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2024-06-07范莎
书名:英美文学素养培养与教学研究
作者:高瑞芳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年
ISBN:9787573125118
定价:68元
文学,是指以文化为背景、文体为规范、文字为媒介的创作形式。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文体掌控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文化缺失,文学就如无根之木,既不能形成高度凝聚统一的文学精神,也难以系统完整地描绘文学母题,自然很难出现经典的作品。英美文学的背后是英美文化,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英美文学的创作方式、作品风格与蕴含的知识,还应该基于跨文化视角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从英美文学作品中挖掘人文要素,以便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异域文化特质。
《英美文学素养培养与教学研究》一书从跨文化视角详细介绍了英美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归纳了英美文学的类型与风格,论述了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与意义,总结了教学实践维度的主要问题。作者立足跨文化视角,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立足跨文化视角,建立中外文学类型的对比赏析体系。在英美文学课堂上,“跨文化”是指跨越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英美文学是实现“跨文化互动”的中介,即从相同的文学类型(如诗歌、散文、戏劇等)出发,建立对比赏析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比赏析体系的价值在于,先让学生了解母语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再将这种关系映射到英美文学中,进一步还原英美文化的全貌,建立英美文化的系统。例如,中国的《西厢记》可以与英国的《简·爱》进行对比阅读、赏析,中国的《红楼梦》可以与美国的《飘》进行对比阅读、赏析。指导学生将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经验迁移、运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既可以实现互文阅读的效果,也有助于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与政治文化。
第二,立足跨文化视角,建立英美文学作品的批判分析模型。与理工科课程教学不同的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照单全收”。文学是文化的折射,文学中蕴含的很多思想、信念、价值观等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排他性,甚至存在与母语文化截然相反的现象。例如,英美古典文学中的“英雄”母题作品,存在大量的个人主义,多呈现出悲剧色彩,将个体的苦难与奋斗作为文学创作的主线;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英雄”,往往追求“ 侠之大者”的壮举,强调个体对道德伦理与价值观念的坚守。基于此,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构建批判分析模型,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英美文学中的思想观点。
第三,立足跨文化视角,建立“互联网+英美文学”交流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仅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种表达形式,即便是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文化熏陶下的读者也会产生差异化的体验。因此,所谓文化交流,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在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人人都能交流”的便捷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跨越时空、地域的交流,这也为“ 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有利条件。建立“互联网+英美文学”交流平台,有助于中、英、美三种文化系统中的人深度互动,他们交流的内容不会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更容易扩展到多个领域,为培育学生英美文学素养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范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