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营州在民族交流中的作用研究

2024-06-05潘宇琳刘晓飞

今古文创 2024年17期
关键词:唐代文化交流

潘宇琳 刘晓飞

【摘要】在唐代,营州位于今辽宁朝阳,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交通枢纽,也是东西方商业贸易中必经的中转站之一,在唐代民族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发挥的。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大量的丝绸经过营州到达渤海国,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则常通过这条道路同汉族人进行经济往来,开展贸易;在宗教上,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经过草原丝绸之路传至营州,并逐渐扩大其影響力;在文化上,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营州成为民族交流的场所,粟特人、靺鞨粟末人、契丹人等民族在此聚居,互相融合,这也体现在了文学艺术的交流中。这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营州;唐代;民族交融;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7-008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7.027

基金项目:2023年辽宁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古代辽宁交通地位考察——以丝绸之路为研究视域”(项目编号:X202310165093);2022年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以辽宁地方史课程为例”(项目编号:LSJG202218);2023年大连市社科联立项项目“甘井子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项目编号:2023dlskzd109)。

“草原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具有交流农耕文明区与游牧文明区的双重意义,也是欧亚草原通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州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在唐代民族交融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此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①,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主要研究视域,通过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材料,从商业贸易、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分析营州在唐代民族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营建营州

“营州”作为行政区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营州是古十二州之一,商周时期的所谓“营州”相当于今河北、辽宁和朝鲜等地。至战国时开始在此地设郡,据学者考证:“战国时期燕国、秦、西汉都在此设立辽西郡;东汉时设置辽西郡、辽东属国;曹魏、西晋设立辽西郡和昌黎郡;前燕、后燕时设立昌黎郡;北燕时设并州、平州和青州,慕容皝、慕容宝、冯跋三燕统治时期相继建都于此,称龙城。” ②而三燕时期的“龙城”正是今天的朝阳。北魏灭北燕后,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防止国家的再次分裂,在时名“和龙”的朝阳设置营州,此后的东魏、北齐则延续了北魏的行政建制,“营州”也就长期属于中原地区统治东北的最高行政机关之一。隋唐时期延续了这个建制,营州于是成为“中原政权设在东北边地的唯一正州的治所” ③,并快速发展起来。营州在唐代的快速发展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其位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 ④,是沟通东西、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重要枢纽。东面临海,与朝鲜、日本隔海相望,也时常进行经济、文化上的沟通;北面与契丹相连,西面同突厥接壤,是各地区民族交流之地。在隋唐时期,其成为抵御外族入侵的重要窗口,而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也使其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环,为民族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商业贸易交往中的营州

草原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贸易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来自西亚的波斯、粟特人同中国商人进行经济往来。具体而言,这些商人往往会从域外进入内蒙古,取道安东都护府,穿过内蒙古草原到营州,营州正位于这条商路的最东端。《新唐书·地理志》对其的记载则是:“从边州入四夷,通译于鸿胪者,莫不毕纪。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 ⑤可看出营州是与少数民族进行经济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人来到营州进行贸易,甚至会为了贸易方便住在营州。在其中,粟特商人最为典型。粟特人在隋唐时期经常往返东西开展贸易以获取利润。据荣新江先生考证,粟特商人开展东西贸易的路径共有四条,其中有两条都以营州作为目的地。“一是从河西走廊,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东北向灵州、并州、云州乃至幽州、营州,二是从洛阳经卫州、相州、魏州、邢州、定州、幽州到营州”。⑥粟特商人以倒卖商品为生,到达营州后,他们又会经过“营州道”将货物倒卖到朝鲜、日本等地,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沟通中西的贸易网络,而营州正是其枢纽,国家也为此提供方便,如在此地设置榷场,鼓励贸易,这促进了营州地区经济的发展。李昉就对当时营州的繁荣景象大加赞赏,谓之“自开复营州二十年内,部落不耸,安农牙商,金帛山积,我国家之于惠贷亦深矣” ⑦。

