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读写训练的策略探析
2024-06-04姜祖娣
姜祖娣
【摘 要】文章分析读写融合教学的意义,探索读写训练的策略,助力学生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顺利推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训练 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意义
首先,在语文阅读中进行读写训练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举措。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学生面临着比较高的学习要求,要逐步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够立足于文章情境,对文章进行深度反思,对文章词语、句子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所认识。针对上述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与掌握,深入探索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的阅读教学,才能让《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其次,在语文阅读中开展读写训练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关注度。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耐心和自信,让学生在一遍一遍梳理文章结构和行文技巧中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把握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原则
1.示范性原则。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和学者讨论之后编纂而成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从示范性原则出发,结合学生学习的程度和学习的动向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要将课文作为写作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模仿。
2.引导性原则。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中构建让其能够自主学习的课堂,对学生进行读写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课文的主旨、思想情感进行探究和思考,最终将教材中作者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收获。
3.实践性原则。教师要改进教学,构建让学生学会将阅读和写作行为进行关联的课程目标体系,让学生能够将已经输入的阅读内容进行写作输出。写作其实是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的良好方式,是连接文本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场景的桥梁。在写作行为的驱动下,学生能更好地实踐和运用所获取的知识,继而进一步内化和吸收文本中的内容。
三、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训练的策略
1.深入研读教材,建立读与写的链接。读与写两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善于阅读的人大概率善于写作,而善于写作的人一般也乐于阅读。因此,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两者的紧密联系,确保读和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带动学生的成长。
一是注重技巧上的衔接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极为丰富,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技巧,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挖掘这些内容的教学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意识与能力。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采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描写,教师可以采用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另外三篇课文《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和单元习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四篇课文的阅读学习中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鲁迅先生的手法,然后让学生联想身边让其感动的人或事,并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对该人或事的情感。二是注重主题上的相同点。每一篇课文都有其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以及相关的表述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的文章都应该基于一个主题来展开叙述。如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中便有大量的写景描述,主题都是围绕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来让读者感受到“四时景物皆成趣”的意境。再如《太阳》《松鼠》是让学生在了解基本说明文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将事件或景物说明清楚。教师要善于抓住不同文本中的教学相同点,主动诱导学生探究阅读文本的方法,总结文本中凸显主题的写作方法,从而迁移运用到课堂小练笔或单元习作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得到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步提升的效果。
2.强化写作练习,丰富练习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读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扩写、改写或者仿写,在多样化的训练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如《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有着比较特殊的行文模式,作者运用不同的自然段进行了不同季节的特点描写,学生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来自于大自然的魅力。在结束课文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作者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手法,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学生对应不同的季节,让他们结合自身的观察和经历对课文的不同自然段进行讨论与仿写。这种有差异化的写作练习,能激发小组成员进行生活经历的联想,也能让全班学生看到不同小组对不同景色的描写,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和知识面。
3.善用课堂评价,点拨写作方法。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的,需要进行多次的训练才能有成效。教师也需要通过积极的评价和点拨来调动学生参与读写训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我的‘漫画老师”后,执教教师让学生抓住某位任课教师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描写,执教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加深对教师形象的理解。如有的学生写执教教师时常以不同的动作演示课文中的动词描写,执教教师随机点评“你眼中的老师有七十二变”。有的学生抓住某位教师秃头这一特点,写道:“老师的头顶会发光。”执教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你有一双慧眼”。教师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通过随机性的肯定与表扬,让学生收获课堂成长自信,教师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笔下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学生在完成了作文后,执教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要求全班同学对文章进行点评,说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之间的评价,能从他人的点评中获取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观察视角,能学习到他人作品中的金句金段,从而对自身的观察方法、写作角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对作品进行优化。
4.拓展课外阅读,延伸写作思路。课堂读写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加强课堂内容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获得更多的思想碰撞。这样就能够在下笔的过程中做到文思泉涌,真正实现学生在写作行为中主体地位的展现。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执教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度分析,同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任务: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性格、外貌、语言、动作有什么特点,你是从书中的哪些章节感知到的。在习作环节,执教教师先指出作品中几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张飞、周瑜、曹操等),然后组织学生对他们的各方面特点进行讨论,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表格、列出章节流程表、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学生注意到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要突出人物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想要表达的内容。在习作作品展示环节,有的学生结合刘备的爱民情怀,谈到了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结合赵云的勇敢善战,描绘了消防员为扑灭山火而不断出入火海的场景……这些是学生阅读作品后结合自身经历的情感抒发,可以说,学生做到了深入阅读作品的要求,也达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三官堂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