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环境下昆舞发展路径探索

2024-06-05宋春颖

新楚文化 2024年9期
关键词:数字环境发展路径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下“数字化”热点话题,对中国古典舞新兴流派“昆舞”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从三个维度结合数字环境下舞蹈呈现的样态对昆舞现阶段发展进行归纳,并对昆舞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数字环境;昆舞;传统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9-005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1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昆舞数字化教学方法与传播路径探析”(项目编号:SJCX23-1128)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出要求与展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舞蹈的发展不仅要紧扣“为人民而舞”的核心主题,更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昆舞的创生回应了如此的时代命题,它是昆曲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衍生于传统的现代化产物,为其长久之存在,也势必要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昆舞的发展源流

谈及昆舞本体的发展必然要追溯其母体源头——昆曲。昆曲是“百戏之祖”,起源于16世纪的明代,它以优美的音乐、精致的唱腔和独特的舞蹈表演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最古老、最精致的戏曲类型之一。如今的昆曲“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完备科学的行当体制、系统成熟的程式技术,使它成为古典戏曲的终结者和近现代戏曲的开创者”[1]。在昆曲表演中,强调音律的和谐与节奏的变化,通过语调抑扬顿挫和舞步的灵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情。昆曲的剧本多数取材于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其中以四大经典剧目《牡丹亭》《西施》《窦娥冤》和《李白》最为著名。昆曲中的舞蹈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形式丰富多样,道具运用也极为丰富,表演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步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和个性特征,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昆舞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审美特征,可以“21诀”进行概括:“含、沉、顺、连、圆、曲、倾”的形态特征,“上、下、平、入、推、拉、延”的韵律特征,“雅、纯、松、飘、轻、柔、妙”的风格特征。昆舞的形态特征源自对人文气韵的凝结,在静态体态中昆舞强调“含胸”“立背”“梗脖”的身体体态,整体呈现一种圆弧的形态,这与我国厚重的、内敛的,以“和”相生的人文哲思有着密切的联系。昆舞的动态形态在“含蓄内敛”的基础上还强调“自然”的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它强调身体的整体运动,如遇“倾”则倾的顺势倾出,呈现出“顺”“连”的位移。昆舞不同于古典舞身韵流派中的“拧”,它不仅仅强调整体动作的“连”,以躯干为核心的稳定也是昆舞强调“连”的范畴。这“含”“雅”“顺”“连”的样态与江南吴地之水韵文化相对应,涓涓细流绵延而细腻,深沉而又沁人心脾;韵律特征的生成离不开“水磨调”对昆舞节奏的启发。水磨调是昆曲的别名,也是昆曲独有的唱腔,它以节奏缓慢、韵律婉转悠长而著名。这悠长细腻的节奏似潺潺细水长流,给予昆舞身体语汇充足的创作空间,为情感表达的饱满呈现也创生了条件。上下、平入、推拉无论是什么方向、什么形式,都归为一核心“延”。在昆曲表演中,舞蹈跟随着唱词的意义来表达情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2],并“以歌舞演情境”[1],这使得每个动作的生发都有其意味。昆舞利用“水磨调”宽阔的音域,将动作的“意味”发挥极致,提炼出“以‘意引领”为核心的昆舞运行规律,并将“意”作为核心要素之首,动作与动作的转换之间以“意”连接,形如身未起,思维先行的复调运行规律,不免让昆舞呈现连绵不断之感。昆舞具有的文人基调源自对“南昆”中的“小生”“小旦”角色的依托选择,小生、小旦代表了细腻、温文尔雅的吴地文人个性,以吴地之审美风韵冠昆舞之风格,使得昆舞成为吴地文化的载体,雅、纯、松、飘、轻、柔、妙的风格都蕴藏于前文所叙述的形态与韵律之中,也就不难体现了。综上,昆曲和吴地文化对于昆舞的孕育赋予了昆舞以“文人之意”“虚实之境”“儒雅之行”的审美旨趣,也塑就了昆舞的审美局限性、独特性和地域性。

二、数字环境下昆舞的生发价值

当前,数字技术助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不再存在于“过去”,而赋予其新的呈现形式,使之充满活力地进入现代视野中,打破时空的限制,引导我们再度追寻。昆舞在如此的时代浪潮中面临的巨大的机遇同时也要应对各方面带来的挑战,昆舞的生发不仅仅是对于昆曲传统文化的“复现”,更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未来的探索,它的存在也必然有其价值意义。

