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民族音乐的当代融合
2024-06-03李思洁
[摘 要]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呈现出一场音乐的变革与创新,这一现象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验。电子音乐剧场的出现将民族音乐的独特音色和文化传承作用得以充分展现,同时也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交融不仅仅是音乐的创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多元性的体现,为音乐创作的未来描绘出美妙的前景。
[关键词] 电子音乐;民族音乐;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69-0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子音樂的影响巨大,其技术的发展路线不仅由过往的“模拟时期”走入新型的“数字时期”,同时计算机技术也在高速发展并为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软件化的处理手段,使声音之间的预制关系更加繁复;程序化的算法应用,使现场演绎的交互方式更加精准;多元化的技术方法,使视听一体的艺术表达更加多样……基于这一前提,在当今的音乐作品创作中,一种全新的艺术样态悄然而至,那就是“剧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及的“剧场”,实际上只是一个借用名词(迄今,对“剧场”尚无十分准确的定义)。其含义为:在艺术表达方面,必然存在某种核心要素或一种类似“剧本式”“主题式”的思维设计,使之能够通过统一的创作构思将不同的作品融为一体,贯穿始终;在技术应用层面,既可能以单一的媒介关系构成一个整体,也可能利用多种媒介关系,通过“视听一体、多媒融合”的构建形式,这就有了我们文中所提到的“声音剧场”。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表明的是,无论呈何种样态,“剧场”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对于这种形式的艺术性构建,必须通过各种具体的“内核元素”,才能够更为充分地体现出作品应有的文化特质和艺术特征。
当今多媒体时代,与音乐科技相关的艺术作品创作热度始终高居不下,如多媒体交响乐、视听艺术装置展、多媒体戏剧、多媒体舞剧、多媒体音乐剧场等,都体现了当今大众的多维感官审美需求。其中由电子音乐、各类乐器或人声、各种声音素材、视频艺术结合于一体的“电子音乐剧场”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内涵与内核,同时融合了众多音乐的表演样式而受到观众的青睐。整个剧场的创作过程既要服从自身的艺术构想,显现作品的个性特征,又要通过各种软硬件平台进行处理,使音乐意蕴和音响空间得以最大限度地延伸与拓展,同时还要实现剧场式音乐的整体性创意设计理念。因此,笔者想通过“电子音乐剧场”——这种新型表演形式来思考新媒体艺术与民族音乐在当代的融合。
自2017年起,四川音乐学院电子音乐系打造了多场电子音乐剧场,长笛与电子音乐音乐剧场“幻境”将电子音乐、长笛、视频多媒体融合的“音乐剧场”带入了大众视野。剧场中,七首为独奏长笛和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以音乐与电子音乐、灯光与视频材料为依托,将观众的听、视觉牢牢抓住并营造出一种在现实、梦幻之间来回切换的舞台效果。2018年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在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世界首演,该音乐剧场以“幻境”为主题,将九部不同编制的民族室内乐作品,通过声音上的八声道电子音乐与视觉上播放在LED大屏里与音乐配合的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音乐剧场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1]。2019年钢琴新媒体音画剧场“跳舞的巴赫”通过古典与当代作品的组合,戏剧的舞台表现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视听的呈现再次定义了“音乐剧场”的表演形式。之后电子音乐系“音乐剧场”的作品越来越多,如:2021年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剧场“国风新韵”、电子音乐剧场“声觉·边界”、声音剧场“流动的色彩”、声音剧场“城市声音”、声音剧场“有迹可寻”、2021年声音剧场“听声·非遗”、声音剧场“时空声镜”、声音剧场“蓉韵声动”、2023年声音剧场“物感心声”、新媒体音乐剧场“梅花新韵”、声音剧场“声衍”。这些“剧场”不仅在为艺术创作找寻更多新形式,同时“剧场”中大量作品的产出也致力于为民族音乐与多媒体的融合做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电子音乐剧场的音乐表演形式不仅具有创新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表达,是一个音乐艺术的新兴领域。当民族音乐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则创造出全新的声音和视觉体验。
(一)民族音乐的独特音色与情感表达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众多不同的民族,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体系。例如,京剧以其特有的平板音调和高亢的嗓音著称,而川剧则以激烈的音乐和表演风格而闻名,蒙古族音乐通常给人一种豪放和广袤的感觉,新疆地区的音乐总带着异域风情,等等。这些不同的音乐体系赋予了中国民族音乐多样性的特点。同时我国还有丰富的传统乐器,他们是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因此各地区不同的曲调、乐器和演奏技巧被用来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我国民族音乐往往与故事情节密切相关,这些不仅仅是民族音乐,更是我国各个地方的文化和情感的表达,体现了民族音乐与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民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音乐形式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丰富文化遗产,首先,传统民族音乐承载着中国文化历史的珍贵记忆。每一个旋律、每一首曲调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些音乐作品传承着中国文化的根基,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其次,每种民族音乐都具有独特的音色和特点,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此外,民族音乐丰富了各种庆典、节日和社交活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音乐的乐趣和情感。总之,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子音乐剧场中的保留与演绎
