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浅析张培基对《别了, 贺年片》的翻译
2024-06-05邱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进一步深化,散文翻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重要。著名翻译家张培基所作《中国现代散文选集(三)》可谓文学翻译的典范,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便利之窗。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旨在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佳作《别了,贺年片》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散文英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未来散文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别了,贺年片》;功能对等理论;英译散文;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11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4
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风格而广受读者的喜爱,其独特之处在于行文的自由度以及灵动的神韵。这一文体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叙述故事情节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并抒发主体的思想和心志。在散文的世界里,文字间的婉转流动如同一幅水墨画徐徐散开,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由于散文语言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高度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译者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在散文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注重散文的内涵意义的准确传递,又要将散文鲜明的意境和风格再现,使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源语著作的真情表露和意境之美。
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科技翻译产品功能快速更新换代,时事和科技文本的大量翻译使得散文作品逐渐边缘化。面对中国散文翻译的现状和相关问题,许多前辈和学者致力于研究翻译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结合中外语言表达差异,运用归化、异化、意译、直译等翻译方法对散文翻译不断深化和完善,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因其深厚的翻译功底以及对源语的高度契合,为散文译者提供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国内散文翻译研究
1964年,备受瞩目的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在其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阐述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指出,在翻译的复杂领域中,存在着两种根本性的取向,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1]。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维,强调了译语在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时需要保持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形式对等的角度来看,它要求接收语的信息尽可能与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对应。然而,在两种语言中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等的元素。因此,他认为译者关注的主体并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一对一交流,而是受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与原始受体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动态关系基本相同[2]。动态对等以自然性为翻译的最高目标,以意义对等为基础,其次是文体对等,使接受者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环境与两种文化发生联系。由于动态对等的含义常被误解,他将动态对等更名为功能对等。
奈达指出,衡量译文的关键不应局限于词汇、句法和文本方面,而在于接受者在最大程度上能否正确的理解和欣赏译文。他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中指出,功能对等是译文接受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方式上应产生与原文接受者相似的感受[3]。这意味着一个好的译文应该是忠实的且富有表现力的,使目的语接受者能够达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
翻译早期阶段,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根据直译和意译的标准来进行翻译,译者会通过逐字对等的方式来翻译源语读者不能完全理解的部分,或者译者会过分使用意译法,凭借主个人观因素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曲解原文的意思,因而无法在原文和读者之间建立充分有效的理解桥梁。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该结合运用其他方法对译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正如杨赛所言,就翻译中的语言沟通来说,尤金·奈达提出翻译不仅要有信息功能,还要有表达和命令的功能,注重讨论原文的信息水平和表达水平,兼顾内容和形式再现原文的风格,更贴近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4]10。孙楠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两个方面结合译文实例详细分析了奈达的理论,注重讨论源语的语境、风格以及读者的反应。[5]8-9
此外,许多中国学者和翻译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散文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唐萍从文化干预的角度对张培基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进行了批判性研究[7]3。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即文化干预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异化积极介入的基础上,重点在于保持对原始文本的整体忠诚,并无限延伸,达到对终极含义的无限接近。从具有代表传统文化的词语的角度,张磊和朱露认为,对四字成语的翻译可以运用意译法,因为中国成语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通过直译再现,那么意译法可以更灵活地传达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以及语境信息,使得目标语言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感知原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6]49。陈兆霞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张培基的译文,一是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中隐喻表达的三种不同来源;二是译者实现隐喻表达的四种主要方法[8]11。吴荧丽选取了现代汉语散文英译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了张培基在翻译这些修辞手法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认为张培基对不同修辞手法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取决于修辞手法本身的特点和具体语境。[9]25