如今在辽宁省朝阳市出土的考古文物也可证明营州在草原丝绸之路上扮演的重要地位。1993年,考古队对朝阳市黄河路唐墓进行了清理与发掘。在墓中,既发现了常规殉葬品,如镇墓兽、墓龙、观风鸟等,也发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殉葬品。如在墓中发现了两件骆驼,与此相对的也发现了骑骆驼男俑 ⑧。骆驼是在草原地区生活的民族常用的动物,骑骆驼是他们长途跋涉的交通方式,而这里出土的骆驼俑“双峰间置驮架,驮架中间置驮袋,后置生丝、织物,前左侧置一水壶,右侧悬挂一兽” ⑨,这正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西域胡人骑骆驼前往营州地区进行商业交往的情境,而其所进行贸易的商品是“生丝”“织物”,可见营州确实在草原丝绸之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渤海国与唐朝之间,有一条“营州陆路贡道”,从上京出发,经过营州,再一路向西,最终到达唐代都城——长安,这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渤海国向唐王朝朝贡频繁,大约一年一次。而唐王朝所赏赐回的物品多以丝绸为主,这些丝绸正是通过营州到达渤海国的,说明在渤海国建立后,营州仍然是唐朝与渤海国交往的重要枢纽,在经济往来和文化交往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说明此时由于渤海国的建立和主动汉化,草原丝绸之路有所拓展,可更方便地经营州到渤海国再到东北民族、朝鲜、日本,进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而“营州道”是渤海国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仅有的两条陆上道路之一,足以体现出营州在沟通唐王朝和渤海国之间的重要地位和其在草原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三、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营州

如前所述,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大量的西域商人来到东方并进行经济贸易。为方便贸易活动的开展,很多西域商人会选择住在营州,这就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朝阳市黄河路唐墓中出土的一些男俑、女俑中就能看到明显的域外民族特征,与汉族迥然不同。如前文所述的骑骆驼男俑“浓眉大眼,高眉深目” ⑩,而其他出土的男俑也有“浓眉大眼,注视前方,大耳下垂,颧骨突起” ?的典型异域文化特征。在此墓中發掘出的一件胡人石俑左手架鹰,个体很小,类似鹦鹉,产于靺鞨以东,辽宋后称海东青,说明此时营州地区已有一定数量的靺鞨人居住,而此胡人俑“辫发”的特征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墓中发现的一件女俑施叉手礼,这也是靺鞨族人的风俗,在宋辽金元时期广泛使用,此石俑是迄今发现的叉手礼最早的事例,足见营州地区在民族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此相似的还有很多,如1958年,辽宁省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辽宁朝阳西大营子唐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在中山营子屯唐墓中,发现了一件“乳白釉瓷人头”,这个瓷人“深目高鼻,像是胡人” ?。1990年朝阳地区清理发掘的一个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的胡人俑,武士俑、武官俑、仪仗俑、侍卫俑,各不相同,但都体现着胡汉交融的特点,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如在其中出土的仪仗俑“头戴圆顶帽,身穿翻领右枉窄袖长衣,双手持物作上下叠合状贴于胸前,腰束带,下身穿筒状裤,足蹬尖头黑靴” ?,这很明显不是传统汉族的服饰,而是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服饰鲜明地体现了在营州多民族交流的情境,体现其作为草原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促进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四、宗教文学艺术交流中的营州

在宗教问题上也能看出营州在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前文已述,粟特、波斯等地区的商人为经商,常常会经过营州。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宗教信仰也会传入营州地区,这样营州地区的宗教信仰就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比如,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这一宗教在中国被称为“祆教”,这是一种二元论宗教。随着粟特商人的贸易行为,这种宗教也逐渐传入我国。唐玄宗时期,粟特人在长安的居住人数明显增长,而安禄山正是营州人,他得到玄宗宠信后,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展起来,还得到了赐座勤政楼玄宗御前金鸡帐下的恩宠,据有关学者考证,“金鸡帐上的公鸡装饰应是斯劳沙圣禽公鸡,即祆教中的现实世界之主与保护者,这显然是玄宗依照安禄山种族信仰特意准备的” ?,这正反映出粟特人的信仰经过草原丝绸之路到达营州,并逐渐扩大影响力,甚至让中原王朝的皇帝予以一定的承认。在安禄山控制下的营州地区中有着大量的胡人,胡汉杂处的情势非常明显,祆教是这些胡族人的主要信仰。祆教有传统的“赛祆”仪式。有学者指出:“在安禄山统治的营州、幽州胡人聚落中,赛祆的活动与4、5世纪高昌、河西胡人聚落中的情形应当没有太大差别。” ?这正是由于在唐代,这样的宗教仪式从西域传至吐鲁番,再传至河西走廊,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一路传至营州,并在安禄山所统治的胡人聚落中传播开来。

