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2024-06-05何红连

理论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既是确保课程教学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课程教育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需立足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系统性融入;把握教材基本观点,坚持精准性融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重点性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科学性融入。在实践进路中,需立足政治高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理论厚度,强化教师阐释经典著作的教学能力;彰显情感温度,创新融入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广度,延展融入教学场域。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5-012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高校本硕博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衔接研究”(22VSZ10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2020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困境及路径优化研究”(2021SWUPT001);西南大学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研究”(2023JY061)。

作者简介:何红连(1986—),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意识形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1],号召广大思政课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22,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3]。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下简称“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的相关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经典著作中蕴含的基本原理既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原理”课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课程所需:确保“原理”课教学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4]“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都是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构建出来的。”[5]这就决定了经典著作在“原理”體系中的关键性地位,是“原理”形成的依据,也是判断“原理”科学性的决定因素。经典著作与“原理”是源与流的关系。

其一,离开经典著作,“原理”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典著作是“原理”课的活水源头,研读经典著作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用好课堂主渠道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的主阵地,而学习、阅读经典著作也是“原理”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6]1186-1187显然,经典著作中蕴含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既是保证“原理”课教学正确方向的重要文本依据,也是继承、发展和创新“原理”的重要来源。

其二,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符合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6]1162显然,“原理”课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课程内容源于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这在历年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原理”课教材中均有体现。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以下简称《原理》教材)中,以加框的形式补充了一定关于“经典著作”的辅助文,“虽然它本身属于辅助文,但因其内容本身的特殊重要性而与教材正文有同等价值。特别是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格言警句,十分精辟,有丰富的思想内涵”[7]。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是深入理解掌握“原理”的重要前提和途径,是遵循课程资源开发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原理”课教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时代所求: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的现实诉求

“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8]519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是新时代“原理”课坚持守正创新的必然之举。

其一,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存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受其影响,部分学生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认认真真读原著,从源头上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用经典著作中的思想观点来阐释和回答时代之问,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也是经典作家们不断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历史。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不仅仅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更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的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引导学生用科学真理剖析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其二,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青年学生已经陆续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较于低学段时期,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将经典著作纳入“原理”课的教学体系,既是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需要,也是避免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需要。在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经典著作来拓展和丰富“原理”课教学,形成具有衔接性、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切实提升“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

(三)育人所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一环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9]6“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9]6将经典著作纳入“原理”课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更能够传承经典作家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其一,学习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著作蕴含着经典作家的人生思索与心路历程,映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高峰的不懈追求与光辉足迹,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与智慧的力量,体现着经典作家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0]理论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长期不懈的训练方能形成。经典著作卷帙浩繁,体现的理论博大精深,浅尝辄止地阅读往往无法理解其中深意,只有做到持之以恒,反复系统地阅读,才能领略其思想精华。只有通过“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11],才能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其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必然之举。习近平曾指出:“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8]313“倘若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全面蜕变,本事再大也担当不起民族复兴大任。”[12]经典著作不仅蕴含经典作家探索真理的丰富理论成果,还体现出经典作家攀登理论高峰的精神追求。学习经典著作的过程,就是感悟经典作家实现崇高理想的过程。经典著作是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13]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将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可以更好彰显“原理”背后的文化引力、思想伟力,引导学生跨越时空与伟人“对话”,激发思想共鸣,汇聚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仰,与时代同行。

二、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4]378推进经典著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系统性、精准性、重点性和科学性的融入原则,确保经典著作完整、准确、深入、科学地融入“原理”课教学。

(一)立足课程教学体系,坚持系统性融入

马克思曾言:“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5]列宁更直接指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6]显然,在经典作家眼中,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的艺术的整体。经典著作在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过程中,需将经典著作作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贯穿“原理”课教学始终。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确保经典著作整体而非片面地融入“原理”课教学。恩格斯曾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664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于整个“原理”课教学体系。《原理》教材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18]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19]13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必须深入研究经典著作。这也要求在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进行全方位整体性的梳理,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转化为自觉的思维能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其二,注重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确保经典著作完整准确地融入“原理”课教学。受学科体系、教学时长、教学模式等历史因素的影响,“原理”课的教学内容通常被划分为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经典著作的整体性融入可以破解在“原理”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板块化现象,特别是对《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卡尔·马克思》等经典著作的解读,并结合世界历史进程完成对“原理”的理论阐释,从根本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能够让学生感悟“原理”背后的逻辑魅力和生命价值,体悟“原理”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与精神感召力,理解“原理”的传承与创新。

