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功能区户外公共空间利用研究
2024-06-04王安琳王黎
王安琳 王黎
摘要:通过调查成都市不同时代建设的产业功能区,结合上位规划及国际经典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对产业功能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或改造,采用公园的规划运营思维,营造生活化的工作场景,促进新型产业社区的打造,以达到更加高效地利用产业区土地资源,延长其有效利用的时间段,吸引使用人群并促进其交流创新,激发产业区域活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社区; 户外公共空间; 产业功能区; 三生融合; 公园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产业功能区中的户外公共空间,是指在产业功能区中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市民就业的重要依托[1]。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载体,优化作为重要载体的产业功能区,将其循环化改造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的实施途径之一。其中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交往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是提高生活品质的前提,在创造宜居美好生活,营造宜业优良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研究意义
1.1配合新型产业社区的形成
2017年7月,成都市政府出台“产业新政50条”,提出要打造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3]。
产业社区是以产业为基础,融入城市生活功能,产业要素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集聚区[4]。成功的产业社区,既是复合型产业集群,也是生活导向的“都市区”[5]。前端以“展示+研发+生产”实现产业布局,后端以“生活+居住”构建社区。
产业功能区中的公共空间,是产业社区的空间构成要素,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了实现功能混合,产业社区必然要求从空间上打破地理边界,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成为产城融合的粘合剂。
1.2激发创新活力
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不交流,无创新;不合作,无诺奖。一切有空间的地方皆能停留,一切能停留的地方皆能交往[6]。
友好的步行路网、街头小游园、建筑间的休息空间、放松的活动,都能制造“偶遇”几率,促进交流,激发创新。
1.3主产业与服务业齐头并进
友好的公共空间构成,有利于吸引人群停留聚集及交流。产业功能区有了不间断的人气,也就有了消费需求,可促进餐饮业、娱乐业等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所以除了有科技、产业功能基础,产业功能区也需要满足人生产和生活的多元需求,为产业功能区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圈的生态的构建。
如何更高效地利用产业功能区中的公共空间,激发产业区活力,促成使用人群的交流创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是一项有意义且有实操性的研究。
2产业功能区中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及问题
2.1成都市主要产业趋势及产业区分布
成渝双城经济圈占据“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需以“一城多园”模式优化创新空间布局[7]。在近五年内,成都将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8]。
成都创新空间的布局形态为“一核四区”(图1),通过成都科学城“一核”创新策源能力,促进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四区”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依托“一核四区”联动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和66个产业功能区,构建多层次创新体系[9]。
2.2不同时代建设的产业区公共空间利用现状
本次以“一核四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位于新经济活力区中的天府软件园、生命科学创新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为例,调查从2001—2022年间产业功能区公共空间的格局与变化。
2.2.1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2001年建设的产业区
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即高新西区,是2001年启动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聚集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高新西区总面积43 km2,本次调查区域为西源大道、西芯大道、新文路、新天路之间,面积约4 km2。
公共空间利用情况:
开放性:大部分道路包含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及路侧绿化带(图2)。公共绿地配合各厂区的围墙,起美化分隔作用,阻挡厂区内外的视线,将各厂区与市政道路分离开来。厂区均为封闭式,不能随意进入。
交流区:调查区域无休息节点,小游园,公园等停留空间,仅少量路侧绿地进行了后期改造,点缀休息区域。周边无零售商业及餐馆。
人气:节假日产业区内几乎无行人,仅有过路车辆。
2.2.2天府软件园——2005年左右建成的產业区
成都天府软件园位于“一核四区”中的新经济活力区,是2005年投入运营的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及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天府软件园占地面积2.2 km2。
公共空间利用情况:
开放性:开放式园区,街道与园区接驳方式较生硬,主要为绿篱或草坪分隔(图3),出入口较少。
交流区:没有市政绿地提供的小游园,但园区内有多处休息区域及可用作交流的空间(图4)。园区内偶有小餐馆及饮品店,周末生意清淡。
人气:虽然有开敞空间,但无活动组织,所以周末园区人很少。与园区一街之隔的锦江边的会龙公园内篮球场及儿童活动场地很热闹,跟旁边清净的天府软件园形成鲜明对比(图5)。
