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路径,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2024-06-04林冰
林冰
【摘 要】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重整序列、重构课堂、重建评价的学科教学实践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重整序列 重构课堂 重建评价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意味着数学教学目标要升级,从单纯掌握数学的知识点与技能转向核心素养统领下“四基”“四能”“情意”三位一体融合式课程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关注知识间的联系;教学方式从单一讲授式转为启发探究式,增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评价从注重结果性评价到倡导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要以高阶位的素养目标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重整序列、重构课堂、重建评价的学科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一、重整序列:提取主题单元下的大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很明显,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础。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揭示知识的规律,关联碎片化的知识,统领同一主题下的内容,是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理解大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简化的、本质的、可迁移的、有逻辑的数学基础知识结构。
以数的认识为例,教学重点在于数的意义和数的表示。如“0~9的认识”,是将生活中具体的数量抽象成用一个新的符号表示数,学生的认识要经历第一次飞跃。从“10的认识”开始,不再出现新的数字符号,而是用之前0~9这十个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在不同位置上的值表达任何数,即十进制计数法。“数位”是自然数表示的关键,而“计数单位”是数的表达的核心概念,因为无论是整数、小数、分数还是有理数,虽然具体数量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用抽象的符号和计数单位表达。再看数的运算,加法是基本的运算,从一个数开始每次“+1”得到一个新的数,“加几”就是加几个1,所有的初等运算都可以归结为加法运算,基本的运算是计数单位的累加。综合以上两方面,体现了数的认识与运算的一致性,明确了“数与运算”主题的大概念——计数单位。
当我们站在学科视域下,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明晰其中蕴含的素养目标: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及运算能力。再回到教材中的自然单元,就能依据大概念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重组,突出核心素养的表现。以人教版一上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为基础,我们调整了单元序列,将原先四个模块内容:“6~7的认识及加减法”“8~9的认识及加减法”“10的认识及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合成三个模块。调整后的单元模块具体为:(1)“6~9的认识”,迁移之前“5以内数的认识”经验,聚焦的仍然是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2)“10的认识”作为凸显大概念的种子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位与计数单位,感受十进位值制。(3)“6~10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旨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实践证明这样的序列调整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种子课“10的认识”,对下个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有效完成了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二、重构课堂:践行问题引领的种子课研究
疑难和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好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课程标准》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能聚焦大概念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的学习过程。
在“10的认识”一课中,我们对教学环节做了创新设计。(1)数一数。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数量为10的物品或图形,通过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从数数的角度验证它们都表示数量10,这里关联了学生之前的认数经验——数是数(shǔ)出来的。(2)摆一摆。学生自主选择圆片、小方块或小棒表示10,思考不同的学具为什么都能表示10,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聚焦共性,虽然每种学具的材质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10个一,凸显10的本质。(3)拨一拨。学生了解了计数器的构造后,在计数器上操作表示10。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个位上拨10颗珠子和在十位上拨1颗珠子的情况,思考它们是否都能表示10,更喜欢哪种表示10的方法,理由是什么等。借助计数器,基于数形结合沟通10个一与1个十的联系,突出数位与计数单位,感受位值制。(4)变一变。创设游戏情境:如果在十位和个位上各拨1颗珠子,会表示几?同样是两颗珠子,它们都在十位上,或者都在个位上,表示的数会一样吗?通过游戏,你发现了计数器上有什么秘密?这里的“三连问”,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挑战,引发他们深度思考,加深了对位值制的理解,为后续迁移经验认识11~20打下基础。
三、重建评价:发展以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当前的评价理念已经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了“为了学习的评价”,即从评判学习成果,转向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行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课程标准》倡导过程性评价,课前的学情诊断性评价,课中的形成性评价,课后的反馈性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主体多样,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评价者;评价形式丰富,除了口头和书面的测试,还可以有调查访谈、课内外作业、课堂观察等。教师要搭建指向核心素养,关注思维过程,促进人人发展的评价体系。
课堂中,教师除了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学习表现,练习环节也应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设计了基于真实情境的“1张10元纸币能换几个1元硬币”的练习活动。接着由课件展示一条数轴,只确定了0和10这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让学生探究剩下9个数应如何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的“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铺垫:中间这个点表示几?它的前一个数是几,后一个数是几?数轴中最接近10的是几?观察数轴上这些数宝宝的排列顺序,发现什么规律?再结合动画演示追问:10的后面还有多少数?0的前面也有数吗?除了巩固、应用、拓展新知的功能外,练习环节还承载着评估学生素养能力水平的重要作用。借由形成性评价,参考合理的评价标准,我们能够获取学生的水平层级,并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做出适当调整。就如上述练习环节,充分考虑了低学段学生的学情特征,评价时以定性的描述性方式进行。我们细心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围绕数感、推理意识、数学表达等内容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水平层级加以确定。在得出学生大多处于中间水平,即能知道“是什么”,但对“为什么”缺少深入的思考的结论后,我们将后续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说理”上。
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碎片化、浅表性的课时设计转向“先有森林再有树木”整体化、深层性的单元设计,再通过“认识树木认识整个森林”的学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这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走进课程,成为设计者与研究者,共同撬动课堂教学转型。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31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宁中,曹一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04):1.
[4]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