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中国古典文学《聊斋志异》的跨媒介叙事

2024-06-05李研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7期
关键词:聊斋志异

李研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可能,《聊斋志异》作为文学经典一直是进行跨媒介叙事较为热门的选题。该文本的特性极为符合跨媒介叙事的相关要素和条件,因此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其进行跨媒介叙事的建构。《山歌寥哉》是以《聊斋志异》为参考文本进行再创作的音乐专辑。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剖析《山歌寥哉》的跨媒介叙事建构,并从《聊斋志异》到《山歌寥哉》跨媒介叙事的现代性表达中寻找启示,以此探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传播和跨媒介呈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  《聊斋志异》  《山歌寥哉》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7-0116-04

在媒介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逐渐从常规的文学传播现象趋近于媒介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依靠新兴媒介进行跨媒介叙事,以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聊斋志异》便在新媒体时代展现出了丰富的跨媒介叙事表征,以该文学作品为原型的影视剧、电子游戏、舞台剧等作品层出不穷。2023年7月,歌手刀郎发行的音乐专辑《山歌寥哉》,以音乐为媒介,结合《聊斋志异》文本,将中国古典文学改编为一首首歌曲,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山歌寥哉》收录曲《罗刹海市》在QQ音乐发布第9天便达到了百万收藏,该音乐专辑的高人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与音乐媒介融合的潜力和必要性,证明了跨媒介叙事不仅能够为中国古典文学带来新的创意和魅力,还可以丰富音乐艺术的内涵与表达形式。

一、融合突破:跨媒介叙事下的中国古典文学

1.中国古典文学跨媒介叙事的重要性

随着20世纪末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叙事学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叙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多元化的媒介环境。因此,跨媒介叙事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模式应运而生。该叙事模式通过协调整合各类媒介的叙事特点,充分发挥它们在内容传播上的独特优势,来满足现代观众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渴求。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跨媒介叙事致力于将不同媒介平台上的文本内容有机衔接,建构一个宏大的“故事世界”,为受众提供丰富探索空间的同时,为文本的叙事方式提供更多可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生态[1]。

中國古典文学不仅是传统的艺术,也是时代的艺术,但因其传播渠道不足和形式单一,难以进一步突破原有的传播圈层。思考如何与时俱进地进行传播并付诸实践,是保证其生命力和活力的有效方式。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是讯息”,强调媒介本身的传播功能及其对传播效果的影响[2]。在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今天,跨媒介叙事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它不仅能够丰富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满足大众的期待视野,还能通过全新的媒介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受众,为其带来陌生化体验。

2.新媒介推动下《聊斋志异》的跨媒介叙事进程

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为文学经典,一直有着较高的关注度。1987年电影《倩女幽魂》上映,这是根据《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一篇改编的。该电影作品便可看作是对原作进行了跨媒介叙事的建构,《聊斋志异》影视化的大门至此开启,2008年上映的电影《画皮》是继《倩女幽魂》后又一较为成功的《聊斋志异》影视化作品。此外,还有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动画《莲花公主》《崂山道士》、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等其他媒介表现形式的作品相继面世,丰富了其跨媒介叙事文本。

中国古典文学过去的传播媒介形式较为单一,在新时代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新媒介的发展弥补了这一点,它利用新兴技术与传统媒介相互交融,让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的获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新媒介用户可以随时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对艺术作品的见解,多元化传播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个案分析:《山歌寥哉》的跨媒介叙事建构

2023年7月,音乐专辑《山歌寥哉》登录网络。《山歌寥哉》以《聊斋志异》作为灵感来源形成歌词文本,与具有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特色的编曲相结合,共同构成互文叙事;而其在网络平台上的高讨论度也对参考文本《聊斋志异》进行了互动叙事的补充。

1.文本与音乐结合的互文叙事

互文叙事是一种强调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容关联性的叙事范式,必须至少包含两个具有互文性关系的不同文本[3]。玛丽-劳尔·瑞安在《故事的变身》中总结,以语言为媒介可以轻松地表征时间性、变化、因果关系、思想和对话。当音乐作为媒介时,能够以纯粹的形式捕捉时间流,通过和弦间的相互关系来暗示叙事的起承转合,营造悬念,并引发对接下来情节发展的期待,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以音乐为媒介在表征思想、对话、因果、虚拟性上存在欠缺[4]。由此可见,以歌曲的形式将文本作为歌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相互弥补两种媒介在叙事上存在的不足。音乐专辑《山歌寥哉》便通过歌词文本与音乐的互补性进行了跨媒介的互文叙事。

1.1作词继承《聊斋志异》故事与思想

在跨媒介叙事的应用中,“故事世界”允许受众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从而不断衍生出新的内容,建构出具有互文性的跨媒介故事文本,并赋予新的意义。《山歌寥哉》的参考文本《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揭露,且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及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山歌廖哉》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将其化为歌曲的歌词表现出来。音乐专辑中的11首歌曲根据讲述的故事内容分可为三类,分别围绕个人情感、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展开讲述。

