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家精神的养成
2024-06-07王晋冯柯梦
王晋 冯柯梦
于漪先生是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的获得者。从教70多年,她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实践中秉持高度自觉的使命和信仰;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在教育实践中凝练升华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教学观;她投身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退休后仍奋战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从求学阶段的立志报国、躬行所志,到踏上三尺讲台的躬耕实践、奋斗不息,再到晚年的坚持开拓、不断升华,这些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教育实践铸就了一代名师的教育家精神。
一、于漪先生教育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立志报国——教育家精神的萌芽
于漪先生的早年经历,种下了她“胸怀天下、志诚报国”的教育家精神的种子。1929年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横行、兵荒马乱,她就读的小学被迫解散。童年的经历使于漪明白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家国情怀由此深深扎根于她的心中。
(二)躬行所志——教育家精神的奠基
于漪先生中学和大学躬行所志,奠定了她教育家精神形成的基础。于漪高中就读于镇江中学,学校丰厚的历史底蕴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一切为民族”校训的熏陶下,她踏实求学,考入复旦大学,向着成为教师的理想更进一步。在大学阶段,于漪勤学不懈,遇到了像周予同教授、曹孚教授等许多德才兼备的老师。这些老师言传身教,成为她做人、育人的楷模,筑牢了她心中的教育信念,为她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扎下根基。
(三)奋斗不息——教育家精神的形成
面对教育事业,于漪老师认为躬耕教坛“要像科学家一样一丝不苟”。29岁时,她初入教坛,先教历史后教语文,非中文系专业背景的她“上课一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坚持“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于漪看来,做教师就是成一篇大文章,“文眼”即是“学生”。作为语文教师,于漪以文学为媒介传递给学生真善美,以高尚的品格为示范感染学生,以勤学奋进为动力激励学生。
(四)坚持开拓——教育家精神的升华
到了耄耋之年,于漪老师仍坚守教育事业,积聚教育家精神的力量,升华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回忆起个人的职业生涯时,于漪老师感叹“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一辈子扎根教坛。在70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于漪老师开创了“活的教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实践和生命体验;构建了辐射式网络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教学观,其中包括以全面育人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观,以追求理想为内驱力的教师职业观,以生为本、尊重、平等的学生观,“道术合一”的基础教学观以及以高尚境界为追求的学校发展观。
二、教师应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
(一)明确方向,锚定目标
方向定位目标,目标引领道路。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核心素养的塑造者、全面发展的培育者,其角色定位和专业使命决定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教育家型教师为方向,用教育家精神来不断要求自己、滋养自己、提升自己。一方面,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以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育、教学和教研。教育是首要工作,教学是中心工作,教研是助推工作。中小学教师要从这三个方向统一发力,打牢基础教育的根基,把握基础教育普及性、全面性和基础性的本质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引擎开展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细化教育教学目标。目标的确立在精不在多,在实不在大,中小学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在最近发展区内制定阶段性目标,由阶段性成果不断螺旋上升,逐步接近宏大的教育愿景。
(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首先,要胸怀大志、孜孜以求。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中小学教师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不能将志向仅仅局限于上好课,要以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合作交流为方式,依托教师培训、网络信息技术等平台,向名师优师学习。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发展研究能力,争做研究型教师,不断开辟专业发展的新境界。其次,要笃实好学,率先垂范。教师要想实现远大的抱负,踏实学习是重要的途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再次,要立足实践,循序渐进。中小学教师要重视教育教学实践,坚持写“教后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同时,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朝着教育家型教师砥砺奋进。
(三)奋力开拓,持之以恒
中小学教师要将奋斗的精神作为底色,发愤图强;将开拓的精神作为激励,勇于创新;将坚持的精神贯穿始终,锲而不舍。首先,要一丝不苟、攻坚克难。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他们在理解同一个问题上也会存在差异。对于发展相对迟缓的学生,教师要探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学习困难,让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其次,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教师要多途径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关注世界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同时,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不断尝试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持续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再次,教师要持续厚植教育情怀,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勇于突破自我,增强自我认同感;完善生涯规划,克服职业倦怠,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 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河南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3JKZB07)和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推进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策略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202200412808B)的阶段性成果]
(王晋,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柯梦,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