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开放性的演变过程解析

2024-06-04郝文璟

四川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演变开放性

摘要:从公共空间的演变规律出发,以其开放性程度的不同将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的演变划分为封闭型、半开放型到开放型3个阶段,旨在通过对这一演变过程的解析,解释此类建筑公共空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各异空间属性,从而为美术馆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关键词:美术馆; 建筑; 公共空间; 开放性; 演变

中图分类号:T242.5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建筑学意义上,美术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美术藏品的艺术博物馆,是博物馆建筑的一种类型。公共空间作为此类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其建筑本身的演变历程。从美术馆建筑的发展历史看,其建筑功能、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等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一定的演变规律,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关系也呈现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到开放型的演变过程。

所谓公共空间,是相对于私人空间而言的、公开的、共有的、对所有人都具有可达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是不具有隐私保护职能、社会地位约束和经济实力制约的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其意志自由进入进行相互交流的公共场所。在美术馆建筑中,因其功能之需,除收藏空间之外的展陈空间、交通空间、交往空间都属此类,其不仅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场地,在形式上,既包含平面的空间,也包含竖向的空间。

1封闭型公共空间

在公元前3—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四处征战得来诸多战利品,为存放这些战利品、展示其帝国的强大而建设的缪斯神殿,可以被看为是最早具有博物馆雏形的建筑[1]。在这一时期,博物馆仅仅具备收藏功能,其空间构成也基本为收藏空间。随着战利品数量的增多和种类的逐渐丰富,博物馆的收藏空间也逐步细分为存放文物、书画、古董等等不同种类的空间,其用于收藏的建筑也从神庙逐步衍生出王宫、贵族的府邸、城市的市政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存放不同种类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中不乏精美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随着艺术品数量的增加,种类越来越丰富,专门用于存放这些艺术品的美术馆应运而生。从建筑功能上看,这一时期的美术馆功能单一,其建筑空间主要仍以收藏空间为主,日常功用也只是为满足收藏者或权贵阶层的兴趣或观看爱好,普通大众不可能也没有机会看到这些艺术品。从建筑空间构成看,其空间布局较为封闭,几乎没有所谓的空间划分,收藏空间即是展览空间,不同的收藏空间往往以连廊为交通空间进行串联,实现空间的联通。此时美术馆的公共空间概念相对于较弱,仅有的公共活动也发生在收藏空间中,且收藏与交通空间相互独立,功能分明,完全不同于现代美术馆的功能和空间构成。从公共空间的角度,这些早期的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可以称之为封闭型的公共空间。

始建于1204年,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的法国卢浮宫,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建筑之一,并以收藏丰富的古典绘画和雕刻闻名。卢浮宫在平面布局上,以广场为核心,建筑整体围合成“U”型;在立面处理上,采用法国古典主义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严肃而庄重,富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空间组织上,其内部空间较为单一,以内外廊与过厅相互组合形成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并在廊道两侧顺序设置不同功能的空间单元,整体空间上较为封闭,建筑的公共空间基本为以廊道为主的交通空间,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形态。

与卢浮宫非常类似的乌菲齐美术馆,是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博物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宫内,以收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作品而驰名。雖然其建造年代较卢浮宫晚300余年,但因乌菲齐美术馆曾经作为政务厅使用,故而整个建筑的空间布局类似于办公建筑,其以廊道作为联系,连接各个办公空间,各办公空间后作为收藏空间使用。廊道即成为整个建筑的公共空间,其本质也是交通空间,并未突破卢浮宫的空间构成模式,仍然呈现为封闭型的公共空间。

2半开放型公共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馆从私人场所逐步向大众开放,这一时期,开放的对象多为社会精英人士,伴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公共空间在美术馆建筑中随之出现。但由于美术馆建筑大多是从原有的市政厅或王宫一类的建筑演变而来,其公共空间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内外廊形式连接各个功能空间的模式,因此,此时的公共空间可以称为半开放型公共空间。

