房,还帮我儿子买了车。我还带动本村其他人养蜂,使他们也跟我一样靠养蜂致富。我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学会建立的科技服务站,他们把服务送到村头,把技术送到田头,专家就在我们的身边,技术实用,效果好,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带来了财富,我们山区需要这样的服务站。”①
四、科技社团推动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过程
作为默会知识概念的最早提出者,M·波兰尼进一步提出,“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根植于默会知识。一种完全的显性知识是不可思议的。”[3]纳尔逊和温特则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实际上都是处于完全显性到完全默会之间的一个连续统。企业间生产率的差异,实际上是能力不同的体现,而能力则以企业特有的默会知识为基础,它的形成是通过集体性地接收信息从而产生知识的学习过程来实现的,这被称做“组织学习”,包括企业内和企业外学习[4]。换句话说,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不能截然分开,而且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在二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人类知识得到深化,也得到进一步丰富和积累。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将隐性知识(即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分解为四个知识转换模式(称SECI过程,即社会化、外化、融合、内化)。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体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概念化和系统化,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传播,被组织内部所有员工吸收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新的隐性知识。从时间的逻辑顺序来看,组织知识创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验证概念、建造模型和转移知识。组织的知识创造经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后,会进入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按照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解释,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开展的各种业务活动,也是推动实现养蜂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和知识创造的过程。
据此,我们可以构建科技社团促进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详见图1)。
以广东省养蜂学会为例,其会员都是从事和热心养蜂事业的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养蜂实践中亲身体验并直接获得有关养蜂的默会知识,这正是一个养蜂默会知识“社会化”的过程;在学会组织召开的学术年会和学术研讨会上,拥有丰富养蜂默会知识的养蜂能手开展蜂业学术、信息交流,推动了将默会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加以表达的过程,实现养蜂默会知识逐步“外部化”;学会通过组织会员对蜂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理论成果进行讨论,作出评价,组织专家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向社会提供养蜂的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等,将养蜂显性知识进一步“汇总组合”,形成关于专业养蜂的技术体系和信息体系,这是一个将显性知识进一步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学会组织会员开展养蜂技术扶贫工作,引导和培训蜂农科学养蜂,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养蜂显性知识的理解,并升华形成新的默会知识,这样的“内隐化”过程使得养蜂的科技知识更加系统丰富。
在养蜂学会的积极组织下,会员们广泛交流自己在养蜂方面获得的默会知识,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进一步提高养蜂技术技能。近十年来,广东省养蜂学会利用人才、智力优势,在粤东山区建立科技服务站,为当地蜂业科研机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面向蜂农举办培训班,并协助建立示范蜂场、专业合作社等。该学会还通过为蕉岭县广东桂岭蜂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决策论证和技术服务,使该企业顺利获得有机蜂蜜生产基地认证、QS认证、出口产品卫生认证、广东省名牌产品认证等,增加利税300多万元①。正是有了养蜂学会的“传经送宝”和“技术赋能”,才使得广东省养蜂业插上了腾飞的“科技”翅膀,长期徘徊在40万群左右的养蜂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增至近70万群,蜂农养蜂效益全面提高,养蜂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注释:
①详见中国科协《“科技社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途径与方式”调研报告汇编》。
参考文献:
[1] 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M]. London:Routledge,1958.
[3] 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edited by Marjorie Grene[M].London:Routledge,1969.
[4]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