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2024-06-04孙玉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凝血功能剖宫产

孙玉兰

【摘要】 目的 探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比较2组产妇的凝血功能、下肢疼痛程度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5 d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d、5 d及7 d的下肢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可以改善产妇的凝血功能,减轻产妇术后下肢疼痛,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剖宫产;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下肢静脉血栓;凝血功能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10-0060-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14.7

近几年,随着国家生育政策放开及产科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产可解决妊娠合并症、胎儿窘迫及难产等产科问题。由于产妇的生理特点,其血液呈高凝状态,剖宫产可导致血管损伤,产妇在术后需卧床休息,不能自主下床活动,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下肢静脉血栓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导致静脉皮瓣关闭不全,严重者患肢运动功能喪失。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危及产妇生命安全[2-3]。因此,临床应重视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通常采用机械或药物预防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静脉血栓,机械预防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药物预防则应用肝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22~39岁,平均(27.24±3.98)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1±1.39)周;孕次1~3次,平均(1.92±0.63)次;体质量56~79 kg,平均(66.00±4.59)kg。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27.13±3.97)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5±1.01)周;孕次1~3次,平均(1.93±0.58)次;体质量57~78 kg,平均(65.00±5.87)kg。2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为足月妊娠,符合剖宫产指征;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伴有全身性疾病;存在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术前有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异常或有出血倾向;合并双下肢皮肤破损,不适合行气压治疗,如双下肢水肿、皮肤溃烂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术后常规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术后6 h内,医护人员指导产妇家属按摩产妇双下肢,进行双下肢的被动运动、裸关节屈伸运动及足底按摩。术后6 h后,产妇体位改为半卧位,协助产妇在床上进行翻身活动、双下肢运动及足部运动。术后12 h后,护士协助产妇下床进行活动,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鼓励产妇多喝水、进食流质食物,以改善血液循环,注意大便通畅及双下肢保暖等。

观察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外,还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剖宫产术后,给予产妇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检查腿套是否完好,双下肢置于护套中心,连接充气管接口,将充气管连接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主机,打开电源键,将膝长型压力设置为70 mmHg(1 mmHg=0.133 kPa),足套压力设置130 mmHg。常规选择DVT模式,时间设置20 min,双下肢交替充气,充气时间约为12 s,放气时间约为48 s,2次/d,连续干预3 d。干预期间,密切观察产妇有无不适症状及双下肢异常感觉,及时调整处理。

1.3 观察指标

(1)凝血功能。观察2组产妇术前、术后5 d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2)下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产妇下肢疼痛程度,将长10 cm游动标尺两端分别计0分和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严重疼痛[4]。由产妇自行记录术后2 d、5 d、7 d的下肢疼痛状况。(3)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静脉血栓诊断标准: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出现胀痛或者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腓肠肌压痛明显,肢体可出现肿胀,皮肤颜色呈暗红色,温度升高,可出现下肢浅静脉怒张;术后5 d行超声检查监测双下肢血流,可见病变深静脉宫腔实质回声或血流信号充盈缺损[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功能

术前,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 d的TT、PT及APTT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下肢疼痛程度

观察组术后2 d、5 d及7 d的下肢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剖宫产为产科常见手术方式,可降低难产、妊娠合并症带来的风险,降低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保障母婴安全[6]。由于妊娠生理的改变,妊娠期的妇女血液高凝,血容量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妊娠期下肢静脉压显著升高,促使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肢水肿,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剖宫产术中可能会损伤血管壁,血小板数量减少,使纤溶系统活性被抑制,进一步对产妇血液循环产生不利影响[7]。在剖宫产术后产妇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血液不能顺畅流动,血液淤滞,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加之剖宫产术前禁食水、术中失血、术后一段时间禁食水及下肢活动受限,影响血液流动的通畅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增加。据相关研究报道[8],下肢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产妇下肢水肿、急性肺栓塞等,严重时危及产妇安全。因此,临床应积极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具有无创、安全、操作方便等特点,可以快速瞬间加压,加速静脉回心的血流速度,产生波动性血流,防止血液淤积,减少凝血因子积聚,从而预防血凝块的形成,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且不增加回心血量,不增加心脏的负荷[9]。气囊反复进行有序充气、放气,可以对肢体进行按摩挤压,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吸收组织渗出液,减少炎症因子,利于消除下肢肿胀,缓解产妇血管紧张状况,有助于减轻产妇术后下肢疼痛感[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5 d的TT、APTT及PT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d、5 d及7 d的下肢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与李瑞玫[11]的研究结论一致,提示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后产妇血液的凝血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与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的作用机制一致。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通过对肢体外部施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灌注氧合,提升血液纤溶系统活性,改善凝血功能,降低炎症物质对血管的刺激,减轻产妇下肢疼痛程度,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不佳。常规护理常单纯通过产妇术后的肢体活动、家属按摩、大量饮水等措施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液高凝,减少血栓形成,但产妇害怕腹部切口疼痛导致依从性差、活动不足,家属按摩手法不规范影响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部分产妇仍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因此需联合其他有效的干预方法[12]。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联合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效预防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产妇凝血功能。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常规护理联合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减轻下肢疼痛程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文贵娟,王光艳,程晓娥.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应用气压治疗仪的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1):66-67.

[2] 李宇琪,刘莉,翁丹卉,等.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临床资料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9,28(11):833-837.

[3] 万娜,谭秀华,易秀珍,等.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用于计划性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与促进早期康复的研究[J].成都醫学院学报,2017,12(1):89-91,96.

[4] 曾丽玲,邹文霞,周立平.专项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临床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8):2265-2266.

[5] 侯玉芬,刘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5):520-521.

[6] 王芊芸,杨慧霞.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步骤[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9,54(1):61-63.

[7] 车焱.我国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8,34(7):709-713.

[8] 常晓玲,刘淑芳.产后全面护理预防产妇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2):132,134.

[9] 李玲.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1,42(1):133-134.

[10] 徐云.气压治疗仪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1393-1394.

[11] 李瑞玫.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21):123-125.

[12] 秦思,蔺红静,张学丽,等.抗凝联合穴位按摩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7,25(9):601-604.

(编辑:徐亚丽)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血栓凝血功能剖宫产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妇科肿瘤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分析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比较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差异
前瞻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