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地方德育资源开发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
2024-06-04游秋红张仁榜
游秋红 张仁榜
【摘 要】本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少先队活动课程为途径,精心选择地方红色德育资源,科学设计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不断推进结构科学合理、目标衔接明确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地方德育资源 少先队活动课程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是中小学生政治思想启蒙和人生观树立的重要途径,需要立得早、立得准、立得实、立得住,所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作为少先队工作者,我们应当关注少先队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培育的主责主业,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把少先队活动课视为对少先队员进行红色教育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通过数据调查表明,目前基层学校少先队员和辅导员对红色文化具有基本认知,对少先队活动课程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但在实际情况中存在少先队活动课程落实不到位,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课程内容开发缺乏体系等问题。
闽东作为革命老区,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资源形式多样、功能独特,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竭源泉。当地少先队辅导员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少先队活动中融入红色元素、红色基因,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让红色文化精神引航少先队活动。
一、立足地方德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红色活动课程
1.以红色榜样课程,点亮使命担当。
心有榜样,行有力量。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有上进心、模仿意识强,生动、具体、典型的形象能激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波澜,他们心中的榜样会成为支撑他们成长的精神力量。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少先队红色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多媒体的发达,大量的娱乐圈明星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偶像,曾经的英雄榜样可能不再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媒体发表不当言论,蚕食般地侵蚀我国青少年儿童思想,造成部分少先队员对红色文化有所疏离。面对这一现象,辅导员当以红色榜样为精神引航,为少先队员铺设一条红色成长之路。
辅导员可组织少先队员一起深入了解本地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红色人物事迹,通过收集资料、调查寻访、参考文献等方式筛选适合青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按照不同学段设计课程内容,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榜样课程。以闽东为例,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传颂。例如,孤胆英雄戴炳辉、戍边英雄陈祥榕等,其中更不乏青少年的同龄人,如被誉为“闽东王二小”的雷石祥、唱着山歌上刑场的雷七妹、红色少年张高谦、少年“雷公”阮英平等。辅导员可引导少先队员学习这些英雄事迹、讲好英雄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的崇敬,结合宁德市用好地方资源加强德育常态化工作部署,通过少先队活动課研讨、展示等形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红色精品课,让学生在红色榜样的指引下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2.用红色主题课程,擦亮人生底色。
就广义层面而言,少先队所开展的主题活动项目,在实质上都属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红色主题活动。主题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多样化的活动组织形式,但目前来看,有些学校的少先队活动组织偏向形式化,停留在“走过场”“一阵风”的现状。一些少先队辅导员除了承担教育教学任务,还承担了来自各方面的工作,例如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进校园内容多、名目繁杂。辅导员要学会有效统整校内外德、智、体、美、劳资源,让德育活动、特色社团、研学实践、家校联动等与少先队活动有机融合,打造高效的红色主题活动课程。同时,在主题课程的设计中,辅导员要避免主题未能体现文化价值,难以在文化导向中发挥教育功能的问题。
在“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课程大主题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德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主题课程是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宁德市正在推行的“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深厚红色内涵,将该项主题活动做实、做深,增强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培养人的实践功能,实现少先队活动教育的巨大价值;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员的主动性,共同商讨主题课程的设计,用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跟随习爷爷的足迹寻访美丽家乡”“习爷爷的故事我来讲”“童说‘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开展好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诠释、剖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及意义。总之,本土红色主题活动的开发需要辅导员将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让少先队员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责任意识,获得价值信念的培育。
3.让红色研学课程,照亮成长之路。
少先队活动课程是以实践教育为基本形式的一门课程,注重采用全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实践方式,提倡利用社会资源,整合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疑是红色教育传播渗透的有效场所。辅导员可依托现有的红色教育基地、场馆,拓展校外资源,巧借校外阵地,围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理念,研发红色研学课程,进行“沉浸式”主题实践教学,达到“研学并举,知行合一”的目标,让红色场馆成为红色课堂。
以霞浦县为例,“四下基层”教育基地、孙丽美先进事迹展示馆、东山村幸福之路展示馆、霞浦县博物馆、松港下村党史教育基地、闽东特委独立团旧址、海上游击队遗址等,可纳入课程体系的红色场馆、红色景点可谓较多。辅导员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按照实际出行情况,打造一条红色研学路线,通过整合区域红色教育等实践资源,为队员就近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少先队员通过聆听革命故事、瞻仰历史文物、完成学科研学等方式,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事件、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此提升了红色教育的代入感、时代感、获得感。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辅导员要注意和队员共同设计学习任务单,让队员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提高队员参观的专注度;精心设计各类活动,增强队员的体验感;构建活动小队,提高队员之间的分工协作,让行走和开放的课堂安全有序。
二、构建红色活动课程评价机制,以奖章激励检验育人效果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离不开完善的评价机制。少先队活动课程评价要重视情境表现、过程表现、能力表现,通过自我评价、辅导员评价、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辅导员可将实践活动与红领巾争章有机结合,在活动开展前公布争章要求。队员们通过提交争章申请、展示争章过程、发表争章感悟等步骤完成争章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考章、颁章,并记录在队员档案中,以此激励队员参与实践。这样一来,辅导员和队员们就能够比较直接地归纳实践行动的成效,意识到行动形成的正面作用以及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此外,红色研学课程也关注少先队员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因此辅导员要重视队员们的反馈信息,要倾向于过程取向的评价,让队员的优秀品质得到肯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进而引导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四小学)
参考文献
[1]张龙钦,祁燕苹.分析闽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智库时代,2018(09):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