首先,昆舞的生发是对中国古典舞体系的补充。其一,从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来看,是集百家之长进行继承创新,并跟随时代发展而形成的舞种。中国古典舞体系现包括,以北昆和京剧为审美依托的“身韵”流派,以敦煌壁画复现进行元素提取的“敦煌舞”流派,以汉唐的文献文物为创作依托的“汉唐舞”。昆舞在發展中坚持“排他性”“局限性”原则,它代表江南特色地域性,如昆舞延续了昆曲的“园林范式”[3],对江南地区的舞蹈体系进行了补充,使得中国古典舞语言体系更为丰富。从文化上看,昆舞所承载的是江南水韵文化和明清雅士文化,这使得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底蕴更为厚重。其二,从昆舞本体语言特色看,昆舞追求体验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具身化”感知,这实际上是对数字时代的“身体”存在进行了追溯。昆舞始终强调对身体的内在感知,从艺术审美角度削弱了身体的机械性,增加了人文性。昆舞讲求“先立脑,后立身,以意先行,身体从之”,以“意”引领是昆舞的核心要素,它强调在舞蹈时思维的集中、思想的集中,抛弃外在世俗,沉浸于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感知,这让昆舞除却舞蹈的“身体”这一要义外,更深化了“身心合一”的特征。“意”是思维、思想的集中,它同时也是昆舞在表演中意象生成与意境创设的先验条件,这使得昆舞的“具身化”体现出“有意味”的身体运动。这一角度是基于数字环境下舞蹈身体的反向思考形成,“远离”身体的趋势越强化,我们越要抓住身体的意义延伸。其三,则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赋能,昆舞是昆曲的延伸,也是昆文化的转化。首先体现出对于昆曲表演艺术原生形态的保持,如今的昆舞虽然为了舞动方便在行头上有所简化,但从视觉上看还有着浓厚的戏曲样态,其华丽的服饰、精致的戏曲头饰也代表着中国传统审美;包括其音乐的使用,在昆舞的功能性训练、风格性训练,以及剧目呈现中都留有昆曲的韵律,如昆曲节奏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昆舞是吴地文化的继承转化,江南细腻温润的水韵文化和葱茂碧绿的园林孕育着昆舞,使得昆舞呈现出含蓄内敛、端庄秀雅的气质,将静态的文化转化为动态的“身姿”,舞出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

昆曲的韵律和昆文化的韵味让昆舞的身体成为文化的符号,“符号本身往往是部分的,而他代表的意义是整体的”[4],昆舞就是新时代“昆”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处于发展中的昆舞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而避免大众的审美疲倦,但整体性的文化价值是亘古不变的,昆舞生发的多维价值最终也依托于文化价值。

三、数字环境下昆舞的生存方向

昆舞是中国古典范畴中尚处于延伸发展阶段的新生儿,在尊崇传统的同时也要融合现代审美,把握其现代性也是其未来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数字环境下的“新媒体舞蹈”是近年来最火爆的舞蹈形式,它让舞蹈走向了群众文化,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为“人人可舞”“人人能舞”奠定了传播基础,这为昆舞的传播也拓展了思路。从传播的角度对数字环境下昆舞的发展现狀进行分析,目前还存在几大问题。一是传播内容不够丰富。目前网络上可以检索到的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有舞剧《干将莫邪》《虞美人》《嫦娥奔月》,这三部作品代表了昆舞“萌生”与“发展”的两个阶段,剧目作品有《五指莲花兰》《春》《昆丑争艳》《情醉三月天》《昆扇》《花梦》《林中燕》,其中《五指莲花兰》获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春》获“桃李杯”优秀演员奖,《昆丑争艳》获第八届荷花奖铜奖。从作品数量来看,作品更新略停滞,没有创新性的优秀作品持续推出,包括学院内教学,仍以这几部作品的学习为主。在参考文献层面也相对匮乏,主要集中于昆舞创建初期生成的文章,大部分收录在昆舞论文集《昆韵流芳》中,仅有教材《中国昆舞本科教材》。二是受众较为局限,主要在江南地区进行传播。目前昆舞的专场演出、综合演出等都还只在江苏省内进行巡演,虽然昆舞离不开昆文化的承托,但是它需要做的是以江苏为中心的发散性的传播。网络上也有兴趣教学机构对昆舞进行教学,但肢体表现上都趋向于模糊,以至于外界对昆舞本体的理解存在误区。任何事物在进行流线性传播时,要经过“消磨”或“再加工”以至于不同的时间、环境呈现出的也是各有所异,最后可能事物初始状态已不再存在。昆舞在传播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能量的散失,那么这就需要其本体内核能量足够强大。三是传播途径较少,学院人才培养与社会团体的进度不统一,存在割裂感。网络平台是数字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形式,昆舞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网络传播途径,仅有一个微博账号对学院内昆舞的动态进行转发推送。数据时代的信息更迭是十分迅速的,在一“推”一“划”中就可能马上被淹没。

