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024-06-04李玄周蓉晖
李玄?周蓉晖
摘要:为了实现教育机制与人才培养的供给能充分满足产业需求,国家深化了产教融合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加速与企业的合作步伐,这使得产教融合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的首选路径。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增加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本文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控制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多项旨在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旨在激励各地区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的良性生态系统[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资金流动大,其资金运营风险就会逐渐增大。那么高职院校加强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就格外重要。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助推作用
产教融合体现了产业界与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协作,使得高等教育机构转变为融合人才培育、科研探索及技术服务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2]。
在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能够获得来自企业的多样化资金支持,如校企合作项目资金、企业捐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等,这些资金的注入有助于高职院校扩大财务收入来源,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产教融合促进了高职院校财务收入的多元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多依赖于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而产教融合使得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技术服务、咨询等多种方式增加外部收入。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不仅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学校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其次,产教融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在设备投资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财务压力得到缓解。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和场所,减少了学校在设备更新和实训场地扩建上的直接支出,这样的合作降低了财务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再次,产教融合还带来了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促进了高职院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的参与使得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趋市场化、专业化,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借鉴企业的先进财务管理经验,如成本控制、预算管理、内部审计等,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最后,产教融合强化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战略规划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财务部门需对接企业的财务规划,这要求学校财务管理者需要具备更高的战略规划能力,推动了财务管理专业化、战略化的发展。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分析
(一)收入波动风险
1.项目合作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
虽然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面临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往往依赖于具体的产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而这些因素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变数[3]。随着技术快速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变化,即便是已经启动的合作项目也可能因为企业战略调整或是市场动态的转变而被迫中断或缩减规模,导致预期的合作期限和收益出现波动。此外,合作项目从谈判到最终落实,再到开始产生经济效益,这个周期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而在这期间,任何外部的经济或政策变动都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使得高职院校的收入稳定性受到挑战,进而影响整体的财务规划和管理。
2.相关政策的变动
若政府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对于技术技能培养的补助,高职院校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从而增强其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反之,如果政策倾向于削减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高职院校可能需要寻找替代的资金来源,如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校企合作项目,或者增加服务性教育项目来增加自筹资金比例。此外,税收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学校的财务状态造成直接影响。若政府对教育行业实行税收减免,高职院校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或者基础设施的建设。反之,税收优惠的缩减会增加学校的财务负担,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紧缩。同样,政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收入结构。政府可能通过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定向培养、顶岗实习等模式,这些都可能为学校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成本控制风险
1.教育成本上升风险
首先,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学校需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实验室设备,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如虚拟现实(VR)、在线教学平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和后续的维护费用。其次,为了吸引和保留优秀师资,学校往往需要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和研究条件,这也加大了人力成本的压力。随着教育法规和标准的改变,高职院校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以确保符合新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服务标准。学生服务的提升,包括学生辅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支持等,这些增加的服务项目也会导致成本上升。在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这部分成本的增长尤为显著。
2.运营成本风险
在高职院校的运营中,运营成本风险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随着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院校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和提高教育质量,可能不得不增加投资,这直接推高了运营成本。诸如先进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校园基础设施的改善、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构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这些投入并不总能立即产生回报。随着产教融合的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深入,可能会出现对某些资源的依赖,从而使得运营成本与外部经济条件紧密挂钩,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到院校的财务稳定性。特定行业的突发事件或政策变动可能影响校企合作项目的收益。人力资源成本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运营成本风险。教师薪酬、职工福利和继续教育等支出不断上涨,而且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人员的引进和保留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最后,高职院校还面临能源成本上涨、物料成本波动、维修保养费用增加等风险。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学校的运行维护成本也会随之波动,这给财务预算带来了不确定性,增加了運营成本风险。