结合专辑中具体歌曲来谈,《花妖》以个人情感为主题,讲述了古时杭州一对相爱的男女,因身份差异无法在一起,又在轮回中多次错过对方的凄美爱情故事。《聊斋志异》中有多篇与“花妖”有关的故事,如《香玉》《葛巾》等,但均不涉及关于轮回的故事情节,可见歌曲创作者从原作中汲取灵感,又对故事进行了一定的重构。另一首歌曲《颠倒歌》继承《聊斋志异》敢于批判的创作特点,用通俗的歌词对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歌曲《序曲》和《未来的底片》则通过歌词展现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并分别放在专辑中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的位置,起到强调主旨的作用。

总之,《山歌寥哉》继承《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通过歌词文本对原本的故事世界和主要思想进行提炼或重构,延续了原作的故事内容,吸引更多听众对《山歌寥哉》及原作《聊斋志异》产生兴趣。

1.2谱曲融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

如果说歌词是歌曲叙事的肉身,那么音乐便是其灵魂。歌曲中的音乐同样直接参与叙事,可以连接故事情节、唤起故事情感。听众在聆听歌曲时,无法像阅读文本一般反复思考和回味,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通过有限的音乐片段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小说需要运用文学语言加以描绘和渲染,音乐专辑的制作也同样需要辅以恰当的曲调,打造场景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为听众营造出脑海中的想象时空[5]。

《山歌寥哉》中的11首歌曲均对应一支民间曲牌,渴望通过来自民间的歌去讲述来自民间的故事。同时,专辑还尝试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结合,通过在音色、节奏、律动、速度、调性等方面的变化让中国传统音乐焕发新生。

例如作为专辑开篇歌曲的《序曲》,歌词仅有28个字,音乐叙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其带有悲悯色彩的歌词不同,编曲采用广西山歌调,笛子与合成器相互配合生成明快悠扬的节奏,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整张专辑的音乐意境奠定了基调;河北吹歌为鼓吹乐中的一支,是以打擊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珠儿》在编曲中结合河北吹歌用现代打击乐器贯穿全曲,并采用流行唱法与念白式的说唱相结合的演唱方法,编曲中的唢呐时而独奏,时而与说唱交织,彰显河北吹歌特色的同时让歌曲极具记忆点。

专辑中讨论度最高的歌曲《罗刹海市》除了歌词耐人寻味,融入靠山调的创新编曲同样令听众耳目一新。靠山调为天津时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音乐属性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唱腔亲切感人[6],其唱词多来自社会时事,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具有通俗性。《罗刹海市》融合靠山调的上述特点,用细致曲折的曲调配合流行唱腔演唱幽默讽刺的歌词,同时不忘加入传统靠山调的衬腔“哎咳呀”,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唱法让这首歌曲在通俗与亲切中向听众讲述故事。同时,编曲在节奏中融入雷鬼音乐元素,正拍轻反拍重,人声与节奏频繁错位,贝斯与唢呐相互碰撞,让旋律更加“洗脑”。由此可见,歌词文本与音乐旋律的互补性,让两种不同媒介发挥各自功能共同建构意义,更好地契合音乐专辑主题。

2.“参与式文化”下的互动叙事

“参与式文化”最早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1992年提出,主要用来描述媒介文化中的互动、交流现象。它是以全体网民为主体,在某种身份认同的作用下,通过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内容、加强网络交往等形式创造出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7]。音乐专辑《山歌寥哉》的隐喻式歌词文本和独特的曲风,十分适合当下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充分调动了受众参与到这场互动叙事当中。

2.1隐喻引起的狂欢

隐喻是在双方事物的对比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8]。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隐喻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罗刹海市》歌词中颇具解构意味地写到“马户驴”“又鸟鸡”,是典型的喜剧化演绎,符合巴赫金所说的大众文化群体“狂欢”之审美快感[9]。媒体报道尝试将歌词文本中的隐喻及能指与当今的社会现象、歌曲的创作者相联系,随着热度的发酵,对《罗刹海市》歌词文本的解读不再限于作者及作品本身,而是直指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及音乐行业领域的社会乱象。

在这个狂欢化场域中,歌曲中的叙事符号被用以狂欢化的再叙事[10]。受众参与其中展开探索,并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关联的真实空间,歌曲本身讲述的故事已不再重要,同时这也为音乐专辑《山歌廖哉》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2.2受众解读下的二次传播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变革让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开始积极地参与到生产与传播当中。受众往往会接受更符合自身认知的观点,并与持相同观点的受众相互吸引,以某些观点或话题的互动为纽带构建网络社群,其进行互动的过程便是二次传播的过程[11]。

