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层设计与角色重塑: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迭代

2024-06-07叶庆娜

关键词:顶层设计双一流高质量发展

摘 要: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然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局。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对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观照不足,高校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在曲折中发展,在资助政策下成长;主办高校对学术期刊支持不够,存在高校科研评估与期刊建设理性、主办高校对外“窗口”与学术公共“平台”、特色发展与集约规范管理等对立冲突,高校学术期刊的基层实践成效不佳。因此,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良性互动,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层,重塑高校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在顶层设计上,指引学术期刊深度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定位;在中层支持上,强化主办高校统筹“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互融互促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基层创新上,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在助力“双一流”建设实践中的学科贡献力和学术引领力。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角色重塑

作者简介:叶庆娜(1982-),女,河南鹤壁人,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术出版与评价等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CCNU19A06041);202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IA210356)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24)03-0150-07

收稿日期:2023-05-09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和改革实践。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高校学术期刊理应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然而,在现实语境中,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未能深度融入“双一流”建设,处于“被遗忘的尴尬角色”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从长远看,高校学术期刊处于被边缘化的窘境,一流学科建设一旦缺乏一流的期刊平台支持,就难以建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共同体。因此,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建构一个集成顶层政策设计、中层主办高校与基层学术期刊在内的三维分析和联动框架,推进高校学术期刊深度参与“双一流”建设,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设计: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一)高校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在曲折中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就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2018年8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虽然《总体方案》和《指导意见》对“双一流”建设的师资、人才、科研、传承、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但未对“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成果载体——学术期刊的作用给予明确定位。有学者认为,“‘双一流建设实际上在规划时就已有意无意地遗忘甚至放弃了高校学术期刊这一本不可缺的平台”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培育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一流期刊建设的专项政策文本。《培育意见》肯定了科技期刊的价值,设定了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推进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指导意义。对此,有研究者认为,《培育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党和政府已高度认识到一流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并会将一流学术期刊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設的“抓手”范军:《大学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既有期刊改革政策的发文主体多为教育部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且几乎都是单独发文,而《培育意见》是经最高决策层批准后,由四个部委联合发文,彰显了其超越以往政策文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作为创建一流科技期刊的顶层设计,《培育意见》直到2019年8月才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四部门正式印发,滞后于《总体方案》四年之久,其时滞可能影响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进程。

《培育意见》印发后一个月,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至此,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任务正式上升为国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战略和使命胡小洋,马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体系的资助框架设计》,《科技与出版》,2020年第9期。。然而,无论是《培育意见》还是《卓越行动计划》都与“双一流”建设没有直接的交集,也无对学术期刊建设的具体指标。同时,入选《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类型和层次多样,不同层次(类别)对应着不同的资助额度。然而,无论哪种类别,入选的高校学术期刊绝对数量少,相对占比低。如在入选的22本“领军期刊”中,高校主办的仅7本,占31.81%;在入选的29本“重点期刊”中,高校主办的也是7本,占21.14%;在入选的199本“梯队期刊”中,高校主办的有40本,占20.10%。总体上看,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占《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总量的1/3左右,与高校整体真实的科研实力并不匹配。尤其是,作为高校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代表——综合性学报,仅少数几家入选“梯队期刊”,而在其他类型中,高校学术期刊难见踪影。

与科技期刊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更加边缘。自2015年《总体方案》发布后的近六年,有关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培育为世界一流期刊的政策处于空窗期。直至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简称为《繁荣发展意见》),才正式将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纳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规划之中。

(二)高校学术期刊在政策资助下成长

我国“双一流”建设覆盖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全部门类,因此,不仅需要一流的科技期刊,也需要一流的人文社科类期刊作为平台支撑。科技期刊的发展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培育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宏大目标,为我国科技期刊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卓越行动计划”落实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为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些政策专为科技期刊量身打造,为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提供了强劲支持。尤需提及的是,在《卓越行动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又印发了《关于申报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的通知》以及《2023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由此观之,卓越行动计划具有政策持续性,且不仅关注一流科技期刊的培育,也关注科技期刊人才的发展。

