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探析

2024-06-04甄晓妮

中国科技投资 2024年6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甄晓妮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通过审计工作可以了解资源利用情况,从而合理规划和控制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内部控制薄弱的问题,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与管理,也因此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风险的类型,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DOI:10.12433/zgkjtz.20240616

一、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类型

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内部审计工作是关键,如果审计工作存在问题和风险,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增加,因此需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违规支付风险。大部分的经费通过上级部门拨付,这些资金通过审核下发到行政事业单位,但是实际上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内部资金协调不足,不能按时支付资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支付风险。

第二,会计核算风险。审计系统、会计核算体系,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会非常高,如果在审计工作中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审计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第三,管理制度风险。在管理中对于投资决策缺乏有效的分析,使得投资决策的合理性无法得到保障,容易造成大量资金流失。在审计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充分,导致审计工作的及时性不足,无法及时有效地反映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影响审计工作的监督控制作用,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债务风险。在没有充分的调查分析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盲目举债投资,从而导致债务问题发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能有效偿还债务,最终需要政府部门处理,浪费国家的资源和资金,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

第五,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审计工作。如果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缺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违规的问题,将会造成严重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人员素质如果不足,就容易出现财务方面的损失。在审计人员培训考核方面,由于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制度,为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而审计制度的缺失,也使得审计人员容易出错,从而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險。

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内部审计制度落后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也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部管理越来越复杂,容易产生审计漏洞。另外,在单位内部还存在着审计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根据主观判断而作出决策,容易造成对审计工作考虑不全面,审计资料分析不完善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审计制度随意性较强

在审计制度方面,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指导性文件,但这些文件过于笼统,制度和法律不够细化,容易发生内部审计制度混乱的问题。在新的审计内容中,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对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数据,存在大量个人主观判断因素,导致审计工作存在较高的风险。

(三)审计人员编制安排不合理

审计人员的个人能力、职业道德,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审计人员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说明在审计系统中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也会造成思维定式,从而不能有效发挥审计管理的作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也意味着创新能力不足,对于新的制度和新的改革存在抵触情绪。

第二,审计人员在工作内容的安排方面,还存在着不够合理的问题,一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够,没有受到过专门教育,由其他部门转职而来,或者兼职。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动力,存在工作经历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处理一些专业性强的审计工作。

(四)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

审计部门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如果审计部门设在财务部门下将失去审计的独立性,那么审计监督职能失去作用,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他权力或者部门,审计工作干涉也会影响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会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防止其他权力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间接性和隐蔽性

审计工作主要是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为单位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因此,内部审计工作应重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直接影响着审核工作的质量。在审计工作中,审计结果如果很难通过数据来呈现,则会引发一定的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察觉到问题,将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持久性

据调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伴随着整个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审计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一直到最终的报告归档中,都会存在审计风险。外部审计工作会以出具审计报告结束,而内部审计工作会对工作内容、工作建设、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整改,因此,审计工作会持续时间非常长,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三)不具有选择性

在开展审计工作中还需要对审计项目提前预估,如果在审查工作中,发现了一些事项超过了风险承受能力,需要及时取消这些审计项目。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了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因此,审计事项不具有选择性,需要对各方面全面审计,从而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审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的影响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如果风险控制不合理,就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符,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会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挫伤。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合理评价。

其次,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容易造成损失。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很少有大型活动,但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在实际管理中,对于薄弱环节,需要提出解决的策略,为财务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发现漏洞和问题,或者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不合理的意见,导致工作的方向产生偏差,也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再次,审计质量不高对后续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会产生影响。在审计工作中,如果存在与事实不符、没有被发现的问题,或者提出建议可行性不高。实施建议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审计人员以及审计部门的权威性造成影响。审计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可能独立存在,也会受到审计人员的素质的影响,还可能会存在程序和方法问题,种种原因都对审计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审计质量不达标,将会影响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从而对审计的权威性造成影响。

最后,审计部门有效查出问题,及时有效纠错,对后续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中,为组织管理服务,在工作中如果重大的问题没有被发现,则审计工作的职能没有被发挥出来,也不能体现出审计工作的价值,最终将对审计工作的发展产生影响。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及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快相关制度的完善。在新会计标准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在不断修正与完善过程中,职业规范不断统一,从而为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提供保障,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规定审计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客观进行审计工作,不受任何约束履行好职能。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参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另外,审计机构是直属管理机构,保证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在审计工作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重视审计工作,构建风险评估机制

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各个部门应配合好审计工作,保障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对于审计部门提出的相关问题应及时跟进并加以改进。

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控制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第一,不断加强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交流,分析审计风险并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方案初稿。第二,根据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可以拟定审计计划书并移交给审计人员进行相关操作。第三,确定好审计计划书的可行性,审计人员根据计划书开展审计工作,详细准确地存在的问题记录。第四,根据审计计划书进行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完善审计计划书,让审计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三)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降低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不断改变以往的用人机制,为审计部门配置更多专业的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更加认真负责。审计人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满足审计需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以及工作环境,了解内部的建设以及工作开展情况,并掌握各个环节的关键点,从而有效控制会计信息,运用专业的审计知识,以严谨的态度开展审计工作,及时查找出各项工作中出现错误、疏漏以及浪费资源等情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规范审计流程,优化审计模式

在审计工作中应保证审计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此审计人员应及时收集、记录相关数据,并评价这些数据信息,为后期的复核工作奠定基础。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的权限、需求进行划分,完善内部责任机制,使得工作人员可以各司其职,防止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出现漏审的问题。对于各级复核的责任与要求应不断明确,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把关。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结合情况,优化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当前,在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中,已经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在复核以及监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人为失误造成不良影响,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方面采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控制审计风险,以风险为出发点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而全面识别和评估,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五)提高审计工作信息化,完善审计技术

一方面,不断提高审计业务的投入,建设并完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审计工作管理制度,从而不断促进审计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另外,不断吸收人才,提升人才的信息化素養。行政事业单位应紧跟时代发展,在各项事务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式也要不断改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发展要求。改革和完善审计方法,可以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合理性与效率。在审计工作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辅助审计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让审计工作更加准确,从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还可以尝试以风险为要素的审计方法,加强风险要素的评估,明确工作重点并提升审计工作的准确度,有助于财务风险管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降低风险、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不断完善审计工作制度,降低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客观进行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的准确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泓旭.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思考及风险防范对策[J].财会学习,2020(10):177+179.

[2]伍继敏.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防范措施探究[J].当代会计,2020(02):59-60.

[3]宋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防范[J].财富生活,2019(22):191-192.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