《山歌寥哉》在新媒体平台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了热议焦点。在抖音平台以“山歌寥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点赞数量排名前五的短视频均有20万以上的点赞,演唱者刀郎本人发布的关于该专辑内歌曲的演唱视频均达到了100万以上的点赞。在新浪微博平台上,与热门歌曲《罗刹海市》相关的词条曾4次登上热搜榜单,“聊斋学家马瑞芳谈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刀郎新歌让更多人关注到聊斋名篇”等话题也体现了此专辑对原作《聊斋志异》的影响。除去表现良好的数据呈现,新媒体平台用户之间的高度互动与持续参与,让专辑的热度得以长期维持,并呈现出持续不衰的态势。歌曲《花妖》的翻唱版本涵盖了吴语、客家话、陕西方言、淮剧方言等多种类型,呈现了多样的地方文化特色。受众通过二次改编的方式参与互动,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创意与才华,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推动了歌曲的传播与扩散。关于专辑歌曲的乐评解析也层出不穷,受众在歌曲听众和平台用户的身份间不断转换,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将所闻所感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出来,个人的分享和歌曲的传播在互动中并行发生。

三、融会贯通:《山歌寥哉》对中国古典文学跨媒介叙事的启示

1.根植中国古典文学,拓展延伸故事世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让中国古典文学焕发时代活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中国古典文学为故事核,需要我们在跨媒介叙事的过程中拓展其故事世界,凸显自身的文化内涵,深化受众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认知度和传播度,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聊斋志异》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故事核,或是探讨人类命运、社会现象,或是讲述个人情感,美学价值高,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山歌寥哉》立足于此,跟随原作主旨,在再创作的过程中把作品视角延伸向文字与音乐背后的“人”与“时代”,拓展了其故事世界。并且,《山歌寥哉》将歌曲议题与社会现实话题联系在一起,这种创作方式吸引更多受众接触作品,丰富了其受众画像。

2.加强媒介联动,打造多媒介传播矩阵

赫尔曼认为,即使故事源相同,媒介属性之间的迥异依然决定着叙事的成效,媒介影响着故事的叙事结构和系统语言[12]。因此在进行中国古典文学跨媒介叙事时,应充分考虑媒介特性,并依据不同的媒介特性制定对应的叙事策略。将不同的媒介进行有效联动,通过多媒介配合打造传播矩阵,深化媒介的叙事性,以此促进跨媒介叙事作品与原作传播的扩大化和深入化。此处的多媒介不单指文本的承载媒介,也指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各类传播渠道。

《山歌寥哉》首先在文本的承载媒介上作出联动,不仅将原作《聊斋志异》的故事化为歌词并为其谱曲,做到了语言文字与音乐的多媒介结合;还在民間曲牌和流行音乐的融合上做了尝试,实现媒介跨越的同时,尝试着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其次,《山歌寥哉》在不同的媒介平台有着不同的讨论方向,音乐平台的用户多围绕着音乐本身展开讨论,社交平台的用户多渴望探寻其歌词背后的故事,有些讨论或许出于被动,但我们可以看见每个媒介平台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媒介不论是作为文本载体还是传播渠道,多媒介传播矩阵的打造都显得尤为重要。

《山歌寥哉》的整体呈现或许并不完美,但也为中国古典文学跨媒介叙事和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徐党卿,蒋友燏.数字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介叙事——《封神演义》的影像化建构[J].电影文学,2023(20).

[2]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学报,2006(3).

[4] 瑞安.故事的变身[M].张新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 何羽纶.跨媒介叙事下广播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

[6] 虢莹.天津时调唱腔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7] 周荣庭,管华骥.参与式文化: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新闻爱好者,2010(12).

[8] 李玉坤.隐喻视角下《罗刹海市》主观性探析[J].新楚文化,2023(21).

[9] 王志耕.巴赫金:圣愚文化与狂欢化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23(1).

[10] 徐望.符号叙事的主体自觉——歌曲《罗刹海市》传播现象与得失评析[J/OL].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03-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95.Z.20230815.1203.002.html.

[11] 陆紫婷,白志如.《山歌廖哉》媒介话语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J/OL].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03-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95.z.20230928.1127.004.html.

[12] 瑞安.跨媒介叙事[M].张新军,林文娟,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夏    波)

猜你喜欢

聊斋志异
一得山房藏板《聊斋志异合评》光绪十七年喻焜刻本
《聊斋志异·康熙抄本》影印问世
《聊斋志异》所见河南女性形象初探
《聊斋志异》:不一样的魑魅魍魉
聊斋志异小翠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清史稿》灾异卷及《聊斋志异》的形象设定
STRANGE TALES INDEED
论《聊斋志异》的悲剧意蕴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