以上政策或许可为一流人文社科期刊的培育提供借鉴,但毕竟作用有限,因为人文社科类期刊与科技期刊在办刊定位、选题重点、发文取向、评价标准、行文风格等诸多方面大相径庭,遵循着不同的学科逻辑。而且,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数量(2683种,2019年数据)虽远少于科技期刊(5071种,2021年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但人文社科类期刊承担着“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任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人文社科期刊缺少建设一流期刊的直接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虽然我国自2012年起实施了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资助计划”,支持重点学术期刊发展,但接受资助的哲学社科期刊数量偏少。以《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考核情况通报》为例,当年接受资助的哲学社科期刊共173本,远不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304本科技期刊的力度,且在接受资助的173种期刊中,高校主办(或高校与专业学会联合主办)的期刊(包括综合性学报和专业刊)仅77种,顶层设计对人文社科期刊的政策利好仍有提升的空间。但无庸置疑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资助计划”的持续实施,在实践中推动了一批优质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二、中层规划:高校学术期刊发展面临多重障碍

(一)高校科研评估与期刊建设理性之间的对立

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高校,是担纲期刊高质量發展重任的中层管理者,其对主办刊物的重视和支持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双一流”建设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分类或排名的方式。高校,尤其是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是科学研究的殿堂。在“双一流”建设之前,已涌现出多个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或单位的大学排行榜,无论是国外的排行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THE)、英国QS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US News),还是国内的排行榜,如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均将科研实力作为高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术发表与出版是国际一流大学内部科研评价最常用的方法,这些学校往往要求教师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高水平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既然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研,而高校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表与传播的平台为什么非但未被重视,反而更加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虽然高校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可助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但与“双一流”建设的中心工作(诸如学科平台、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可量化考核的任务)相比,高校学术期刊对“双一流”建设难有“立竿见影”之效。另一方面,与期刊建设耗时较长、见效较慢相比,让学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较快地发表于学术界公认的国际期刊,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作用更加立见成效。高校科技期刊能在国际期刊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者寥寥无几;高校人文社科期刊也仅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主办的能居于国内核心期刊排行榜上,但这些学校及其教师眼睛向上看——他们更加青睐国际期刊,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为荣。自“双一流”建设以来,我国优质稿件加速外流朱剑:《鉴往知来:五年来学术期刊研究的十大热点(2017—2021)》,《编辑之友》,2022年第4期。。至于那些未能登上任何排行榜的绝大多数的高校学术期刊,因其对学校排名的贡献“功薄蝉翼”,也就更不受重视了。因此,尽管高校都认识到学术期刊尤其是优质学术期刊的重要性,但基于“双一流”发展理性考量,很少将稀缺的精力、经费投入到周期更长的期刊建设中。

(二)主办高校对外“窗口”与公共学术“平台”之间的矛盾

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对其主办的期刊重视不够,除与高校对事务轻重缓急的判断有关外,还可能与高校对其主办的学术期刊做“窗口”还是做“平台”的两难选择有关田青:《打造品牌期刊助推学科建设:以〈社会〉杂志为例》,《传媒》,2018年第10期。。所谓“窗口”,即学术期刊主要作为展示主办高校自身学术成果的“窗口”,以其所在高校的教师为主要作者群,“内稿”比重偏高是其主要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学术期刊承担着完整、科学地传播主办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使命。所谓“平台”,即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的公共“平台”,期刊作者应突破主办院校的限制,扩展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学术群体中。

从隶属关系看,高校学术期刊是由高校主办、投资、管理的期刊。在高校学术期刊中,高校学报占比较大,所以当谈及高校学术期刊时,研究者习惯于将高校学报作为其代表。无论是东吴大学的《东吴月报》(创办于1906年)、复旦大学的《复旦学报》(创办于1917年),还是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月刊》(创办于1919年),在其初现时,确实是作为向外展示主办高校学术水平的“窗口”,这无可置疑。在后续学报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政策文件还曾强化学报的这一“窗口”职能。如原新闻出版总署在1998年《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中规定,内部学报转为正式学报的条件之一是“学报刊登的稿件,2/3以上是本校学术、科研论文或信息”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http://zh8829.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37423.shtml,2019-07-31.。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学术期刊的“窗口”作用。在以上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术期刊成为展示主办高校科研水平的“窗口”和培养本校学术人才的“自留地”。

