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习惯养成表还能执行下去吗
2024-06-07梁娜茹
梁娜茹
案例
小寻和丈夫经营一家印务公司,生意不错,女儿读四年级,儿子读一年级。她常常从网上听家庭教育报告,也读了一些书,希望培养出两个生活独立、成绩优秀的孩子。本学期,她给两个孩子制作了一张涵盖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格(见下表),并规定:完成相应项目获得积分、得到奖励,完不成则要扣分。
一开始,两个孩子的积极性很高,小寻和丈夫也喜在心间。一个月过去了,两个孩子却没有得到奖励。女儿说:“你自己玩吧,我不陪你了,反正你们大人都爱骗人。”儿子也跟着说:“就是,我也不玩了!”
爸爸认为这个制度还要执行下去,但是,强制执行似乎不大明智;不执行,又担心孩子会因此轻视家长的权威。小寻线上、线下找人请教,老师们的态度不一而足。她越来越困惑:我们到底错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交流
杨灵芝(河南鹤壁):家长关心孩子成长,但是也存在许多困惑。事实上,孩子得到关注、需求得到满足,内驱力被激发出来,表现就会越来越好。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秋收,晚上全家人一块儿剥玉米。我剥得慢,妈妈却总说:“你剥一个,妈妈就少剥一个,也就少累一点。”我感受到自己被需要、有价值,就更加乐意参加劳动。
反观现在的孩子,物质上的富裕与精神上被需要的程度反成了成长过程中的两大“难题”,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两大阻力。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价值和分量,才是我们要研究的事。像拖地这样的家务活,应该鼓励孩子去干,而不是奖励,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如“谢谢你分担家务”。孩子不是被要求,而是被真实地需要,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丁宁(山东淄博):我认为可以把清单的任务设置为“常规项+特色项”,常规项(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分值低,但必须完成;特色项(如才艺)分值高,孩子可自由选择。
栗桂荣(河南永城):我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即采用量化积分的办法来教育孩子。我只罗列了按时休息、起床、洗漱、做作业等几个方面,每周一总结,第一名奖5元,第二名奖3元。这样持续了几个月,两个孩子积极性很高,每周领到奖金虽然不多,但是姐弟俩都非常开心。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新鲜感。
案例中的这对父母是很称职的家长,之所以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一应该和奖励没有执行到位有关。如果积分失去作用,孩子要积分干什么呢?以练字为例,孩子每天坚持练了,按照规定加2分,可是图表中只加了1分。家长在制定积分和奖励制度时,最好是通过讨论制定,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如果制度要继续执行,建议父母首先承认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其次是把许诺给孩子的奖项补上。孩子年龄小,时间不要拉得太长,要日清、周清,他们尝到甜头才会更有动力。
赵晓阳(河南洛阳):想讲讲我的一次尝试。有一年暑假,两个孩子在家,各种无序情况接连出现。为此我们召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从学习、运动、做家务、阅读几方面列举任务,制定了积分奖励制度。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后奖励积分卡,用积分卡去兑换看电视、玩游戏及外出的时间。由此,家中恢复了“生态平衡”,后期发现一次性兑换电视、游戏时间过长损害视力,协商后追加“每日电子娱乐不超两小时,且每次间隔30分钟以上”。
整个暑假来看效果是不错的,孩子却仍存在不少问题:1.手机依赖症依然存在,强制干预之后就出现了撂挑子不干的情形,经过协商后限制时长和频次;2.功利性过强,事事都要盘算能得几张积分卡,没有卡就没有动力了;等等。
再看本案例,可以看出家长的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这份翔实的“一周习惯规划表”,孩子經过努力,得到的是负分的结果。
再来细看规则。共计21条,涉及学业的有7项,分值多为2分;涉及做家务的6项,分值一般;涉及才艺培养的有4项,分值均为1分;涉及运动1项,分值为2分;涉及减分的有3项,分值较大,3—10分。
从家长的一周记录中看,所有的加分项目最终都可以转化为减分项目,练字、早读、跳绳、收拾房间均被不止一次扣分。这个表格的双方的地位不对等、权益不对等、诉求不相同,自然注定了要失败。
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如果意见相差太大,要学会退让。父母学会抓核心就好,同时必须有奖励措施跟进,否则整个体系就缺少了动力。切不可面面俱到地要求,织就一张无处不在的“大网”,吓退孩子。
制定标准后,严格执行很有必要,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可以适度变通。比如孩子今天因为到外婆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限时补完即可;看电视超时了,第一次可以口头警告,第二次也不扣分,用“10个跳绳”“唱一首歌”等来代替,第三次再按照规定执行。
