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引领下的舞蹈艺术探讨

2024-06-05赵倩陈怡琳

新楚文化 2024年9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挑战

赵倩 陈怡琳

【摘要】现在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了各行各业的“引领者”,舞蹈的发展也在所难免。技术与艺术相融合已成大趋势,但在这条探索之路下,深入思考舞蹈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能否被时代所延续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因此,本文将从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技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技术引领下舞蹈艺术的理性思考与审视三个方面入手。旨在通过对舞蹈艺术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分析,探讨舞蹈艺术在技术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以及所应对的挑战。

【关键词】舞蹈艺术;技术引领;舞蹈艺术与技术融合;挑战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9-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9.014

提起“技术”一词,人们的大脑就会闪现类似于“劳动”“技能”“科学”“本领”等词语,因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它需要学习与实践才能掌握,是理性的、具体的,而“舞蹈艺术”却是感性的、抽象的。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语境中,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在其“依托自然—遵从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反映着“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1]。人类的一切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物质的表现,必然是依托自然而存在的。人类所创造的舞蹈艺术不仅代表着人类文明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代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因此,在当下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与艺术、技术与舞蹈相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我们在享受着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红利时,不得不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当下,技术引领下的舞蹈艺术如何不被时代所淘汰,离开了技术的舞蹈艺术该如何站稳脚跟?因此,技术引领下的舞蹈艺术具有一定探讨意义,同时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参考价值。

一、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艺术,在文化自信觉醒的年代,舞蹈也在追根溯源。受其艺术本体形式的影响,舞蹈艺术尽管代代相传,但也不能做到完美的保留,尽管古代文明辉煌成就丰富多样,但没有录像带、摄像机、手机等技术手段,这决定了舞蹈的历史遗存需要从各种文字图片中进行考究。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舞蹈的发展频频受阻,导致发展缓慢。随着舞蹈艺术与各类技术有了多方位的交叉融合,现在若想将舞蹈记录下来已不成难题,可以利用影像手段对舞蹈进行记录保存,并且在舞蹈表演中不再是单纯地用身体语言表演,还可以借助灯光、音效等元素的配合,创造出更加震撼、独特的视觉效果。

舞蹈中的技术运用体现在以下几类:一是灯光技术。属于舞台装置的一种,经常用到的有泛光灯、聚光灯、幻灯等[2],通过不同的灯光类型为舞台营造出不同空间上、时间上的幻象,展现出作品本身所特定的艺术效果。灯光技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更多样的可能,使舞蹈艺术本体特色更加光彩夺目。二是AI虚拟技术。具备动作捕捉与还原能力、情感识别与表达能力、动作优化与设计能力等,不仅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使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到舞蹈表演,赋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可以赋予舞蹈编导创作出更多的可能性,使舞蹈艺术更富有感染力和视觉效果,令这门“感官艺术”也变得科技化起来。三是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来处理、运输、储存、展示与交互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图片、图像、视频、音乐等进行综合处理与管理,再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其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多体现在舞蹈教育方面以及舞蹈传播方面,该技术能够将丰富的舞蹈专业知识系统地整合,利用視频、声音、多种计算机软件等形式帮助到学生进一步学习舞蹈,不仅为学生学习舞蹈提供了有效帮助,也加强了对舞蹈的感官体验[3]。数字媒体技术利用网络技术将舞蹈艺术带到观者面前,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拓宽了传播途径。

二、技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一)舞台灯光技术

对于舞蹈创作,技术手段增加了舞蹈创作的活力,使其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舞蹈创作中,也脱离不了舞台灯光的加衬,但面对传统的舞台灯光,灯光设计没有在舞蹈作品设计时被提前考虑到,大多只是去考虑作品本身的质量,还有舞蹈在舞台中的整体调度、音乐与动作的配合度、舞蹈技术技巧使用的恰当性、动作姿态之间的连贯性及审美的趣味性等问题。时境变迁,舞蹈艺术也不甘落后,在舞蹈中编导大胆以新形式进行创作,对灯光的使用也是变化多端,赋予作品本身独特的风格,看似耳目一新,实则为编导的创作大幅提升了难度。

首先,编导需要打造自身。跨越到灯光技术领域是新时代对舞蹈编导的更高要求,深入钻研舞台灯光技术,并将灯光技术与自己的创作内容相匹配,期望达成舞蹈本身与灯光相统一的效果。其次,编导在舞蹈动作的编排设计中必须更加严谨准确。不同的技术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舞台灯光技术要求编导在起初创作任何一个动作时都要赋予其不同色彩,例如一个回眸动作,如果是悲情,则选用冷色调灯光;如果是浪漫情节,暖色调灯光就再合适不过了。舞台灯光技术要求编导明晰在作品创作中对空间的虚实把控。灯光这一元素从物理的角度来说是无形的存在,同一个舞台中,若要表现两个空间单靠舞蹈技术是达不到的,需要利用舞台灯光“虚化”这一特点,借助舞蹈媒介被释放[4],打造出更加奇妙、和谐的视觉感。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就要多方面考虑舞台灯光的参与度,将舞蹈与灯光技术有机融合,产生鲜活的舞蹈画面。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技术的出现对舞蹈创作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编导们也在疯狂产出舞蹈作品,当对不同技术手段的使用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时,很容易使编导产生“惰性”,使舞蹈作品失去了本身的“真实感”与“灵韵”[5],而这一本末倒置的现象给舞蹈创作者们敲了警钟,难道技术真的能够代替人类?当然是不能。舞蹈艺术的本真在于艺术者们洞察到世间“美”所创造出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编导无意识的灵机一动,是感性思维的出产物,而不是从一开始为了技术手段量身打造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并不能被机械化、复制化,也不能像机器一样编入程序代码随后疯狂产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6]。因此,舞蹈创作并不能依靠某种技术手段而存活,艺术者们也不能停止思考、停止创造。