将民族音乐融入电子音乐中,要做到对传统音乐元素的保留。这包括调式、旋律、乐器、节奏和唱腔等传统音乐的特征。电子音乐作曲家需要深入研究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以确保这些元素得以充分表现出来。在新媒体音乐剧场“梅花新韵”中,主创团队将传统意蕴进行了当代的表达。整场作品将传统古琴曲《梅花三弄》进行重新改编,通过民族乐器古琴、箫以及西洋乐器钢琴协同演绎,在不同的场景中同时加入灯光、声效、影音、视觉、装置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并让观众参与进“剧场”中,成为音乐剧场的聆听者、见证者、创作者,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体验。
当代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们常常探索新的声音和音效,为音乐创作提供更多的空间。声音剧场“声衍”,则是以声音可继续衍生为主题的音乐剧场。其中作品《奔途——为川剧高腔与电子音乐而作》,所有声音音色均来源于传统川剧《奔途》中的经典高腔片段,用电子音乐技术对其进行创作,将川剧高腔赋予新的声音魅力。作品《野渡——为二胡采样与电子音乐而作》,以二胡为主要声音材料加以电子音乐技术手段进行创作。发掘传统乐器二胡本身音色的多面性的同时,用电子技术让声音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声音景观。
音乐剧场中创作者们常常在音乐表演中融入传统文化图像、服饰和舞蹈,以增强音乐表演的视觉吸引力。这种视听的融合为观众带来全面的艺术体验,使他们沉浸在音乐和视觉之中。音乐剧场“幻境”的舞台上由三大块扇形的LED组成,中间的主屏幕主要负责抽象的图案,比如背景图像以中国的水墨画风格進行渲染、光影扩散等方式,并对其进行实时的渲染体现虚实与幻象的结合,两边的屏幕则将九首作品的名字镶嵌在诗词中,以流动的方式凸显东方之韵味,现场观众可以感受到视觉、音响以及现场器乐的相互呼应,这种视觉元素与音乐相辅相成,成功地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2]。
民族音乐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而电子音乐则代表了现代音乐技术的创新。两者相结合,并以电子音乐剧场的形式表现,不仅有助于保留传统文化,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乐作品。
二、多媒体与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交汇
在多媒体与音乐的融合中,跨文化交汇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多媒体技术为传统音乐提供了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了音乐能够更加丰富地传达文化情感与历史故事,不同的电子音乐剧场也有不同的主题设计与演出方式。例如声音剧场“城市声音”以城市为主题,声音为契机,对城市进行了描绘。作品《叫卖声深》以穿梭在热闹喧嚣的老北京城里的叫卖声为声音素材,以四声道的音响设计,将被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往昔之音,赋予了今时独特的声音创意,传递了一座城的一段记忆和文化。作品《逐·运》以成都大运会为创作背景,将成都中的各种声音为素材,通过交织的声音安排,将成都大运会带给人们以及这座城市的喜悦与期待、遗憾与展望以特别的方式诠释。在这场“城市声音”剧场中,不同的文化内容与作品巧妙地融入,整个声音剧场像是城市“放映机”一般,以多媒体手段展示出独特作品中的文化特点,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印记,讲述着城市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将每一个声音有机地拼贴在一起,用声音观察城市,以音乐记录过往,展示一种跨文化的交汇。
在多媒体与音乐融合的作品中,民族文化主题同样得以生动呈现。这些作品可以涉及节日活动、社会问题以及历史事件,引发观众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代表,有着独特的情感和历史背景。在多媒体音乐创作中,传统民族音乐元素被重新演绎,通过多媒体的语言来呈现独特的文化情感。例如,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的电子音乐融合,创作者在声音中呈现了独特的情感共鸣。声音剧场“听声·非遗”中,作品《龙舟印象》以端午节传统项目龙舟活动中的各种声音为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让传统节日活动有了新的“发声”。作品《宴乐》以川菜为主题,采集料理中的声音素材,来表现美食的制作以及人们饮宴作乐的场景,唤醒听众的“味蕾”。作品《和鸣》以青瓷作为声音采样素材,来获得青瓷所能发出声音的独有的特征,通过电子技术手段营造一种青瓷与电子的“琴瑟和鸣”。作品《七珠两行算子情》以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珠算作为切入点,将这个逐渐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产物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得以重回大众的视野。除了以上用声音与电子技术呈现的音乐剧场外,还可以将传统的民族乐器声音与电子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音乐景观,将听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电子音乐剧场“国风新韵”中作品《雪钉》是以自2020年4月以来,中印边境上的非法入侵挑衅事件为创作灵感,以民族乐器琵琶与电子音乐技术结合创作的一首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通过三部性作品结构原则,对应“警戒-警示-反击”的不同场景,颂扬战士们不畏严寒、护国戍边、捍卫主权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精神。作品《玄色幽谷》以黑竹沟的景色为创作灵感,黑竹沟被称为是“中国的百慕大”,终年不散的云雾,重峦叠嶂的雪山,幽深迷醉的溪涧,时近时远,时静时动,忽明忽暗,千姿百态,整个黑竹沟笼罩着幽深与神秘的色彩。作品选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加入竹笛等多种特殊音效,营造出黑竹沟的神秘色彩。将国乐的风韵与电子音乐互融,在传统与当代中碰撞。