康磊(河南滑县):案例中之所以出现孩子不配合父母的情况,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1.大多数父母的爱是有现实期待的,但事实上,父母读书、学习,初衷应该是为了提升自我,而不只是为了规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2.表格的内容涵盖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内容都是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主观设置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内容繁杂,也不易达到。
3.一个月过去了,两个孩子都无法得到奖励。说明这个积分没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遥不可及的奖励,孩子失去前行的动力和耐心,在所难免。
那么,接下来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期待适度。父母要站在孩子现有能力、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可以从最基本的学习、生活习惯出发,每一阶段设置三五个任务,完成之后,再更新提升新目标。
与孩子商议重新规划目标。孩子最了解自己,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当孩子把学习成长的动力归为内在动力时,反而比物质奖励更持久、更有意义。
设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奖励,重获孩子信任。实行积分奖励时,先在短时间内让孩子获得奖励,比如一周内不被扣分就可得到奖励。在之后的奖励中,也要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奖励,就像电子游戏中的设置那样,不断给孩子惊喜和奖励。
案例中没有明确奖励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也要符合孩子的心理需要。比如玩玩具、看动画片、去动物园等,既要有物质方面的,又要有精神、情感方面的奖励。总之,教育不只是要求和规划孩子,更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任江鹤(河南长葛):案例中,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些应该充分肯定。但是我看完妈妈制定的表格,心头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如果我们对孩子事无巨细进行约束,就有可能一点点扼杀孩子的天性。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制定习惯表。这张规划表上,出现了“学霸天天练”这样根本不适合孩子的内容,建议改为读绘本故事、背诵唐诗,或者设置周末一起外出郊游、共同参与小游戏等孩子感兴趣的项目。
第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当习惯规划表执行不下去的时候,担心孩子轻视自己的权威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做父母的影子。
第三,父母应该牢记一点——自己就是孩子的榜样。在反复要求孩子而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更应该反思的是家庭整体环境,包括家长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工作学习态度。
点评
我们应该为案例中的家长点赞,一赞家长事业有成的同时牢记父母职责,把孩子的教育记在心上;二赞家长热爱学习、不断提升,尝试学以致用;三赞家长遇到困惑多方求助,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点赞的同时还要提醒家长去注意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看见孩子的需求。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特有的爱与温情,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放下焦虑,科学制定规则。
家本来就是儿童放松自己、展现天性的地方。家庭教育具有情景化、非连续性、非正式化、情感熏陶等特点,家庭教育应是一种润物无声式的教育。父母需要接受孩子只有在家里才能表现出来的散漫、自我等天性,要允许孩子适当胡闹,要享受孩子带给自己的亲密和信任……家长回到家里,应该暂时忘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孩子真正一起成长。
教育孩子成长不一定要用严格的制度,需要根据家庭特点灵活选择。家长多以温情和爱来滋润童心,同样有效。比如說:“现在需要有人帮忙倒垃圾,谁会去呢?”“今天的作业进步真大,为你骄傲!”“老师说,你今天在学校发言很积极,真是太开心了,祝贺你!”
总之,教育是细微的,孩子的性格有活泼的、细腻的、敏感的、豪爽的……我们在学习理论之后,需要细致观察、小心求证,才能去实践,哪里不顺畅及时再调整,大方承认自己的失误比建立一时的权威更重要。
(本文案例由河南省杏坛网研社整理提供)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