最典型的半开放型公共空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杜兰在其著作《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简明建筑教程》中提出的博物馆建筑空间结构模式,为以博物馆、美术馆为代表的博览类建筑空间构成提供了新的构想。首先,这一构想从原本只关注单一功能空间的建筑设计思路,转变为关注建筑功能属性和空间布局。其次,杜兰提出的博览类建筑平面构成以田字型为基本单元展开,初步体现了建筑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的观念,位于构图中央的大厅在此时可以作为公共空间用于公众集散,这相较于以交通廊道为所谓公共空间的封闭型公共空间已有很大进展。再次,内院中通过外窗的设置,引入充足的自然采光,可以为放置大型雕塑类作品提供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此外,中央大厅和内院的周围可以设置交错的画廊空间,以展示各类绘画艺术作品,并利用内院的自然采光,是作品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2]。虽然这种空间构成模式并没有摆脱传统古典主义强调对称构图的建筑表现形式,但其为之后博览类建筑的设计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美术馆建筑作为此类建筑的典型之一,为美术馆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公共建筑类型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约翰·索恩设计的位于英国伦敦拥有200多年历史的达利奇美术馆可以作为半开放型公共空间的典型,其以丰富的尼德兰-弗拉芒地区的艺术收藏享誉全球。之后,美术馆建筑受到19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新建筑运动的影响,其公共空间的开放型逐步扩大。美术馆建筑的功能构成从以收藏和研究为主,扩展至收藏、研究、展览和公共教育并重的功能组织形式。此时,公众进入美术馆建筑参观更多地是为了欣赏美术作品、感受艺术氛围、接受文化熏陶、获得知识教育。20世纪中叶,因美术馆参观人数的增加和大众艺术需求的增长,美术馆规模随之扩大,功能空间逐步增多,公共空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特征。

以20世纪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最为典型,其立面设计朴实无华,白色混凝土覆盖于建筑外墙上,使这一建筑更像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并从玻璃圆顶进行采光。这样的公共空间组织使得展览空间和交通空间有机融合,形成较为统一的整体,同时中庭的设置兼具休闲和餐饮功能,给公众在参观之余提供了交谈休闲活动的可能性[3]。此时,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特征更为明显,为此类建筑的公共空间从半开放型向开放型过渡提供了新的建筑设计模式。

3开放型公共空间

美术馆建筑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通常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演变,公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为这种演变提供了动力。20世纪中叶以后,全球经济社会区域稳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公众与美术馆建筑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进入美术馆看展、交流,可以在周末和假期相约亲朋到美术馆共享艺术的氛围,此时,美术馆的公共职能和社会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释放,为增强公众与美术馆之间的互动,美术馆建筑的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也逐步提高。

公共空间从半开放型转向开放型,不仅意味着建筑功能的转变和增加,而且包含了公共服务内容和种类的增多,并且两者相互促进,使美术馆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加丰富。除了餐饮、休闲、商业以外,报告厅、小型剧场、简易游艺设备等服务设施相继出现,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讲演、与美术相关的艺术表演、科普展示等逐渐增多,与特定展览有关的阅览、图书也更加丰富了美术馆公共服务的内容,满足了人们接受公共教育的需求。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郝文璟: 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开放性的演变过程解析

因此,从美术馆建筑功能和公共服务的变化,促使其从原来收藏、研究為中心,转变为以展览和公共教育为核心,越来越来多的公共空间设置一方面满足了公众日常生活的联系之需,另一方面也增强美术馆建筑本身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同时能够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到美术馆体验、交流、互动。

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的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就是开放型公共空间的典型,艺术展览馆、美术中心、音乐研究中心和图书馆共同组成现代化的艺术馆。室内空间设计方面,建筑师将其公共空间有机整合,使其集合了展览、研究、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将人们的公共活动在这些空间中相互交织、融为一体[4]。此外,该建筑在室内外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被人们冠以“高技派”风格的同时,保证了室内空间的完整性。这样的空间设计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适用场景将空间进行灵活地划分,使建筑不同空间之间不再是生硬的割裂,而是灵活、通透且相互穿插。在室外空间设计方面,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外围设计成富有高差的广场,可作为娱乐休闲或露天表演的场所;建筑物西立面则结合下沉式的广场设置成天然看台,便于人们观看表演。整个建筑的室内与室外、室外与城市空间结合的自然融洽,可为开放型公共空间布局之范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经历了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到开放型演变的3个阶段。在封闭型阶段,美术馆公共空间的面积相对较少,且以公共廊道为主,美术馆的建筑功能主要以收藏为主,辅以极少量的研究功能,公众参与程度很低。在半开放型阶段,美术馆建筑逐渐设置了较为明确的公共空间,为公众参观交流提供了独立的场所,美术馆的建筑功能主要以展示教育为主,收藏和研究的功能逐步增强,公众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但此时,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弱。在开放型阶段,美术馆的建筑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同时增强了公共服务职能,其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建筑职能与城市职能也逐渐渗透融合,公共空间开放性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项秉仁,吴云一.当代博物馆建筑与城市文化[J].建筑学报,2009(2):81-85.

[2]王岚.美术馆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经济,2021(1):147-148.

[3]郝文璟.美术馆建筑公共空间开放性价值一论——城市价值[J].四川建筑,2022,42(4):57-59.

[4]翁剑青.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J].美术研究,2005(4).

[作者简介]郝文璟(198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演变开放性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