(三)专项资金被挪用风险
1.覆盖日常运营成本
在日常运营中,高职院校面临各项持续的经营成本,例如员工薪酬、设施维护、教学材料采购以及其他行政开销。当学校的财务预算紧张或现金流不足时,管理层可能面临压力,需要确保学校的基本运作不受影响。在这种财务压力下,专项资金的挪用风险随之增加。专项资金通常有明确的使用目标,比如科研项目、奖学金发放、特定的教育活动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资金可能来自政府拨款、企业赞助或其他捐赠,且在接受时通常伴随着具体的使用条款和条件。然而,当日常运营成本出现资金缺口时,一些管理者可能会将这些原本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非法或非正当地用于覆盖这些缺口。学校可能会将原本分配给科研项目的资金,暂时用于支付教职工的月薪,尤其是在其他收入来源(例如学费收入)未能按期到账时。或者,在校园设施急需维修时,管理层可能会动用专门用于购买教学设备的资金来支付维修费用。这种情况下,专项资金的使用偏离了原定目的,虽然可能是出于确保学校日常运作的良好意图,却侵犯了资金的使用规定。从表面上看,这种挪用可能看似解决了短期的财务问题,但实质上却是对专项资金管理和财务纪律的一种破坏。一方面,这可能导致原本计划中的项目进度延误或无法执行;另一方面,一旦被发现,可能会对学校的声誉和未来的资金筹集能力造成损害。因此,确保资金的适当使用,不仅是法律和道德上的要求,也是对学校长期利益的保护[4]。
2.非目标项目投资
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专项资金通常被设定为用于特定的项目或目标,如科研活动、教育改革、学生福利提升等。这些资金可能来自政府拨款、企业合作、捐赠或其他专门的资金来源,都有一套明确的使用规定和目标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学校面对其他看似更紧迫或吸引人的投资机会时,可能会出现将专项资金用于非目标项目的诱惑,这种做法可能涉及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当学校的某个非目标项目需要资金支持时,如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扩建教学楼,甚至投资金融产品等,管理层可能会被短期利益驱动,错误地使用本应用于专项目标的资金。这种做法可能基于一种误判,即认为非目标项目投资可以带来快速回报或长期利益,从而权衡后决定挪用专项资金。其次,管理层可能面临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压力,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某些发展目标或财务指标,这时可能会将专项资金视为弥补其他项目资金缺口的解决方案。例如,学校可能承诺在某个期限内完成校园改造,而此时正规的资金渠道又未能按时筹集到足够资金,管理层可能会冒险使用专项资金以兑现承诺。此外,管理层在决策时可能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驱动,导致专项资金被挪用于能够带来个人回报的非目标项目。这不仅损害了专项资金的正当用途,也侵蚀了教育机构的公信力和道德标准。总之,专项资金被挪用于非目标项目投资,会破坏原有的资金使用计划和预期成果,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投资人和资金提供方的信任度。长期看,这会削弱学校的财务稳定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一)多元化收入来源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可持续性越来越依赖于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为了减少对传统学费、政府补贴等传统收入依赖的风险,院校必须探索和拓宽收入渠道。首先,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教育项目、实训基地、科研项目等,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直接的资金收入,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培训和咨询服务给企业,开拓咨询费等收入。其次,院校可以通过增加非学历教育项目来获取收入,例如开设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满足社会终身学习的需求。再次,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教育创新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能提升学校的研究能力和声誉。此外,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如校园设施出租、知识产权转让、吸收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增加收入。
(二)制定成本控制标准
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院校需要根据教育部门的指导和自身的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全面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成本、教学运营成本、科研成本、行政管理成本等。这些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学校运营的成本结构和变化趋势。其次,院校应明确各项成本的控制目标和上限,确保各部门在预算约束下开展工作。成本控制目标应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财务状况,合理设定,既不过于宽松,也不过于苛刻。再次,院校要建立固定的成本审查和审批流程,对超出预算的支出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成本控制标准得到执行。学校财务部门应与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监督和指导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此外,成本控制标准制定后,需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学校的经营效果,及时更新成本控制标准,以适应新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变化。
(三)强化财务制度建设
强化高职院校的财务制度建设是确保财务管理规范、透明和效率的关键。这要求学校建立一套覆盖全面、操作性强的财务管理体系,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学校需要制定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这包括内部控制机制、预算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财经法规,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制度仅有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可操作性。高职院校应当确保每项财务制度都能够被具体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所有财务人员都应当清晰了解各自的职责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再次,对于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新,以适应教育政策、市场环境和学校发展的变化。这包括定期对财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修订。最后,财务透明度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开财务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过程等信息,可以增加外部监督,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5]。
结语
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当下的趋势,能满足企业对自身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能在多方力量下实现协同发展,但是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风险。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通过多元化收入来源、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强化财务制度建设来促进自身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控制研究”(项目编号:XJK23BCJ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蔡小路.内部控制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教师,2023(30):123-125.
[2]叶君华.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学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纳税,2021,15(26):81-82.
[3]陶红.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防控措施分析[J].山西农经,2020(12):137-138.
[4]刘玉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公关,2020(02):205.
[5]张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家参谋,2019(19):256+259.
(作者简介: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責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