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治疗效果

2024-06-04王芬芬朱金晓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10期
关键词:儿童

王芬芬 朱金晓

【摘要】 目的 探究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童口腔科的83例错颌畸形患儿做不良习惯问卷调查,并随机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41例患儿进行物理矫治,研究组42例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纠正口腔不良习惯,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调查结果显示,唇习惯26.51%、舌习惯21.69%、咬指咬物习惯20.48%。研究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牙周健康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儿童错颌畸形的主要因素,经过合理的物理矫治和健康教育,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错颌畸形;物理矫治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10-0066-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83.5

儿童阶段是牙齿生长发育的黄金期,一旦受到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影响易出现错颌畸形。相关报道表明[1],我国儿童乳牙期是错颌畸形的高发时期,发生率为54.84%。错颌畸形会对儿童正常的咀嚼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改变儿童面貌,情况严重会影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2]。研究发现,有29.4%左右的儿童错颌畸形是遗传因素所致,会造成上颌前突、下颌前突、颜面不对称、牙齿萌出时间异常、牙数量和形态异常等,此类患儿属于先天性、病理性错颌畸形。大部分患儿错颌畸形属于发育性畸形,儿童成长时期不良口腔习惯会影响牙齿发育,这是导致儿童错颌畸形最主要的原因。儿童错颌畸形患病率不断攀升[3],为了寻求最佳矫正方法,无锡市儿童医院围绕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原因,以及不同患儿的治疗措施、治疗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童口腔科2019年10月—2021年10月确诊的83例错颌畸形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调查,患儿错颌畸形为口腔不良习惯所致,10例处于恒牙期,49例处于换牙期,24例处于乳牙期。所有患儿经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女性患儿23例,男性患儿18例;年龄2~12岁,平均(6.15±1.36)岁;错颌畸形分类,Ⅰ类20例,Ⅱ类12例,Ⅲ类9例。研究组42例,女性患儿22例,男性患儿20例,年龄3~11岁,平均(6.06±1.24)岁;错颌畸形分类,Ⅰ类21例,Ⅱ类13例,Ⅲ类8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1 诊断标准

符合错颌畸形分类标准:(1)Ⅰ类。上下第一恒磨牙关系为中性,牙弓远近关系、上下颌骨无异常。(2)Ⅱ类。上下第一恒磨牙关系异常,为远中关系,而下颌、下牙弓所在位置是远中位置。(3)Ⅲ类。上下第一恒磨牙关系异常,为近中关系,而下颌、牙弓所在位置是近中位置[4]。

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上述分类诊断标准一致;均由口腔不良习惯所致;以牙齒表面形态差、上下牙齿严重排列不齐等错颌畸形为主;患儿物理矫治依从性良好;患儿家长熟知本次研究的详细内容,能积极配合,主动加入。

排除标准:先天性原因、病理性原因等导致的错颌畸形者;伴随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者;伴随先天性心脏病等遗传疾病者;合并全身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者;中途退出或不能积极配合者。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科室医务人员设计问卷内容,对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情况展开调查,内容包括:牙齿生长阶段、牙齿畸形程度、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是否张口困难、是否经常单侧咀嚼食物、是否经常舔牙、是否经常吮吸手指、是否经常啃咬铅笔等选择题,以及开放性题目如生活中患儿是否还有其他口腔不良习惯并做描述、如何纠正生活中口腔不良习惯、错颌畸形如何预防等。所有内容由患儿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填写,低龄患儿则由家长代替填写。在调查展开前,为患儿及其家长发放问卷,并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目的,让患儿及其家属谨慎对待,认真填写,保证内容真实、有效,填写期间医护人员做好指导工作,填写完毕回收整理。