(二)把握教材基本观点,坚持精准性融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如何将其融入“原理”课,防止将“原理”课讲成“经典著作导读”课,这就需要把握好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的内容广度、深度与匹配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其一,聚焦教学目标,立足教材内容,选准适合的经典文本融入“原理”课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之一,《原理》教材是一部具有科学性、体现权威性的公共课教材。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原理”课教材几经修订并推陈出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精炼、表述严谨、逻辑严密,但一些专业术语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生而言难免有晦涩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吃准吃透《原理》教材,讲清楚概念术语背后的理论,以经典著作来回溯“原理”的历史性与完整性,做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根据《原理》教材的篇章结构,特别是内容与逻辑的安排,选择恰当的经典文本、片段或语录,通过时空转换、情景转化,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历史画卷,把理论知识讲深、讲透、讲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其二,根据课程特点,精确设计切入点,处理好“原理”阐释与“经典”印证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思政课,“原理”课的学理性更强,与经典著作的关系更为密切。《原理》教材不仅在正文中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论述,而且在每个章节末的“阅读文献”中均列出相应的经典书目。但经典著作篇目众多,不可能在“原理”课中全部呈现,这就需要重点突出“原理”,精准选择“经典”,找准教学的着力点。经典著作的融入,旨在让学生从源头上把握基本原理,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形式,经典著作的融入都是围绕“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展开的,以“原理”阐释为主,以经典著作印证为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

(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重点性融入

长期以来,在各国共产党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日益发展完善。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具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在发展与创新。

其一,贯通历史与现实,将理论讲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交汇,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14]66。在“原理”课教学中,需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深刻理解经典作家的相关论断,讲清楚理论与实践在交织互动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0]理论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从而引导其完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防止融入空心化、表层化问题的发生,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前沿,关注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回应社会热点与理论热点问题,在历史对比与中外对比中引导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

其二,立足中国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4]344在将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国的具体实际作出适应新变化的科学回答,避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现象的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原理》教材特别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为强调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坚持科学性融入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曾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21]这段话深刻表明了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需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来展开。“原理”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尽管学生以前接触过马克思主義理论,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理论训练,这就决定了在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

其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科学滴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329。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对其进行判断。大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结构和教育环境等都存在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提升“原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21近年来,不少大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对“原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就“原理”课中的经典文本或片段进行讨论。面对学生提出的疑惑,特别是理论热点问题,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给予直接回应,消除认知偏差。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2]15经典著作深蕴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不是要求学生背熟条文或某些结论,而是要使他们真正领会理论的真谛。列宁就曾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22]因此,要发挥“原理”课对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解释力、批判力和重塑力,引导学生在事实比对中完成价值辨识,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三、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2]5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不是对经典著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从政治高度释疑解惑,坚持政治导向和思想引领相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着力增强“原理”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立足政治高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原理”课是一门政治课,政治性是“原理”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是“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引领。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之一,“原理”课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3]“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9]7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而思政课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课堂。“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进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过程中,将经典著作纳入“原理”课教学,也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立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把准课程教学的目标,发挥好育人功能,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8]75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始终是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善于结合历史任务与时代课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5将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着眼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深刻领悟经典著作蕴含的精神力量,以经典凝心铸魂,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二)夯实理论厚度:强化教师阐释经典著作的教学能力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330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习近平还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对话者。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做到以技授业、以情传道。

其一,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育人者先育己。“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2]12如果教师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或者自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就无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无法满足渴求知识的学生。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个别教师无法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况,有时甚至对经典文本进行片面解读。“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19]12没有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和反复思考,教师就吃不透经典著作,也就无法讲清讲透“原理”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17]606。唯有原原本本研读经典著作,借助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解读,教师方能更好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补充与解释,解答学生的困惑。