2.2.3天府国际生物城——2020年左右开始建设的产业区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2016年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和双流区政府合建的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实践区,目前还在建设阶段。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王安琳, 王黎: 城市产业功能区户外公共空间利用研究
国际生物城规划面积44 km2,本次调查区域为生物城北路、生物城中路三段、岐黄一路、剑南大道之间已建区域,面积约3.5 km2。
城市公共空间情况:
开放性:半开放园区,即办公园区随意出入(图6),生产园区四周设置不影响视觉效果的玻璃或高压线围墙(图7)。
交流区:主要道路考虑了街道一体化设计。街边绿化带中设置了游步道和休息区域(图7),并且与已建成的地块建筑自然衔接。园区已经建成部分包含多个小游园,条条河公园,旁边有郊野公园——永安湖森林公园。小游园内有充足的交流空间和休息区(图8),条条河公园内建有多种体育活动设施(图9)。根据规划图,远期条条河公园将形成绿廊,与永安湖森林公园形成绿地体系。
人气:园区中心建有已投入使用的人才公寓和商业区,有少量行人。节假日期间,永安湖森林公园车位已满,很多游玩的市民不得已将车停在公园附近国际生物城已建区域街边。
2.3产业功能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空间融合度和开放度不够,城园分离
对比建设中的国际生物城,高新西区和天府软件园工作与生活融合度不足。生产办公区与周边道路及公园界限生硬,以通过性为主,未考虑人群停下交流。同一个产业区工作的陌生人鲜有交集。现状不利于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规划目标。
2.3.2有效利用的时间短,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产业区往往功能单一,人们上班即来,下班就走,晚间和节假日产业区就成为毫无生气的“空城”。园区有活力的时间段仅限中午人们外出午餐时。产业区大面积的绿化,只起到美观作用,对改善人们生活贡献不大。让大面积的产业园区功能多元化,挖掘其用地潜力,是采用集约用地的手段,实现节约用地的方法[10]。
2.3.3生活配套不够
由于缺少人群聚集,无法吸引配套经济,导致生活配套和娱乐设施缺失,恶性循环。产业区既缺乏活力,也缺乏生活氛围。
如何让产业区发展成新型产业社区,让在此工作的人下班后仍然愿意在工作区域内活动交流,甚至在节假日,吸引周边居民来产业园区活动,更有效地利用产业功能区的土地和配套资源,值得认真研究。
3国际成功经验及在成都的运用情况
3.1国外经典产业社区经验总结
科创发展思路要从“园区”向“产住并重的创新街区”转变,以科创人才生活体验为先,以人才聚集带动产业繁荣。被誉为“欧洲最智慧的1平方公里”的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改造中,除了产业聚集外,还有“能与聪明人一起工作社交、开放合作、有生活”这三大优势[11]。“世界一流的产业新城概念启蒙者”新加坡纬壹科技城,除了有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和鼓励创新的园区文化外,“善于融合,利于交流的规划和建筑特色、超强的交通连接性、完善的宜居配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城市更新成功典范”伦敦国王十字区除了政府助力和产业转型外,通过打造“小空间,密集化”的开放新空间、巧妙利用旧空间、进行开放思维下的场景营造,在空间上实现“以人为本,极致融合”的理念[5]。
综上所述,为了留住人才,带动深层发展,需要在多元产业社区内营造活力空间,创造一个助力有才华的企业家和企业成长的环境。FAT团队提出“充分释放建筑底层活力,打造柔软边缘;设置慢行友好的交通体系,催发逗留;精细运营,让闲置空间发挥最大价值;松绑经营时间,释放夜间活力;打造社区IP,彰显区域个性”五大路径[13]。1/6图片工作室则归纳出“空间更开放,社群更突出,功能更多元”三大要素[5]。
3.2上述经验在成都的运用情况
成都目前暂未形成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产业社区。不过,通过上述对不同时间段产业功能区的建设情况比较可以发现,当地的产业功能区,在规划形态上不断向上述标准靠拢。
3.2.1运营理念在公园及中的应用
虽然成都市目前正式投入使用的产业功能区中尚未有社群运营的成功案例,但这种运营理念在公园中的运用已日趋成熟。
我国公园从2001年开始拆除围墙免门票经营,2003年已提出“对城市公园经营方式准确定位,发展公园经营特色”的经营对策[14]。成都青龙湖公园利用冬樱花林,大片林下石蒜等不同季节的植物造景,营造文化场景,通过网络宣传,吸引广大汉服及摄影爱好者前去打卡游玩;成都双流机场旁的空港花田,凭借观看飞机起飞最佳观看点的区位优势,吸引游客;麓湖生态城运用别出心裁的设计元素,将重心放在儿童乐园;望江楼公园、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等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及明显时代印记的公园更是举不胜举。
3.2.2锦江工业园旁锦江绿道改造
提到公园绿地中场景营造对周边的影响,則不得不提锦江工业园旁锦江绿道的改造。位于锦江河畔的锦江工业园,在锦江绿道升级改造前整个片区存在明显的非工作时段“空城”的问题。锦江绿道改造完成后,2022年初引入了滑板俱乐部,并在一块绿地上修建了滑板泵道,由于绿道本身的骑行道本身适合滑板活动,滑板泵道吸引来很多滑板爱好者。不仅很多在该片区工作的年轻人愿意在下班后留下,加入其队伍,还有很多小朋友由监护人带领来学习滑板,使得该点位活力满满,夜晚和节假日都十分热闹(图10)。同年8月,滑板泵道旁的道路两侧,饮品经营者们利用自家汽车和桌椅,自发营造出“夜间饮品一条街”的场景。
在成都公园城市背景下,将公园的运营理念纳入产业功能区园区运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4思考与建议
建设新型产业社区,升级现有产业功能区。突破产城分离的传统园区模式,立足产业全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形成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居宜业的产业功能区,实现产业与空间布置适配[15]。
为了配合产城融合,实现职住平衡,在产业功能区公共空间利用方面,建议注意三个要点(图11)。
4.1开放空间,促进交流
公共空间,是人们交往的前提,也是举办各种活动的承载空间。充满活力的广场或街道,是让人们愿意停留,聚集人气,增强交流,激发创新的先决条件。
4.1.1地块开放化
巧妙利用园区生产地块,去围墙化,或减小厂区隔离面积。将地块绿地与市政绿地一体化打造,创造出更多地开放空间(图12)。
4.1.2界限模糊化
模糊园区生产地块与市政空间界线,园区和公园绿地界线,实现活动场地和设施的共享(图13)。
4.1.3分布系统化
构建成体系的慢行系统,串联多个大小不一的休息空间。多利用道路交叉口街角较宽位置,设置小游园、交流休息点位,减小交流点位的服务半径。