这些学者的研究资料使我们对功能對等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散文翻译理论以及相关翻译策略的分析方向提供了新视角。
二、原文简介与特色译词分析
《别了,贺年片》是中国著名散文家、剧作家柯灵于1996年12月16日创作的一篇散文,其文笔含蓄真挚,语言简练优美。1997年,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柯灵散文集《燕居闲话》中看到这篇散文,深受感动,并于年底将其翻译成英文。
散文的第一部分深刻描绘了作者在病后的颓废状态,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第二部分则生动展示了作者步入退休生活后的晚年时光,尤其在年末临近时,他怀着对亲朋好友的深情思念,欲寄送贺年卡聊表心意。然而,在制作、购买卡片和邮寄的过程中,作者感到自身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放弃了这一美好念头。第三部分刻画了作者内心的愧疚之情,对未能亲自送上真挚祝福的遗憾之感。这一情感的流露是作者对岁月易逝的感慨,流转的时光仿佛是一场无法停歇的旅程,带着我们穿越春夏秋冬,从而使读者更能共情,并思考生活中那些珍贵的、值得回忆的时刻。全文大量使用四字成语,句型简洁凝练,极具汉语言文化特色,对深入研究散文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散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语言色彩和文化的写作形式。它既包含了传统的汉语四字词和俗语,又能将白话文和文言文巧妙结合,其语言简洁明了,可读性强,不失本义,更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下面选取了文中具有代表汉语言文化的四字词语,并结合张培基先生的英译进行分析。
(1)原文:去秋一病,病后颓唐,至今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健康水平。[10]119
译文:My illness in the autumn of last year left me in poor shape and so far Ive not yet restored my former state of health.[10]121
中文中的“去”字可以引申为多种含义,文中则由本义“离开”被动引申为“过去的”,因此“去秋”一词是指去年秋天,即译文“the autumn of last year”;“颓唐”是指人心情低落或处于一种沮丧的精神状态。在语境中,鉴于作者暮年患病,笼统地将其翻译为“in poor health”较好,而此处,译者巧妙地采用“shape”一词,表示作者身形面貌因生病變得消瘦憔悴,更为细腻地传达了作者日渐不济的身体状况,而这一变化是由内而外显现出来的,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蕴含于文字间的动态感。
(2)原文:……不免干些灾梨祸枣的闲人之业。[10]119
译文:...I keep the old habit of wielding my clumsy pen.[10]121
“灾梨祸枣”在日常生活中是并不常见的四字成语,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底蕴有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据字典的解释来看,过去的时候书籍一般是印在梨木或枣木雕板上,通常用来形容一本书被滥刻得毫无用处。为准确地翻译这一术语,译者通过结合上下文来探究作者试图传达的深层含义。作者想写贺年卡送给朋友和亲戚,无奈自觉不作文章甚久,文笔生疏,又因病卧床,更觉力不从心。“梨、枣”正是照应文中“贺年卡”一词;“干些灾梨祸枣”可以理解成“挥着我笨拙的笔”,这是作者的谦抑。张培基先生在此处用单词“pen”来代替中文“贺年卡”一词,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在表达内容上实现了文体对等,而且将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转换得与众不同,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魅力。
(3)原文:……又是腊尽春回时节,谨布心曲……[10]120
译文:...and spring has returned after winter is over.Let me avail my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tell what is on my mind...[10]122
“谨布心曲”,虽形式上看似是四字成语,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语,显然直译是行不通的。因此,对这类四字词的翻译必须结合原文进行。首先,“谨布心曲”在结构上属于成语八大结构类型中的动宾结构,我们可以选择拆分词法来解读原意,“谨”字可以理解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布”字具有比喻意义,在这里是一个动态词,意为有序梳理;“心曲”一词指内心深处无法释怀的东西。通过这种手法并结合作者写整篇文章时的氛围和心情,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想要通过整理内心的往事来倾诉自己的疾苦,所以译者将其翻译为“to tell what is on my mind”,达到了意义上的对等。
(4)原文:……在于来日苦短,精神体力日见不济,世故困人,而又不能抽刀断水……[10]119
译文:...is that my days are numbered and Im going from bad to worse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While busy attending to social relations,Im meanwhile loath to cut off ...[10]121
“来日苦短”意思是生命所剩时日无多。通过对中西表达方式的理解,译者将其缩短为一个英文单词“number”,采用了此单词的动词意义,运用被动语态“be numbered”以示时间屈指可数。
“日见不济”在文中意思是指作者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因此,译者采用了英文介词短语“from...to...”,形容词“bad”和“worse”在用词程度上逐步递进,更能使读者直观地感受作者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抽刀断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字成语,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一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原意指挥刀斩断流水,而之于原文是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流水”喻指作者身体不济但无奈受道德所困无法隔绝与亲友间的礼尚往来。译者直接采用英文中“cut off”一词,充分展现出作者对应酬之事欲快刀斩乱麻,做到了语义上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三、张译《别了,贺年片》中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意译法
意译往往以传递信息为首要任务,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技巧。特别是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能用直接翻译法或结构翻译法来再现源语意义的情况。这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和用语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为了保留散文语言的独特性,让目的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深意和熟悉连带的传统文化,意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原文:……毅然割弃文字因缘……[10]119
译文:...Im meanwhile loath to cut off my devotion to writing.[10]121