1.2.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全面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均做全面检查,由资深口腔科医师负责,检查内容包括颌骨、牙体、唇舌、颅面等,检查后判断错颌畸形的具体类型,如开颌、个别牙扭转错位、前牙拥挤、深复颌、牙间隙宽、前牙反颌等。(2)物理矫治。所有患儿均在最佳治疗时间用此方法进行矫正,结合患儿错颌畸形情况、成长阶段设计合理的物理矫治方法。恒牙生成期和乳牙生成期,运用上颌垫矫正反颌情况;替牙期和乳牙生成期,运用塑料倾斜导板矫正前牙部分反颌情况;幼儿阶段过早的乳牙脱落,固定牙弓部分;幼儿阶段后牙向前偏移、牙体紧凑,运用矫正仪器开大牙缝间隙。物理矫治周期为6~20个月。(3)口腔健康教育。研究组患儿在物理矫治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健康指导,纠正口腔不良习惯。引导患儿家长主动学习儿童口腔健康知识,通过一对一讲解、健康讲座、公众号消息推送等方式加强被动教育。患儿家长在生活中指导和监督患儿保持健康的口腔习惯,改正不良的习惯。从减少对衣物、铅笔、手指等吮吸习惯开始,逐渐引导患儿使用两侧牙齿咀嚼食物,保持两侧牙齿均匀受力,叮嘱患儿不要舔舐松动的牙齿、刚萌出的牙齿,避免让患儿长时间含着手指睡觉、张口睡觉,腺样体肥大等疾病会影响鼻通气,需积极治疗。因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制力较差,需要患儿家长重点做好监督工作,发现患儿在生活中有不良行为,要立刻提醒并制止,这样才能使患儿加深印象,真正改掉不良习惯。同时,在生活中还需要家长注意患儿饮食,为了保证患儿牙齿正常发育,准备的食物不能过老、过硬,尽可能多选择松软可口的食物,还要合理搭配各种硬度食物。另外,定期复查,记录好患儿牙齿恢复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内容。

1.3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分析恒牙期、替牙期、乳牙期患儿口腔不良习惯调查结果。(2)评价2组患儿牙齿矫治效果。矫治后,牙齿功能良好,牙列整齐、间隙正常,牙齿形态恢复理想为优;矫治后,牙齿功能、牙齿排列、牙齿形态等恢复效果一般为良;矫治后,牙齿功能、牙弓远近关系、上下颌骨位置、牙列等未恢复正常,未达到满意美学效果为差[5]。(3)矫治前后进行探诊,评价2组患儿的牙周健康情况,包括牙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牙龄期患儿口腔不良习惯调查结果

2组患儿中26.51%存在唇习惯、21.69%存在舌习惯、20.48%存在咬指咬物习惯。不同牙齿生长阶段患儿的不良口腔习惯类型不同,恒牙期患儿主要是口呼吸,占比30.00%;替牙期患儿主要是咬指咬物,占比30.61%;乳牙期患儿主要是唇习惯,占比33.33%,见表1。