从作用的形式看,作为“窗口”似乎才是高校学术期刊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最直接路径。然而,纯粹的“窗口”效应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短期效应,容易导致人情稿和关系稿泛滥,无法形成持续的学术影响力,严重的甚至影响学科声誉和高校声誉田青:《打造品牌期刊助推学科建设:〈社会〉杂志为例》,《传媒》,2018年第10期。。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固守传统的“窗口”“自留地”的功能,使其缺乏积极开放的学术视野,逐渐落后于其他期刊。若继续执着于“窗口”这一角色定位,高校学术期刊将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处于更加劣势之境地。由上述分析可知,包括学报在内的高校学术期刊从“窗口”“自留地”转型为公共的学术“平台”,是一种符合期刊发展趋势的刚性需求,而非可替代的柔性需求,这已无可争辩。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术期刊已经、正在或即将与“窗口”“自留地”的既有角色定位挥手作别,力争成为开放的公共的学术平台,尤其是一些优质的高校学术期刊早已践行着公共学术平台的新使命。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为例,2022年影响因子位居前三的学报分别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2版)》及作者根据这三家期刊2020-2021年相关数据的分析。,这三家学报的内稿率分别为4.05%、61.09%和27.07%,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外,另两家学报的内稿比例均低于新闻出版总署1998年2/3内稿的要求。

由高校出资、出人、出办公场地举办的学术期刊,尤其是那些优质高校学术期刊,刊发的内稿数量较少,对内的作用远小于对外的价值,作为主办者的高校往往会采取消极的、有限度的支持策略。由此带来新时期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在“内向型为本校服务”与“开放型公共学术平台”之间摇摆。高校学术期刊是否应该从“窗口”“自留地”转型为“公共平台”,无论在理论研究与办刊实践中早已不是问题,但在高校期刊传统和使命的捍卫者——高校期刊的主办单位这里,却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坎”,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决策,而且成为制约高校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并未给予其主办的学术期刊应有的重视。

实际上,已转型为公共学术平台的高校学术期刊,对于所在高校尤其是所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经验显示,国外一流大学及有特色的、高水平的非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与学术期刊出版有重要关系范军:《大学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在我国,也有高校学术期刊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个案。如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我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为该校体育学入选一流学科增加了重要砝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Petroleum Science,对该校ESI地球科学学科发文量贡献度15.7%,被引频次贡献度12.0%;华中科技大学的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dical Sciences,对学校ESI临床医学学科发文量贡献度为15.5%,被引频次贡献度为6.6%丁佐奇:《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年第7期。。

(三)期刊分散发展与集群规模运营的张力

高校学术期刊往往与学科、学院相伴随。在高校内部,除了综合性学报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外,其他学术期刊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单位(学院或研究中心),更有甚者,即便是同一个二级单位,也可能办有多本独立的期刊。因循历史旧制,同一高校内由不同二级单位具体举办的期刊独立运作,单打独斗,如作坊般存在,“小”“弱”“散”的痼疾凸显。为改变这一痼疾,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简称《办法》)中提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该办法的出台,期许推动高校期刊走集群集约化发展之路。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高校内部管理重心下移,对二级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实施目標激励,充分强权赋责,将二级学院、科研机构主办的学术期刊自主管理、自主运营作为学术赋权的内容,并不直接干预学术期刊的日常管理。大量高校学术期刊寄生在二级学院、科研机构,依托二级单位的学科资源、人脉坚守小众、特色发展。也有高校根据《办法》的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走上了不同的集约路径,比如,有些高校由学校出版社或学报牵头,成立了独立的期刊社,对学术期刊实行统一管理;有些高校将人文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分别归并至学校社科院(处)、科技处管理。然而,受限于管理模式、学科发展、学术利益等条件约束,并非所有的高校学术期刊都适宜凝聚合力,集约发展。即便是那些形式上已成立期刊社的高校期刊,实际上可能仍处于“明合实分”“散兵游勇”的状态。