“文字因缘”倘若按照形式对等直接翻译为“character karma”显然是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也不能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的含义。翻译是通过使用最适合、最简洁的词语或句子来描述原文从语义到文体的信息,包括语义和文体信息的再现。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功能对等往往比形式对等更受欢迎,但它并不完全是只考虑内容而不考虑形式。其思路是在内容对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文体形式对等,或者在特殊情况下,先实现内容对等。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表达方式。通过文中“毅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写作满怀热忱,可谓是为之倾其一生心血,因身体不济出于无奈而再三决定放弃。这里其实蕴含着一种借喻,用“文字”来代替“写作”一事,所以译者将其翻译成了“my devotion to writing”,表现了作者对做出放弃著文这一决定的犹豫不决和眷眷之心。
(二)省译法
在汉英翻译中,省译通常是指对汉语中意思相近的词语或修饰语无须进行重复翻译,或者可以用与汉语意思相近的英语单词来替代。这样一来,翻译就避免了一些表达方式上的烦琐,增强了语言的流畅性,更有利于读者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1)原文:……顾此失彼,难以周全。[10]119
译文:...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take care of both at the same time.[10]121
汉语常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词语或句子以示强调。若英译本试图在表面形式上与中文原文相匹配,就会造成内容含义重复、句子结构累赘,以及逻辑混淆不清。文中,“顾此失彼”和“难以周全”这两个词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无法做到两全其美。因此,只需翻译其中一个平行短语即可,无须重复翻译。
(三)转换法
在进行英译散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表达方式,无法简单地通过其表层意义来进行翻译。为了确保译文真实性、流畅、易读,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转换法的技巧,以更好地适应不同语言的表达规范。
转换法涵盖六种类型,包括词性转换、句子成分转换、表达转换、语序转换、正向否定转换以及主动被动转换。其中,表达转换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因为译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準确传达原意,还必须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这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语感和文学修养。因此,转换法在英译散文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为跨越语言障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策略。
(1)原文:坐食之余,积习难除,不免干些灾梨祸枣的闲人之业。[10]119
译文:In my retirement,I keep the old habit of wielding my clumsy pen.[10]121
汉语中,“坐食”的意思是只吃饭不干活。文中,“坐食之余”指的是作者的退休生活。我们可以对比上下文找寻线索。文章开头为“退离工作岗位,淡出社会活动,倏忽十有余年”(张培基,2020:119)。因此,“坐食”照应前文中相关等值词“退离工作岗位”,所以可以翻译成“in my retirement”,而不是依照表意直译。
(2)原文:矛盾的焦点,在于来日苦短……[10]119
译文: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my days are numbered...[10]121
“矛盾的焦点”貌似可以直接翻译,即“The focal point of the contradiction”。但不难看出,直译显得生硬直白,与文中描述的生活背景不太相符。因此,我们不妨转变思维视角,结合文本背景,“矛盾的焦点”实际上指的是作者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翻译是对目标语言的再创造,在意义层面做到对原文“忠实”的基础上,再在风格层面保留原作的“美感”,找到与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应物,以减少翻译口音的出现。
(四)倒置法
在汉语中,人们倾向于关注话题、意识流以及事物的表达顺序,常把修饰语和动名词放在句子或修饰词前。然而,英语用语习惯性突出主语或主题句,强调推理分析,使句子的内容围绕主题循序渐进展开。这就产生了倒置方法。
在汉英翻译中,汉语句子通常根据英语表达方式进行句式的调整和整合,使译文符合英文的表达逻辑。
(1)原文:……犹如老农冬闲,负暄闲话,乐在其中。[10]119
译文:...and also find pleasure in it,similar to an old farmer enjoying a chat while taking the sun during the slack winter season.[10]121
“老农冬闲”是主谓结构的四字词语,理解为“一位年迈的农夫在闲暇的冬日”。“负暄”的意思是指在阳光下取暖,与“乐在其中”一词相结合,展现出老农冬日晒暖的悠然神态。译者将“老农冬闲”一词进行拆分解意,根据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灵活运用倒置法整合句子结构,将次要信息放至句末,重要信息移至句前,达到句式结构紧凑,语言表述简洁流畅,实现了功能对等。
(2)原文:……谨布心曲,向海内外旧雨新知,识与不识的读者,表达我的惓惓之意。[10]120
译文:Let me avail my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tell what is on my mind and make known my sincere intentions to all my friends at home and abroad,old and new,and to all my readers,acquainted and unacquainted.[10]121
“海内外”属于方位格,“旧新”属于形容词。根据倒置法,两个修饰语应放在“朋友”之后;“识与不识的”在汉语中是修饰语,而“读者”是英语中需要突出强调的主语。译者采用倒置法,使句式简短明了,表达内容一目了然,主次鲜明。
四、总结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对跨文化交际和传播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译文读者用语习惯的基础上,准确、完整地传达出原文的含义,力求还原散文风格和文化深意。
《别了,贺年片》作为一篇经典的抒情式散文,作者从生活中的一则小事入手,传达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其文笔细腻流畅,语言风格简练明快、意蕴深厚,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写作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张培基先生巧妙地将翻译技巧与抒情散文融为一体,实现了言语对等与文体对等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0.
[3]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杨赛.从功能对等视角看外宣翻译中四字格的英译—— 《留学北京指南》翻译实践报告[D].首都师范大学, 2014.
[5]孙楠.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散文英译实践报告[D].南昌大学,2015.
[6]张磊,朱露.浅析成语与四字格的翻译策略[J].群文天地,2011,(16):49.
[7]唐萍.文化介入视角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8]陈兆霞.论汉译英过程中的认知隐喻转换[D].东南大学,2017.
[9]吴荧丽.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9.
[10]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19-122.
作者简介:
邱媛,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