2.2 2组患儿错颌畸形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儿错颌畸形矫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患儿错颌畸形治疗前后牙周健康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牙周健康相关指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SBI、PLI、GI、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我国1~12岁儿童中有30%左右存在口腔不良习惯,与乳牙期和恒牙期相比较,替牙期发生率更高,女童比男童情况更严重[6]。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种类非常多,比如咬下唇、咬手指、吐舌头等,如果这些行为长期存在,将对儿童牙齿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但是很多家长并未注意或重视,最终导致儿童错颌畸形。错颌畸形是可以预防的,从妊娠期开始直至换完乳牙这一阶段是预防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对其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能积极进行干预,逐渐纠正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可降低错颌畸形发生率。错颌畸形会降低儿童颜面美观度,还会影响正常的口颌功能,增加颞下颌关节病、牙周病、龋齿等发生风险,因此需尽早纠正和治疗[7]。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种类较多,引起的错颌畸形也各不相同。(1)唇习惯。本次调查中有26.51%患儿存在唇习惯,其中乳牙期患儿占比最高,分为覆盖下唇、咬下唇、咬上唇3种表现。儿童情绪控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较差,遇到挫折不知如何面对,容易做咬唇动作,且女童出现这种情况的更加多[8]。部分儿童喜欢将下唇放在上下前牙之间,因为下唇会对上前牙产生压力,让它向前移位,逐渐形成前牙深覆盖,促进下颌远中错颌畸形发展,如果长期咬下唇则会形成相反效果。(2)舌习惯。本次调查中有21.69%的患儿存在舌习惯,其中替牙期患儿占比最高,分为伸舌、舔牙、吐舌3种表现。替牙期恒牙萌出、乳牙松动都会使儿童有不适感,患儿喜欢用舌尖舔弄,长期会形成不良的舌习惯[9]。舔牙会增加舌肌向外压力,打破平衡的牙弓内外肌肉动力,使前牙倾斜向唇侧,造成牙间隙过大,情况严重者还会牙弓前突[10]。吐舌时会让舌头处于上下前牙间,影响恒牙萌出与生长,前牙容易出现梭形开颌隙,伸舌则会导致下颌前突、前牙开合。(3)咬指咬物。本次调查中有20.48%患儿存在咬指咬物习惯,其中替牙期儿童占比最高。咬指咬物一般在婴儿出生3~5个月形成,生长到2~3岁会自动消失,但有部分儿童3岁以上仍有这一习惯。(4)其他习惯。口呼吸占比8.43%,即在睡眠中不使用鼻子呼吸而是张口呼吸,呼吸道疾病、鼻部疾病等是这一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会造成前牙突出、上颌骨变长;吮吸习惯占比7.23%,主要是吮吸时间长、频率高;偏侧咀嚼占比6.02%,儿童在进食中习惯只用一侧牙齿咀嚼,两侧咬肌、颌骨受力失衡,会造成咬合关系异常;托下颌和异常吞咽均占比4.82%,前者会影响正常的下颌骨发育,造成牙列不整齐,后者则会造成下牙拥挤、下牙弓变窄等。

针对以上儿童不良口腔习惯导致的错颌畸形,临床中主要采用物理矫治方法,根据不同的错颌畸形使用不同功能矫治器进行咬合诱导、功能矫治,以减小咬合干扰,排齐牙列,维护牙周环境等。除了矫正,还需纠正患儿口腔不良习惯,为儿童和家长展开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在生活中通过诱导、监督改正儿童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口腔习惯。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在物理矫治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牙周健康指标BI、PLI、GI、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儿童错颌畸形不仅要进行矫治,还需针对具体病因积极纠正不良口腔习惯,以便更好地恢复牙齿形态、功能等。

综上所述,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儿童普遍存在口腔不良习惯,这是导致错颌畸形的主要因素,经过合理的物理矫治和健康教育,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薛英,黄利浩,杨耀忠,等.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与错颌畸形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及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5):95-97.

[2] 辛童.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原因及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167-168.

[3] 张爱华.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的关系及预防矫正的方法[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9,6(4):120-121.

[4] 罗成,杨馥榕,雷延颖.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7):972-975.

[5] 董玉峰,夏海平,杜文婷.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疗效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5):612-614.

[6] 冯青辰,刘纯,杨佐谊,等.沈阳地区未成年人口腔不良习惯与错颌畸形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9,12(12):743-746.

[7] 贾情.T4K矯治器联合口腔健康习惯教育在治疗儿童牙齿错合中的应用及对患儿外在美观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3):699-701.

[8] 吴红.MRC矫治器结合肌功能训练对安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不良习惯的矫治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6):125-127.

[9] 殷艺嘉,王明洁,娄欣.改变口腔不良行为习惯对错颌畸形矫治的影响[J].临床医学,2021,41(2):86-87.

[10] 郑雪飞,孙大磊,张健.MRC矫治器用于儿童错颌畸形早期矫治的治疗效果及对患儿侧貌的影响[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20,29(1):31-37.

(编辑:郭晓添)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