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05牟晓伟高铭泽陈佳慧
牟晓伟 高铭泽 陈佳慧
一、前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吉林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省份,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然而,长期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实现共同富裕存在一些阻力。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人才,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等教育和共同富裕的理论阐述
(一)高等教育的內涵
高等教育是指在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在大学、学院、高等教育机构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高等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更高级别的学术知识、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以帮助其为未来的职业和社会角色做好准备。高等教育通常包括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涵盖各种学科和专业领域,覆盖了广泛的学科和专业,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医学、商业和艺术等领域,其通常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有才华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教育体系,但都具有提供更高级别教育和培训的共同目标。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知识传播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是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理念,强调社会的繁荣和福祉应该普遍分配给整个社会,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或特定群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双结合的富裕。从时间维度来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在教育上做好建构,教育同样具有长期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就要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全体人民及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者要始终遵循,但同时也要根据国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新时代发展特征。教育与其相辅相成,也要随之与时俱进,立足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实现平等的社会和广泛的繁荣[1]。
(三)共同富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应该与之紧密结合,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和渠道。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教育本身被社会经济发展所制约,也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富裕形式,而物质资料的发展同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共同富裕的实现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三方面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单纯将三个方面扩大增强就是实现的办法,需要三者相互联动。质量和结构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本,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这种增幅效果也必须靠规模承载,规模的扩大才能体现出质量和结构的经济价值,才能促进共同富裕的使然[2]。
三、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吉林省高等教育推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也为产业结构升级输送了大量人才。从规模上看,吉林省拥有众多高等学府,涵盖了综合性大学、专业类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个层次,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据统计,截至目前,高校在校生总数超过百万,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从质量上看,高等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从结构上看,高等教育结构逐步优化,不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高校间合作交流日益密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成为发展主旋律。吉林省拥有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在不同领域提供广泛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涵盖经济、管理、文学、艺术、机械、汽车、农业、理学等各个学科门类。特别是吉林大学由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等多所高校合并组成,学科门类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科选择。其他本科院校包括民办高等教育学校在内,专业建设仍然趋向理工为主,文史为辅的状况。而大部分的专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相对注重经管、电商、电气等实用性专业,因为此类专业可以更好地为学校带来社会效益,提高学校知名度[3]。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大量知识丰富、综合素养强的理论与应用人才。截至目前,吉林省研究生培养机构有22 所,五年内仅增加一所机构。伴随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推进,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逐年上涨,从2018年的24189人增长至2022年的32395人。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较早,然而在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制度上却有失衡现象。首先,学术硕士的发展相对较早,研究生培养体制和机制相对成熟,而专业硕士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后起之秀,发展相对较晚,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教育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多数教育资源和资助在学术性硕士方面占比较高,而专业性硕士可利用资源较少,甚至在某些专业上没有更多的资源支撑,导致专业报考人数低,专业领域人才输出少,专业发展受限。尽管国家已经调整学术和专业硕士的比重,但是学术硕士在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认可度仍然较高,而专业硕士在企业和职业市场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多数企业甚至高校自身对专业硕士的重视度低,导致其含金量低于学硕。
2018—2022年,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由62所提升至66所,在校人数也由658327人增长至788677人,为社会输送大量教育和科技方面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本身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养不高,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中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上都无法满足社会所需,“出口松”的毕业形式更是导致学生不能有效适应社会需求,无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吉林省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二)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
受地区整体经济因素影响,吉林省相比于一线城市或者东北其他地区,薪酬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高学历人才的收入需求,难以吸引留住高学历人才,流出率高于流入率。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受限也是导致高学历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吉林省的经济相对欠发达,高层次人才在此地區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狭窄,难以满足其个人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科研环境不够优越等因素也对高学历人才的流失起到了推动作用。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导致吉林省部分人才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缺口,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影响了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高学历人才往往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流失将直接影响到吉林省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升级能力,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高学历人才的流失,吉林省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面临着人才断层和素质下降的问题,制约了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2.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指各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的现象。该问题在我国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其中也包括吉林省。首先,吉林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吉林省的高校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主要集中在省会长春市和少数几个重点城市。全省高校众多,但仅有一所985高校吉林大学和211高校部属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引领,且都坐落于长春市,而其他地区的高等院校层次较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的人才有限。二是教育设施和投入的不平衡。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关于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吉林省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497.35亿元,黑龙江省为614.68亿元,辽宁省为743.18亿元,可见吉林省高等教育上的投入与东北其他两省相比有着不小差距,而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领跑省份,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高达2182.55亿元。
3.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知识的纵深程度和教师的实践指导,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科研产出,而不是单纯利用理论讲解对知识进行反复陈述和记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高等教育在人才方面的输出,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将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服务经济发展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吉林省高等教育短板在于学术科研能力弱,双一流大学稀少,国家级一流学科建设单位也不多,无法满足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全省高校的科研水平,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留省,是吉林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吉林省高等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留省人才政策
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留省人才政策是促进人才集聚与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留省人才政策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留省人才政策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同地方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制定针对性的留省人才政策。只有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的人才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吉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为高等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校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学习机会,有目的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平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让教育为科技助力,让科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核心支撑,为本省高水平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省内每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研、本、专学生有部分在就业上出现困难,其中不乏多能力突出的学生,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落实落地政策,根据地方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本地、扎根本地发展[4]。
(二)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性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更体现在对不同群体的平等机会和平等待遇。吉林省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高校的支持力度,缩小教育差距。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往往面临着师资、学科建设、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教育资源不足。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与优质高校的合作交流、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支持等方式,帮助相关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实现公平发展。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估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高校自我完善和提升,促进公平竞争,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三)建立健全教育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教育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吉林省需要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健全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教育资源向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提升教育服务的均衡性。二是加强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监管机制,是保障教育服务公平公正的重要途径。应该建立教育服务评估体系,制定相关标准和指标,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三是拓展教育公共服务领域。除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服务,还应该注重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5]。
五、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高等教育在助推共同富裕实践中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吉林省高等教育应当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多力量。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互惠共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所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障。只有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贡献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引用
[1]邓璐.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商展经济,2024(03):27-30.
[2]陈思杭.教育促进共同富裕:逻辑转向、范式创新与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5):9-15.
[3]赵文学.高等教育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1):1-7.
[4]任增元,沈玥彤.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4(03):31-41.
[5]赵庆年,刘克.高等教育何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规模、结构和质量要素的协同效应分析[J].教育研究,2022,43(10):62-82.
基金项目:1.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吉林省高等教育助推共同富裕的服务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JX2023D788);2.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职业教育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H21170)
作者单位:牟晓伟、陈佳慧,长春人文学院;高铭泽,长春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韩 柏 蔺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