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分析
2024-06-04练碧新
练碧新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有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法治素养
我国始终将公民法治教育置于重要位置,尤其关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在中小学校必须设置相应的法治教育课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生活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得到社会的认可。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突出标志,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国家基本方略,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以法治作为基础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不提高自己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将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甚至可能被社会淘汰。从当前的社会现状来看,部分青少年明显存在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屡见不鲜,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法治秩序,同时也反映出他们还无法很好地适应法治社会生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能加强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信仰,使学生学会遵守法律、正确运用法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法治社会生活,成为法治社会的一员。
(二)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个人发展
法律具有打击、惩戒违法犯罪和保护合法权益的双重作用。在法治社会中,随着法治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和细化,法律规章制度变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任何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触犯法律,影响个人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孰可为、孰不可为。帮助学生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不触犯法律底线。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他人侵犯,進而达到约束学生行为,促使学生个人发展的效果。
(三)落实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求
从学科名称来看,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二字清楚、明确地揭示了法治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是对学科教学任务的充分落实。科学合理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强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力度,提高法治教育成效。
(四)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参与。自1986年起,我国就针对全国公民开展了数次普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公民的法治素养,提升了我国社会的法治化治理水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意见。20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也重申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对开展法治教育的相关要求。初中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将有利于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二、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
为了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教育者需抓住法治素养的内涵,紧扣法治素养的教学要求,明确法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法治素养教育应避免教师凭借个人经验随意地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明确、具体的法治教育目标指引下,才能避免学生的法治素养发展有所欠缺,从而确保法治教育的规范性,提高法治教育的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水平。
法治素养主要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用法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法治教育目标的制订,也需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考量。第一,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基本了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第二,引导学生对法律、法治概念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和意识,能够尊崇、遵守、敬畏法律。第三,让学生认识在法治社会下,只有通过法律才能保护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发展,在遇到任何矛盾、冲突时,都要首先想到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第四,帮助学生掌握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中,表现出自发的法治行为惯性。
(二)夯实法律知识基础教学
在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教育体系中,法治教学最基础的目标是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基本了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量。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完成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基本了解,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概念、作用和意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这项最普遍且权威的教育资源来夯实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基础认知。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维护宪法权威》的教学为例,该课指出,为了落实法治教育行动,提高法治教育成效,增进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基本了解,教师应通过细致地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宪法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熟悉宪法及法律条文。宪法明确肯定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奋斗成果,同时也阐释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除此之外,还应让学生认识宪法之所以重要和特殊,是因为它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夯实法律基础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法治意识
引导学生对法律、法治树立正确的态度、观念和意识,能够尊崇、遵守、敬畏法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大目标,要求学生要发自内心地认同对法律。与知识性的教学不同,要想树立学生良好的法治情感态度,使学生认同法律,不能依靠一味地灌输,而是要情、理并施,从思想上塑造学生对待法律的观念,进而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介绍《家庭教育促进法》和《民法典》等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从情感层面出发对学生做进一步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法律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法律对保护每个人的生活和权益的作用。在一个非法治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财产、尊严等,都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人人都应当尊崇、遵守和敬畏法律。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宣传和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律为自身提供的有力保护,使学生可以真诚地认可和支持法律。
(四)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第三个主要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形成法律信仰,使学生认识在法治社会下,只有通过法律才能保护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发展。与小学生相比,尽管初中生的身心更为成熟,与社会的接触更多,个人的经历更多,但实际上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法律活动。初中生在主观上缺少对法治的深刻认知,这不利于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为了克服这一教学难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通过案例教学法,弥补学生个人经历及主观认知上的不足,并启发学生思考。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解权利义务》课中,以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内容,各设计一个正反面案例,在对学生进行了基本的知识内容教学之后,为学生介绍案例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基于自己刚刚学习的法律知识,分析正面案例中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所有人学习;探讨反面案例中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思考应当如何纠正以保护合法权益及履行法律义务。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地参与学习、思考中来,将法律知识内化,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当然,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认知和思考,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好全程观察、指导及点拨工作,让学生可以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和学习。
(五)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善用法律的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强调学生对法律的运用和实践,即学生的用法能力。从社会角度来讲,制订法律的目的,就是要让法律被执行和运用,这样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否则法律只是一纸空谈。从个人角度来讲,公民必须要学会正确地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这样才能规避法律风险,保护公民自身权益,防止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从而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作为在校初中生,实际上缺少真正用法的机会,这不仅会影响了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还影响了学生掌握对法律的实践运用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应当尝试开展生活化教学,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教育契机,为学生创造法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掌握对法律的实践运用能力。
如同样是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理解权利义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之外,还可以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一起通过投票的方式推选出班级干部。经由这样的一个教学和选举活动过程,学生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什么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并且能够真正学会对选举权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创设各种可能出现法律问题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对应的情景中学会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结合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法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社区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
例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庭审判过程,深入了解法庭审判的程序和法律规定,学习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以身作则,以较高的法治素养来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通过不断的探索、改进及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力度,提高法治教育成效,提升初中生的法治素养水平。如此,才能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任务要求,保障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与发展,并助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刚. 基于“双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24(11):131-133.
[2]赵启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探索[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9):106.
[3]张跃茜. 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7):29-31.
[4]谢美华. 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1):28-30.
[5]程艳霞,陈瑶. 中小学生法治素养现状、问题及培育途径[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06):28-33.
(责任编辑: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