三、基层彷徨:高校学术期刊的有心突围与现实无力

(一)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有益尝试

与其他期刊相比,高校学术期刊与所在高校互利共生,服务“双一流”建设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中。面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及其所在期刊社)期望有所作为,主动探索期刊质量提升与促进“双一流”建设耦合发展、双向共赢之策。有的学术期刊引智学者,群策群力,共谋期刊融入“双一流”建设之大计。2017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学术期刊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座谈会”,重点就“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学术期刊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等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高校学报应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参与学科建设,将学报成长主动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并发挥积极作用。2020年10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办“新时代一流学术期刊建设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90周年座谈会”,共同探讨了“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发挥学术期刊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等重要议题武汉大学专家共议新时代一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建设,https://www.eol.cn/hubei/hubgd/202011/t20201103_2029658.shtml.。

有的学术期刊依托期刊搭建平台,培育新的一流学科增长点。如上海大学期刊社将部分期刊纳入该校“一流学科三年建设规划”之中。虽然该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的是机械工程,但该校期刊社却另辟蹊径,匠心独具,以《社会》杂志为核心,在全国社会学期刊中建立了“全国社会学专业期刊联盟”,向着“期刊专业化、出版数字化、经营集约化、评价标准化、传播国际化、互动社区化”的方向努力,通过学术期刊建设培育新的一流学科增长点,推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此外,在一流科技期刊政策的指引下,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分别启动了本校“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和“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计划”。

(二)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力所不逮

高校学术期刊有心通过“双一流”建设提升自身的质量,进而助推“双一流”建设。与这种美好的愿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那些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其在校内的地位非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因为“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多地对接了国际学术期刊,“双一流”建设不仅不可能使高校学术期刊所处的竞争环境有所改善,反而会加剧原有的不平等朱剑:《被遗忘的尴尬角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高校有关“双一流”工作的报告及相关工作部署几乎不提“自家”所办的学术期刊,高校对教师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态度及奖励额度存在天壤之别,高校学术期刊难以在“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分一杯羹等,这些都是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日趋边缘化的典型例证。

虽然各高校都在抢抓“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入选了“双一流”建设名单高校的各部门都热情高涨地按照分工进行工作,唯独高校学术期刊形单影孤,难以融入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要么处于“失语”状态,要么“自说自话”,影响了高校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热情和动力。就全国范围而言,高校学术期刊对于“双一流”建设的参与度明显不高。毕竟,在既没有中央顶层设计的强力推动,也没有主办高校有力支持的情况下,仅凭期刊编辑部一己之力,即使有心为之,也难有大的作为。

四、涅槃重生: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创生进路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也要建设一流学术期刊,一流学术期刊不仅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石,也是“双一流”建成后的依托。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丁佐奇,郝海平:《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年第10期。,高校学术期刊是高校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主体创办的学术期刊相比,它们更应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承担学术人才培养的责任。角色尴尬、地位边缘的现实,既有顶层设计的缺位与错位,也有主办高校的忽视与冷落,还有高校学术期刊自身的有心与无力。因此,应把高校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有效的“中层担纲”和建设性的“基层创新”,共同发力,协同推进,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使其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

(一)顶层设计:积极引导学术期刊深度参与“双一流”建设

科学的顶层设计为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目标定位,尤其是在期刊布局上,这种引领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将包括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在内的学术平台培育纳入“双一流”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考量“双一流”建设的直接成果产出,也要考量“双一流”建设的辐射效应,如推动一流学术期刊等自主学术平台建设,一体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等。其次,制定行动计划,加快高校一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培育的进程。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虽然已被纳入创建一流学术期刊的规划中(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从目标提出到目标达成,道阻且长。其中,制定分步走和强支持的行動计划有待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再次,遵循期刊发展规律,细化落实《培育意见》《繁荣发展意见》。通过加强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等举措,培育包括高校学术期刊在内的一流学术期刊。除了继续加大高水平英文期刊创办和培育力度外,还应持续加大优秀中文期刊的建设强度,促使英文期刊与中文期刊的协同发展;既要强化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与科技期刊的协同发展,也要形成综合性学术期刊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联合共进;既要创办好高起点的前沿优势期刊,也要做精做强既有的传统优势期刊;既要鼓励办好具有公共性、普适性的“大众期刊”,也要重视办好具有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的“小众期刊”。