4.1.4郊野功能化
对于新建产业城周边的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在不破坏生态价值的前提下,修建步道供游人使用,并且挖掘其使用价值,吸引使用者。
充分利用路边绿地、绿廊、小游园、公园,甚至产业区建筑底层空间,模糊各种空间界限,创造出更开放的交流及活动空间,是形成产业化社区的铺垫。
4.2引进活动方式,创造社群空间
只有空间,没有运营,社区活力是不可持续的。早在2005年投入运营的成都天府软件园园区里,建设方已经意识到产业园区需要交流空间,并且园区内环境建设工作也做得到位,但仍然存在非工作时段无人气的情况。原因在于缺乏活动组织,空间便缺少灵魂,对人群没有吸引力。
4.2.1青年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除了上述提到的以滑板为代表的极限运动,还可考虑篮球、羽毛球、骑游甚至组织跑步等集体运动。
4.2.2儿童活动
吸引儿童,便能吸引全家人。有了人,就有了无限可能。在场地面积达到1 700 m2时[16],就可以考虑儿童活动场地。利用园区水系,打造儿童体验水系或水上活动的场地;在大片草坪的地方设置“软游乐区”,让儿童发挥想象,自己动手搭建隧道、房屋等有趣的游戏场景;租借儿童滑板车并提供场地;设置儿童滑梯等。
4.2.3艺术活动
创造社区文化品牌,举办音乐节、艺术展览、行为艺术、Cosplay爱好者聚会等。
4.2.4小型商业活动
在某些时段设置与园区产业相关的小型集市并加强宣传。
4.3提供生活配套,功能更多元
吸引来了人群,自然生活配套方面得跟上。产业社区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生活场所。不仅要有将人与人相互连接的空间,激发创新与合作,同时还要满足丰富的生活需求与多元的体验(图14)。因此,还需要完善商业、休闲等配套功能。
5结语
根据国家的总体策略及成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成都的产业基础逐渐高级化,产业链也逐渐现代化。以传统工厂为主的产业园区将逐渐被时代淘汰,为创新人群服务的新兴的产业社区则开始了其使命。
公园城市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17]。产业功能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公园中的产业区,将公园的规划运营理念用于产业功能区,将生产的方方面面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进行整体打造,兼容生活与生态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雷霞,张筱竹,唐艳. 走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EB/OL]. 成都日报. https://www.cdcppcc.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884&id=110058597,2022-03-2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C]//.中国企业改革发展2020蓝皮书.,2020:371-386.DOI:10.26914/c.cnkihy.2020.062596.
[3]王晓波 成都:打造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EB/OL]. 每经网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28/1127107.html,2017-07-12.
[4]陈桂良,余珂,黄冬翔. 从产业园区走向产业社区——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核心区更新改造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21:683-691.
[5]1/6图片工作室 “产业社区”是什么,怎么干[EB/OL]. 微信公众号《丈量城市》,https://mp.weixin.qq.com/s/KSHugl68nNSYg7WGsnXfGw ,2021-11-15.
[6]华高莱斯. 世界著名城市科创区[M]. 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20.4(2021.4重印).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1):13-33.
[8]《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N]. 成都日报,2022-05-25(1).
[9]成都市科学技术局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S]. 2022.
[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2):23-25.
[11]施道红. 最智慧的1平方公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EB/OL].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jBCQLE8xju1gVrYW26NnnQ ,2017-04-21.
[12]TOP 每栋建筑都是一个创新社区——纬壹科技城[EB/OL].微信公众号《TOP创新区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X6MqgQwGw88Jk2fMpeKHuA ,2018-02-26.
[13]FTA 产业园区已死,产业社区的五大“空间活力营造术”来了解下[EB/OL].微信公众号《商业与地产》. https://mp.weixin.qq.com/s/O84DEJUofh3IF1MPFH522Q .2021-02-25.
[14]程红宁.当前我国城市公园经营问题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4(2):39-41.
[15]袁弘. 2035年 成都什么样“预览图”来了[N]. 成都日报,2021-07-10(3).
[16]周杨,关经纯,钱才云. 基于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中国园林, 2022,38(7):115-120.
[17]程昕明. 公园城市大热:切忌盲目跟风,警惕“大树进城”[EB/OL]. 中新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19/06-25/8874009.shtml,2019-06-25.
[作者简介]王安琳(1983—),女,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通信作者]王黎(1981—),男,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道路与交通、城市公共空间和慢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