其二,教师以真心、真情、真爱讲授马克思主义。“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2]10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政治清醒、理论深厚、信仰坚定,而且能以身示范、以情解惑、乐教善教。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样的理论教育才会更触动心灵。在“原理”课教学中,通过讲解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生平及其理論建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触到经典作家们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教师对真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真爱,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课堂教学自然能够打动人。“原理”课教师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2]13-14,做到敬业、乐业、精业,以一腔热血解答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引导学生深耕细读经典著作,以经典涵养正气,将悟原理作为一种学习习惯,使“原理”课成为塑造人格、引人向善、直抵人心、铸魂育人的课程。

(三)彰显情感温度:创新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4]教师不仅要练就“硬功夫”,做到有道理可讲,还要提升“软实力”,善于讲道理。讲道理是一门学问和艺术,道理要讲得引人入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深化拓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使课堂鲜活、生动且立体,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一,既要“原汁原味”,也要“有滋有味”。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切忌“照本宣科”“寻章摘句”“空谈理论”“自说自话”。教师需在对经典著作和《原理》教材“吃准摸透”的基础上,在“原汁原味”基础上做到“有滋有味”,把“有意义”的道理讲得“有意思”,把有“深度”的道理讲得有“温度”,用学术讲好政治,既严肃又活泼,既讲实又讲活,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让学生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习近平曾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2]17这些方法都是“原理”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需因事因人制宜。但所有方式方法都是以讲清楚理论为前提的,不能只为了“滋味”而忘了真理的“原味”,只有保证“原汁原味”才能做到“有滋有味”。

其二,既要有根有魂,也要有声有色。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要注重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当前,教育技术迭代升级,教师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创新教育形式,比如通过虚拟仿真体验课让学生身临其境,融合教学内容,使经典文本可以“动起来”,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的体验中探索理论。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从来都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精品课程,让经典著作在润物细无声中走進学生的心中。

(四)拓宽教学广度:延展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场域

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不应囿限于课堂教学,还需延伸到社会场域和虚拟场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扩大教育教学的活动范围,建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拓展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践场域。

其一,拓展线上教学空间,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教育新形态。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时代,网络空间作为学校、家庭、社会等现实空间的延展,是青年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上课堂也成为“原理”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场域。因此,应立足内容为王、技术赋能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设置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相关议题,打造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课堂空间,努力化解在教学中出现的经典理论与内容需求之间的矛盾、“单向”的理论灌输与“多向”的理论对话之间的矛盾。在开放与有序、规范与自主的线上线下交互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营造共建共享共学共评的育人环境,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教到底、学生一学到底的教学形态。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经典著作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技术转化,以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内容呈现,为其提供可视化的系列教学视频、习题库、教学课件与讲义等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其个性化、差异化的自主学习需求,同时记录学生的全程学习状况。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教育分析,精准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认知问题,方便教师及时开展智能评测与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其二,打好组合拳,建构课堂教学、文化育人、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形成协同联动聚合力。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调动各项要素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打造以课堂教学“小课堂”为核心、文化育人“中课堂”为拓展、社会“大课堂”为延伸的场域合力,共同展现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现实图景。一是“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4]378。课堂教学是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主渠道,灵活运用理论讲授法、案例讲授法、专题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等,创新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效果,打造“金课堂”。二是结合时代主旋律,将经典著作的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辩论赛、理论宣讲、学术讲座等各类学校文化活动让学生感悟经典著作。比如,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开展“行走中的马克思主义”“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中体验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三是“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2]20-21。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还需要有效利用社会场域,这就要求在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社会实践。依托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真实可触的场景中贯通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用结合。

经典著作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内容融入与精神涵养相统一的过程,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相融合的过程。实现经典著作有机融入“原理”课教学,需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尊重教学规律,注重方式方法,打通教育场域,协同各方发力,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阐释经典著作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善用世界之变、社会之事、生活之美等鲜活素材,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彰显国家大势、社会大潮、生活大剧中的中国之治、时代之责和人民所向,以经典著作所展现的巨大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指引青年大学生领悟“原理”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N].学习时报,2010-10-25(01).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强调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01).

[5]鲍金.论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2(7):48-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4-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3.

[12]本报评论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8-08-31(04).

[13]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8.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1.

[16]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5.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3.

[1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2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23]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N].人民日报,2019-08-15(01).

[2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责任编辑:何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著作思想政治教育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