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厌学的成因及系统干预

2024-06-07鲁泉杨毅博李冰洁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个体青少年家庭

鲁泉 杨毅博 李冰洁

一、厌学的定义及现状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甚至导致逃学或旷课。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專业委员会理事长刘长铭在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指出:“我们的教育今天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学生厌学,是学生不想上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厌学程度较高,尤其是中学生。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厌学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由厌学或学习困难产生的辍学者占辍学总人数的60%以上,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就河南省来讲,来自《2021年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报告》(见下页表)中的数据显示,“宁愿去别的地方也不愿意来学校”的学生比例在四、五年级分别为13.4%和14%,到了七、八年级增长至23.1%和22.9%,高中一、二年级继续攀升至27.2%和27.8%。“在学习时感到很疲惫”的学生比例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占比27%以上,且有随年级上升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到了高中阶段甚至升至50%以上。可见,厌学已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较普遍的问题。

二、厌学的成因分析

学生厌学,受社会、家庭、学校、同伴以及自身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其成因是复杂的。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会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青少年厌学这个议题,也受一系列环境系统和个体交互的影响。因此,一般认为影响青少年厌学的主要因素分为社会环境因素(宏观系统)、学校因素(中观系统)、家庭因素(微观系统)和个体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当下物质水平的提高,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形成的过大压力也在作用于每个家庭,使很多家长“动作变形”,将这种压力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很多家庭从孕期就开始规划孩子的成长路线,从胎教到幼教,从小学到中学,从上什么大学到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都已经有了整体方案。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当引导和课外机构的“推波助澜”,使无数家庭卷入超前学习的“竞赛旋涡”而难以自拔。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从小就被过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压弯了腰,很难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

2.学校因素。在“唯分数论”功利主义驱使下,许多学校一切行为都为考试、为分数服务,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对于学生的评价维度单一。当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时,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乃至厌恶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调乏味,课堂沉闷,致使学生兴趣锐减,思维钝化。大量的机械性学习、作业负担、考试压力必然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过分强调竞争的环境,忽略了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和个体差异性,导致许多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常常是挫败、焦虑和压抑等负面情绪,自然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3.家庭因素。通过梳理文献和一线实践经验发现,厌学尤其是严重厌学的青少年背后,往往会有一个缺乏支持的家庭,不良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等都对孩子的厌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家庭将孩子拉入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情绪困扰,而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又不能给予及时支持,导致孩子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过于严格或宽松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厌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过于严格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过高期待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使孩子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状态,甚至感觉无法“呼吸”;而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孩子会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导致对学习没有追求。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家庭不能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厌学,甚至发展到拒学。

4.个体因素。新的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状态,以往的“学习改变命运”“奋斗创造更好的人生”等励志方式已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有的孩子不明白学习的意义,缺乏努力奋斗的动力,陷入“空心病”怪圈,早早进入“躺平”状态。最新研究发现,厌学的青少年往往遭受着严重的情绪困扰,比如抑郁、焦虑等。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对社会交往、学校生活产生恐惧,担忧各种失败,担忧未来;他们常常有负面的自我暗示,怀疑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有较明显的辍学倾向。

三、厌学的矫治策略

基于厌学现象的复杂成因,干预青少年的厌学行为就需要多维度系统地施策,协同发力。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仅仅盯着孩子的成绩和分数。只有全社会对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了客观、理性、平和的认识和态度,厌学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近几年,一直在推动的“双减”政策就代表了国家对改善教育问题的决心和态度,当然在此过程中还需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方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改革评价模式,对青少年成才的评价要多元化。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科学家、教授、管理者,也需要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成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要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成功的感觉,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去合作,在合作中体验爱和温暖的感觉。学校要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态度、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总之,学校应创设有爱、有趣、有温暖、能带来成就感的教育环境,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放飞自我、积极发展的乐园,而不是处处管束、令孩子望而生畏的地方。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是影响孩子发展的核心因素。研究发现,尽管外部的大环境比较“卷”,如果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都比较完善时,孩子产生厌学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即使厌学其程度也较轻。这是因为家庭往往可以作为信号“过滤器”,帮助孩子过滤掉社会、学校传递过来的影响孩子成长的负面信息。健康的家庭是孩子的情绪“缓冲垫”,可将孩子由于外部环境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承接并消化。这样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的“加油站”和“避风港”,让孩子在面临外部的冲击和压力时能更从容地去应对。因此,父母要营造温暖有爱的家庭氛围,克服盲目攀比心理,不将自己的焦虑情绪投射给孩子;要将夫妻双方的矛盾与冲突“圈”起来,不让孩子受到波及,为孩子提供稳定有力的支持。

青少年也应主动地探索自我,建构个体的意义感和价值感,去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并学习一些情绪调节策略,经常与父母、师长主动沟通,必要时学会求助。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主动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事实证明,一般的厌学行为通过学校或家庭的调整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学生也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学生如果出现严重的厌学乃至于拒学行为,要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总之,我们应积极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促进学生个人心理素质不断提升,从而有效应对青少年的厌学问题。

(作者单位:鲁泉,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杨毅博,郑州市第99中学;李冰洁,清华附中郑州学校)

猜你喜欢

个体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