在这种融合中,民族与音乐的文化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音乐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电子音乐剧场的形式,有主题地将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的交流,更是文化的对话。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在多媒体的平台上跨越了语言和地理的界限。通过在音乐中融合不同民族的元素,更加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文化环境。电子音乐剧场中多媒体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为文化与跨界表达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创新挑战与潜力
时至今日,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多媒体音乐所展现出来的行业生命力已不容小觑,在计算机性能与功能日益强大的现在,将各种各样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计算机相结合是很有意义与必要的。其中,新媒体艺术由于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元素,如声、光、电、影等元素的相互结合与融合,使得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受众面较广、接受度较高,因此,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时间里,我们在多媒体艺术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相关经验。
民族文化一直是我国屹立在世界文化领域之巅的重要支撑,而其中的民族音乐在民族文化里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环顾我们所拥有的民族音乐财富,从少数民族那些口口相传的音乐,如藏族、羌族的祭祀、劳动音乐,到丰富的民族乐器种类,如二胡、古筝等,都从音乐方面展现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以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便成为笔者所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经过大量的创作试验后,笔者认为,二者之间一定存在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其原因包括:一、由于我国现当代作曲家踊跃创作基于现代音乐语言体系的民族乐器作品,民族音乐的音乐性在现代音乐语汇中的表达与体现已相对系统与完善,即所谓“旧瓶装新酒”的艺术形式与音乐性已经被业内广泛地接受并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所以行业已具备完善且成熟的创作能力和创作经验,在作品内容的体现、内涵的表达、内核的提炼上都能够很好地完成。二、多媒体艺术形式本身就需要多元化的艺术元素来支撑,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及其相关的内容融合在多媒体艺术里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笔者已成功地作出了尝试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例如:将民族乐器与电子音乐和视觉艺术相结合,又如改造乐器,利用乐器本身的演奏与发声形式以及各种电子传感器的加入,使得乐器能产生全新的声音或音色等。以上的积极尝试为该次项目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该次项目的灵感提供了来源。
在艺术表达日新月异的现今,“创意”与“创新”的结合成为各类艺术家不可或缺的能力,即如何将好的创意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本项目中,民族音乐与多媒体艺术融合的创意加上传统艺术与声、光、电、影等多维度相结合所呈现的创新便是其核心体现,在这样有意义的尝试中,希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艺术、民族音乐的推广与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同时,亦能够为仍在为此努力的仁人志士们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与灵感,以期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为我国的民族艺术持续屹立在世界之巅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陆敏捷.梦境与现实交织的“幻境”音乐剧场[J].爱乐,2019(01):91-98.
[2] 韩彦敏.“幻境”重现艺惊邕城——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之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J].音乐探索,2019(03):88-94.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2-22
[基金项目] 四川音乐学院院级一般学术科研项目(CYXS2021021)。
[作者简介] 李思洁(1989— ),女,四川音乐学院实习研究员。(成都 610000)