(二)AI虚拟技术

如果说四大发明是古代社会中最伟大的发明,那么AI虚拟技术就是现代社会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AI虚拟技术涉及范围广泛,舞蹈领域也不例外。

对于舞蹈演员而言,舞蹈表达的媒介在于肢体躯干。在舞蹈表演中,演员只需要考虑舞蹈动作、技术技巧、舞台调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通过演员自身不断练习都能避免,但社会的进步,群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对舞蹈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AI虚拟技术的融入一方面通过对演员本身进行准确的全方位定位、对动作的模拟设定、对舞蹈节奏的精准计算、对演员表情的捕捉识别与还原等,使舞蹈演员可以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从而减少训练时间和表演失误。同时,情感识别和表达技术也可以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角色及情感,提高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有效地推动着舞蹈演员表达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帮助舞蹈演员提高表演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AI虚拟技术的产生必定对舞蹈演员本体也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7]在舞蹈表演中,技术的加持是虚拟的,但运用技术的主体是现实的。

面对一切提前设定计算好的技术,舞蹈演员本身的舞蹈表达力如何才能不被弱化?攻克这一难题要具备两点:一是演员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力要加强。在AI虚拟技术的关照下,舞蹈演员需要拓宽舞蹈表达的新路径。需要考虑的是,舞台表演中的方位问题、空间问题以及与技术的结合能力,这不得不促使舞蹈演员严格要求自身肢体的控制力以及动作配合的反应力,同时还需要锻炼自身对数字媒体舞台的掌控能力和适应能力。二是演员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再精准的技术都会有出错率,当演员遇到此类问题时,心理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才是主观能动性,以不变应万变,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糅化技术带来的问题,不失舞蹈本身的意境表达。因此,在时代的促使下、科技的推动下,舞蹈艺术领域中越来越需要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学习进步,进而推动舞蹈艺术事业的发展。

对舞蹈观赏者而言,AI虚拟技术的融入大大加强了观赏者的视觉体验。AI虚拟技术可以将舞台表演进行虚拟化处理,让观众拥有多方位视角的欣赏体验。同时,AI虚拟技术还可以将舞蹈表演进行特效处理,增加舞蹈的灵动性和趣味性,进而增强互动性,提高观众审美水平。通过AI虚拟技术,观众可以与舞者进行更为紧密的互动。例如,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与舞者进行实时互动,参与到舞蹈表演中,更深入地了解舞蹈的技巧、韵律和艺术内涵,使得舞蹈观赏者更愿意去了解舞蹈、体验舞蹈。

(三)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拓展了舞蹈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受众群体,大力推动舞蹈事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舞蹈相融合,使舞蹈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也逐渐有了话语权,舞蹈艺术经过数字技术的影响,被大众所看到。手机短视频目前传播较快的渠道,观看者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各大媒体软件,欣赏到各个门类的艺术及各式各样的舞蹈艺术,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视野,被大家所关注。如河南卫视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虚拟场景的使用使一群可爱的舞蹈演员穿梭回唐代,令观者置身于唐代盛景之中;还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也是与数字技术融合,使单一的舞台动了起来,增加了舞蹈演员的立体感,丰富了观众的画面互动感,被大家赞不绝口。这些都是舞蹈艺术者们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为舞蹈艺术传播探索出的新路径。促进舞蹈与技术交叉,可以达到跨文化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观赏者都能感受舞蹈艺术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因此,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的传播,这种交叉式的技术运用给予舞蹈更多的可能性,不仅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也有助于促进舞蹈艺术的全球化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避免了舞蹈艺术被“边缘化”,推动了舞蹈艺术整体的发展。该技术的融入使得舞蹈艺术者们提供更多元的舞蹈内容,分享更多的舞蹈历史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舞蹈、学习舞蹈。

三、技術引领下舞蹈艺术的理性思考

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中将技术视为人的生存方式所提出的“人体器官延长说”[8]思考,尽管技术带给舞蹈如此多元的新活力,我们应带着理性与审视的目光去看待技术与舞蹈艺术相融合的现象。并且,我们仍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人类所创造,而任何一种技术的产生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其并不能将人类群体取而代之,面对技术在舞蹈艺术中的过度应用问题、技术对舞蹈艺术创作个性的抹杀与限制等问题,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不能一味地依赖于技术之上,而是要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使得技术在舞蹈领域有更融洽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同时,也能促进技术引领下舞蹈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与交流,为舞蹈发展道路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舞蹈艺术在技术的引领下正积极探索和发展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舞蹈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不仅为舞蹈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其成为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并被接受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艺术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为我国舞蹈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类的进步驱动着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造福着人类社会。在这个技术“热”的时代里,舞蹈艺术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通过实践检验新兴事物的价值,技术与舞蹈艺术的融合,创造出符合当下人民群众需求的舞蹈艺术,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洁.元宇宙的本质规定、作用机制和实践指引——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23(05):40-47.

[2]姜金子.舞台灯光技术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J].艺术家,2021(05):145.

[3]许毓晓.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舞蹈教学研究——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J].中国科技论文,2019,14(07):836.

[4]黄晓鸣.舞台灯光技术中光影的虚实表现[J].艺术家,2020(10):86.

[5]张思桐.AI艺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哲学反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4):36-43.

[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 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01):12-14.

[7]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王洁.元宇宙的本质规定、作用机制和实践指引——基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23(05):40-47.

作者简介:

赵倩,女,汉族,河南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陈怡琳,女,汉族,河南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挑战
我来挑战(二)
舞蹈艺术中形式美的思考
《羚羊的外套》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舞蹈艺术与身体的审美关系刍议
叽咕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