昆舞的发展虽然要坚持“排他性”原则,但还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思考怎样利用数字手段让昆舞更为广泛地进入大众视野中,激发大众审美活力,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下多重路径,赋能昆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首先是在内容创新层面,要回归于昆曲母体进行挖掘,构建稳定结实的文化内核。2001年中国昆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再次进入蓬勃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又为昆曲的保护与继承推波助澜。在此背景下,昆舞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所提供的文献资源,对电子资料有效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能够延续性发展的因子元素,高效转化昆曲所赋予的优质基因,合理利用地缘优势对江南吴地文化进行追溯。在传播路径上,一方面利用数据库将昆舞资源与昆曲资源进行整合,让观者在进行引擎搜寻时,能够同时对昆舞和昆曲进行了解,在观众思维中建立二者的文化勾连;另一方面在有影响力的平台创建昆舞账户,通过“云端”完善昆舞的背景在普通网络用户中的普及,如可以通过“b站”进行经典剧目的播放,通过公众号对有关昆舞的文章进行实时推送,紧随时代麦浪,建设属于自己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IP平台,完善整体传播模式;再者,利用影像的“拼贴”“重组”等功能,对昆舞传统作品进行重构,放大作品的视觉显著点来抓住观者的视觉焦点,抓住新媒体的视觉美化功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舞、曲交织,引起读者兴趣。利用数字化丰富昆舞的传播路径,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基于传承和传播两个重要切入点,抓住年轻群体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是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可以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手段,整合年轻人对于昆舞感兴趣的要素,从一点深入,形成赏析、教学、体验的系列文化活动,让昆舞虽根植传统,又能够深入大众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数字技术正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方面,它好似成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构建了不同场域不同时间身体的虚拟“在场”,又好似我们身体的对立,遮蔽了我们身体的存在价值。舞蹈是以身体为表达媒介的艺术,在数字环境下也在接受着数字科技的追逐,并悄然改变着创作与表达的方式,转换我们思维经验中舞蹈的“身体”。中国第一部数字交互舞蹈《西河剑器》开创了中国交互舞蹈的先河,数字技术在这部作品中不再是辅助表达的工具,而是作为一个“表演者”与舞者进行肢体的交互。除此之外更有“看不见”身体的舞蹈,通过数字技术“肢解”舞蹈作品原态,抓住文化内核进行视觉审美改编。如目前网络上由新媒体艺术者改编的《唐印》《青绿·印象》,通过对舞姿进行数字分析,利用实时渲染生成色彩斑斓的“粒子”,通过“粒子”的聚合与分散实现舞动的文化承载。这些新式的舞蹈作品给予我们视觉以强烈震撼,但同时也引发我们思考,舞蹈“长于抒情”会不会逐渐“内向化”,以至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虚拟化的数字身体?带着这些问题,对如此背景下昆舞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需要以更加深刻、全面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技术的身体”是数字时代身体最明显的身份,它引领着昆舞的身体意义适当“延伸”。在技术的身体这一维度不是要将身体转化为技术,而是在与技术交互融合相处时思考如何“自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技术给予舞蹈在视觉上极大的改观,但技术的融入并不是每每都有价值,舞蹈的表达、传递、交流功能不可被忽视,比如在进行昆舞作品创作时,要考虑数字技术对作品介入多少才会为作品的表达加成。再者,发挥数字环境中“人”的媒介功能,人在传播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对于文化“活态”传承具有纯粹性的优势,“发挥好‘人的媒介功能是根本”[5]。昆舞作为昆曲的继承发展,要保持住昆曲中的“身段”样态,就要重视“传承人”的发展。数字技术由人根据需求所创造,人始终是主导,我们在探索科技发展的同时也要坚守住对“人”存在价值的保护,而不能剑走偏锋。

昆舞的身体“既是历史产物又是现实产物,既是世俗产物又是信仰产物,既是日常产物又是审美产物”[5],昆舞与技术的对话融合要建立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关系上,最终落脚于技术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昆舞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为“古”与“今”文化的转变搭建桥梁。昆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与现代技术的有机交融,无论是教育、传播还是昆舞本体内容的丰富,都为传统文化铺设更为广阔的发展路径,也为昆舞的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鲜血脉。

参考文献:

[1]熊姝,贾志刚.昆曲表演艺术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于平.中国民族舞蹈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3.

[3]顾玲森.昆曲与人文苏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4]刘健,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38.

[5]甘子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210.

作者简介:

宋春颖(1999-),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数字环境发展路径传统文化
数字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民营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