(二)中层担纲:主办高校要统筹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主体责任

主办高校的支持是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最直接保障,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学术水平、学科发展相互成全、和合共生。高校既要重视优势学科对期刊的辐射影响,也要重视期刊对学科的反哺作用。从入选“卓越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资助计划”与两轮“双一流”评选结果来看,高校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主要围绕所在高校的一流学科而办,主要围绕一流学科设置重大选题,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呈现出“学科强,期刊强;期刊强,学科亦强”的联动特征。比如浙江大学主办了8种专业性医学期刊,而该校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药学入选“双一流”学科,期刊发展与学科发展彼此促进。对于高校而言,首先,在观念上,与重视即期科研发表相比,更要重视中长期高水平学术期刊等学术平台建设。与“借船出海”相比,“造船出海”更重要。高校既要办好传统优势期刊,也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创设高起点新刊。比如,2019年山东大学制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以数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等一流学科为依托,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创办了Biomimetic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ChemPhysMater、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这3种高起点新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山东大学两种期刊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http://beijing.sdu.edu.cn/info/1029/1607.htm.。其次,在实践中,通过整合高校内部资源,提升高校学术期刊集群竞争力。进一步落实《推动意见》提出的开展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试点,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

(三)基层创新:提升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贡献力和学术引领力

高校学术期刊建设与“双一流”建设浑然一体、目标一致,高校创办学术期刊的初衷在于服务学科建设,高校学术期刊对学科的有效贡献力构成了自身的价值属性和社会效益。虽然高校學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被顶层制度设计和作为中层的高校关注不够,但不能自怨自艾、妄自菲薄,唯有主动参与学科建设,建设高品质的学术聚合平台,增强对学科发展和有组织科研创新的贡献力,才能增强学术引领力,提升学术生命力。因此,学术期刊是否能助力“双一流”建设,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心”,而在于是否“有力”,尤其是学术引领力。首先,在办刊定位上,高校综合学报要以“特、新”为方向,办出特色,凸显优势;高校学科专业期刊要以“专、精”为导向,引导学科科研的向度、深度和精度;其次,在稿件来源上,高校学术期刊要打破“等米下锅”,积极主动策划重大选题,加强与依托学科、专业研究会、专业团体的紧密联系,聚焦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瞄准重大社会关切,通过学术会议、论文工作坊等形式,对优质研究成果精准引流;再次,在作者队伍建设上,高校学术期刊不仅要重视高校学术圈层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老作者”,更要强力支持高校硕博士、新进教师等学术新人,持续为学科发展培养研究人才;最后,在学术传播上,高校学术期刊要坚守学术立刊的内在规定性,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守正创新,要结合科研发展和信息化应用,强力推进多平台、多语种融合出版,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提升其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话语能力。

Top Level Design and Role Reshaping:Iterative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Ye Qingna

(School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igh-quality academic journals are an important engin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s facing difficulties. Among them, the top-level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do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s developing in twists and turns and growing in the adjustment of funding policies; The host university lacks sufficient support for academic journals, resulting in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journal construction, external “windows” and academic public “platforms” of the host un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he grassroots practice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has shown poor results. Therefore, we shoul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 Class” a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ctively build an ecological circle conduciv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hape the role positioning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On the top-level design, guide academic journals to deeply participate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middle-level support, strengthe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hosting universiti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discipline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communities, and build academic communities; In grassroots innovation, enhance the 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 and academic leadership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in supporting the practice of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Key words:“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academic journals in universiti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top level design; character reshaping

[责任编校 陈浩天]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双一流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