在文学艺术方面,也能看出营州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高适的《营州歌》就生动描写出营州地区胡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又如唐代欧阳詹的《塞上行》中也生动地体现了诗人想去往营州这个与外族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国献身,报效国家的豪情。前文已述,渤海国这一政权是靺鞨粟末人建立的,他们之前大量居住在营州地区。营州地处要冲,在其周围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在盛唐时期,他们纷纷内附,这样,靺鞨粟末人便与这些草原民族发生了交往,其中就包括契丹人。二者在营州长时间的交流必然会导致两个不同民族文化上的交融与趋同。在渤海国建立后,渤海国与契丹仍有文化交流与其在营州的密切交往息息相关。渤海国专门建设“契丹道”这一交通干线与契丹这一草原民族进行交流,契丹也长时间将“渤海乐”纳入自己国家的音乐体系中,这同唐王朝时期营州在沟通草原与内陆中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

五、结语

在唐代,营州在沟通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由于其地处我国东北边疆,与契丹等民族紧密相连,也是一直以来的军事重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战略价值。然而,在唐代之后,营州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已逐渐被其他城市所代替。据学者考证,今朝阳地区“辽金时在朝阳设兴中府,元为兴中州,明时曾设营州卫,清隶属于塔子沟厅。” ?宋代时,政府已无力控制我国北方,陆上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从此之后,草原丝绸之路从此再未重现汉唐时的繁华。而本文所探讨的营州地区也归于契丹与女真的统治下,由于政权分立局面的形成,今朝阳地区沟通东西的重要作用也不复存在,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衰落,从此之后,其仅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普通城镇。

营州自先秦以来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基于其处在我国边疆地区,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争夺的地带的现实情况。到了唐代,中原王朝日益强盛,草原丝绸之路也随之兴盛起来,东西方贸易频繁,营州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在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之外又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枢纽。唐代统治者在此设置榷场,鼓励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贸易。在此过程中,大量的西域商人来到营州进行商业贸易,也在此过程中将异域文化传入营州,这样,营州就越来越在唐代的民族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方面促进了营州的发展,使得其在唐代极大地繁荣起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不同文化间的交往。然而,唐代之后,由于国家分裂等种种原因,草原丝绸之路逐渐衰落,而营州也无法再现昔日的繁华,最终成为东北的一个普通城市。

注释:

①如杨瑾《丝绸之路视域下辽宁朝阳隋唐墓葬胡人胡服俑之考古学观察》通过分析辽宁朝阳隋唐墓葬中的胡服俑来分析唐代朝阳地区胡汉交融的文化图景,与之相似的还有尚晓波、朱达《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姜念思《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土靺鞨石俑考》,都是通过墓葬中的石俑来分析营州(今朝阳)在草原丝绸之路上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地位。

②白雪:《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建置考述》,《黑河学院学报》2014年05期,第101页。

③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④草原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路线是向西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一带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欧洲地区,向东则穿过内蒙古等地,经由山西、张家口、赤城、内蒙古宁城到辽宁朝阳,再从辽宁朝阳经辽阳到朝鲜,进而到达日本。东西两条道路合并成一个完整的贸易大通路。

⑤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46页。

⑥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页。

⑦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3331页。

⑧⑨⑩?李新全、于俊玉:《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的清理》,《考古》2001年08期,第61页,第65页,第65页,第68页。

?金殿士:《辽宁朝阳西大营子唐墓》,《文物》1959年05期,第64页。

?尚晓波、朱达:《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文物》1998年03期,第13页。

?沈睿文:《安禄山服散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63-70頁。

?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

?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

参考文献:

[1]金殿士.辽宁朝阳西大营子唐墓[J].文物,1959,(05): 62-64.

[2]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尚晓波,朱达.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J].文物, 1998,(03):4-26+97-98+1-2.

[5]李新全,于俊玉.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的清理[J].考古,2001,(08):59-70+104-106.

[6]姜念思.辽宁朝阳市黄河路唐墓出土靺鞨石俑考[J]. 考古,2005,(10):68-72.

[7]张碧波.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考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05):70-76.

[8]邵京彩.三燕至隋唐时期朝阳城市地理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9]白雪.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建置考述[J].黑河学院学报,2014,5(01):101-105.

[10]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1]沈睿文.安禄山服散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2]杨瑾.丝绸之路视域下辽宁朝阳隋唐墓葬胡人胡服俑之考古学观察[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08):1-8+14.

猜你喜欢

唐代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